齊岳峰
這個春天,一場與“超級稻”有關的輿論風暴驟起。
風暴其實發(fā)酵自2014年底——當時,有消息稱中國安徽蚌埠農民種植的“超級稻”出現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在此前某媒體的報道中,受災農民質疑種子生產企業(yè)袁隆平農業(yè)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高科)涉嫌虛假宣傳、隱瞞品種缺陷。
安徽省農業(yè)委員會下屬的種子管理總站因此明確表示,不再歡迎涉事超級稻品種“兩優(yōu)0293”。
真相究竟如何呢?
“與袁老師沒有任何關系”
公開資料顯示,“隆平高科”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農業(yè)科技公司,袁隆平院士是公司名譽董事長和股東。
在2010中國種業(yè)骨干企業(yè)排名中,“隆平高科”位居第一。
《瞭望東方周刊》沒有獲知明確的公司市場數據,但“隆平高科”的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的種子在各地“就是通過經銷商逐步推廣”。
袁隆平的秘書楊耀松也對《瞭望東方周刊》稱涉事的“是安徽省內自己推廣的稻種”,按照市場慣例,這種推廣模式應該通過具體的公司分支機構進行。
前述媒體的報道寫道,“隆平高科”的業(yè)務員和種子經銷商總是宣揚“兩優(yōu)0293”的諸多優(yōu)勢:適應性廣、高產栽培可達900公斤以上。“兩優(yōu)0293”很快成了明星產品。
“超級稻絕收”事件發(fā)酵至此,楊耀松說,他并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此事)要與‘隆平高科溝通”。
他對有的媒體聚焦袁隆平表示了不滿,“具體的行為袁老師沒有涉入,與他沒有任何關系。”
他進一步明確說,袁隆平沒有參與“隆平高科”的經營,“他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不參與‘超級稻的推廣和銷售。”
天氣或是元兇?
“隆平高科”提供給《瞭望東方周刊》的資料稱,“兩優(yōu)0293”于2006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稻2006045號),該品種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qū)(武陵山區(qū)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qū)的稻瘟病輕發(fā)區(qū)作一季中稻種植。
安徽蚌埠地區(qū)屬于稻瘟病輕發(fā)地區(qū),“兩優(yōu)0293”自2008年至2013年已經在該地區(qū)連續(xù)種植6年,未出現稻瘟病災害情況。其包裝標簽、標識符合《農作物種子標簽通則》(GB20464-2006)關于種子標簽標注的要求。
楊耀松強調,“袁老師要求‘隆平高科去調查這個事情,究竟多少產量損失、品種是誰經營的、誰做的,該補償的要補償。”
“隆平高科”認為,持續(xù)不佳的天氣,是此次農民受災的重要原因。
公司方對本刊記者稱, 2014年7月至8月安徽省遭受罕見的低溫多雨天氣,兩月平均氣溫為26.2攝氏度,為1994年以來最低,其中蚌埠氣溫為半個世紀以來歷史同期最低。
“由于持續(xù)低溫連陰雨的極端氣候影響、防治效果不佳等原因,上述地區(qū)多個易感稻瘟病品種出現了減產或絕收情況,其中包括公司的‘兩優(yōu)0293。”
之所以得出這個依據,“隆平高科”的說法是,此次受災地區(qū)之一的五河縣,其縣農業(yè)委員會和淮上區(qū)種子管理站,曾于2014年9月分別組織兩批專家進行了兩次農作物種子田間現場鑒定,“鑒定結論為:田間出現的危害情況系典型穗頸瘟危害所致,主要是由于孕、抽穗期間低溫連陰雨,品種本身高感稻瘟病,加上適期預防措施不到位,是導致該病暴發(fā)的主要原因。”
“稻瘟病”目前并無根本性解決方法,更嚴重的是,其爆發(fā)時間并不固定,但危害不小,曾有媒體報道稱“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打農藥也無力回天”。
“隆平高科”稱,保險公司也因此對相關農戶進行保險賠付。
事實上,中國現有的保險體系很難完全保障農業(yè)和農民的風險。“隆平高科”發(fā)布的消息稱,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提供的數據計算,2012年至2014年,全國需要補償的農作物災害損失約5997.8億元,通過農業(yè)保險補償565.4億元,僅占9.4%。
“隆平高科”寄希望于建立自己的保障機制,對農戶遭遇的意外災害予以補助。
農業(yè)部冠名的推廣品種并無“兩優(yōu)0293”
紛爭在前,楊耀松覺得,目前就是要得出一個結論:“(出事的)那個(品種)不是被列入農業(yè)部超級稻名單的。”
這個“超級稻名單”,每一年農業(yè)部都會發(fā)布。
《瞭望東方周刊》在相關名單中沒有查到此次涉事的“兩優(yōu)0293”。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中提到,水稻項目的品種審定必須有兩個以上的省級品審會審定通過。若有一個省級品審會審定通過,并經國家級區(qū)域試驗表現優(yōu)異的,方可審定。
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是根據《種子法》等有關法規(guī)由農業(yè)部組建的,設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馬鈴薯和轉基因植物品種8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由種子科研教學、生產經營和推廣管理等方面的專家擔任,任期5年,負責國家級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
楊耀松對本刊記者稱,“兩優(yōu)0293”的確是湖南省的“超級稻”。
據他介紹,行業(yè)通行的做法是,所謂“超級稻”的品種認定,雖然“必須經過農業(yè)部門審定”,但相當長時間內,“只要經過省級農業(yè)部門認定”,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推廣。
在《2014年通過農業(yè)部確認的超級稻示范推廣品種》中,中國迄今有農業(yè)部冠名的超級稻示范推廣品種111個,但其中并無“兩優(yōu)0293”。
曾任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農業(yè)部科技顧問的佟屏亞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說,稻種選種程序復雜,至少要經過5年。第一年預備試驗,第二、三年區(qū)域試驗,第四年生產試驗,第五年,由農業(yè)部種子管理局下屬的品種審定委員會確定能否推廣。
他說,公司、科研單位乃至個人都可以向省級農業(yè)廳報送稻種,如獲通過,就是省級稻種。如果一個省級稻種試驗第一年后效果不錯,可在第二年拿到其他省農業(yè)廳再認定,如獲通過則可在該省種植。但要想在全國推廣,必須拿到全國審定。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萬宜珍也向《瞭望東方周刊》確認了上述程序。
楊耀松說,各省或一些公司都在做自己的“超級稻”,“‘隆平高科有時候會從我們中心選樣”,但“我們中心對他們公司不能進行控制,他們育出的品種能不能給老百姓種,要根據農業(yè)部的原則確定。”
輕率說“不行了”,是對育種工作者的傷害
1996年農業(yè)部啟動了“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次年,在袁隆平的倡導下,由國務院總理基金和國家“863高技術計劃”立項,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育種計劃。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公開信息稱,近年來,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創(chuàng)新團隊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目前已啟動“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研究,正朝著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進軍。
楊耀松向本刊記者回憶,“超級稻”從1996年獲得批文并立項,已經走過了20年,其間各類“超級稻種”經過試驗與推廣,產量“從800公斤到現在的上千公斤”,“經過了多少人的辛苦工作!”
但“出了這個事情,就說產量和品質都不行了”,他以某媒體此前的報道為例,認為這是對育種工作者的傷害,“人家(袁隆平)現在還在海南三亞育種,80多歲了,那你怎么看?!”
這些年,袁隆平與他的團隊在持續(xù)推進幾項工程,比如“超級雜交稻選育”工程——“2014年每畝1021.7公斤,就是我們中心研究的。”
此外,“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也在同步實施,旨在“用三畝地種出2005年四畝地才能產出的糧食”。同時,還有通過示范、提高單產的“百千萬高產攻關示范工程”,以及“用高產區(qū)三分田就可以出產360公斤稻谷”的“三分田養(yǎng)活一個人”工程。
此前某媒體的報道稱,在“超級稻”試驗產量高歌猛進的19年間,并未使中國稻谷總產量顯著提升,甚至曾出現顯著滑落。
這讓楊耀松頗有不平:“中國中低產田那么多,怎么可能一下子都改變成適中的?老天爺不幫忙,方法也不對,不能說我們種出來1000公斤,大家都能種出來1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