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付光宇
北辰,天津北大門,地處京津“雙城”核心位置,是連接京津兩個特大型城市的重要走廊和展示天津形象的重要門戶。
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年后,北辰如何把握這一國家戰略?在產業布局、生態建設、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合作和進展如何?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北辰區委書記張盛如說:“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我們抓住了,資金、項目、人才就會留在北辰;抓不住,這些就會流出去,很殘酷?!?/p>
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
《瞭望東方周刊》: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于處在京津雙城核心區的北辰而言,意味著什么?
張盛如:應該說,我們一旦抓住這個機遇,對北辰未來的發展而言,意義重大。
在過去幾年,天津市的發展主要圍繞津濱發展軸來開展,重點在東南部地區。而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聯動發展的提出,把發展的重點轉向了京濱發展軸,北辰區正好處于京濱發展軸和西部城鎮發展帶的交匯點上。
可以這么說,獨特的戰略區位使得北辰區成為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
不過,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這樣的機遇所蘊含的變化與挑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我們抓住了,資金、項目、人才就會留在北辰;抓不住,這些就會流出去,很殘酷。
《瞭望東方周刊》:怎么把握這個戰略機遇呢?能詳細談談大致定位和具體的戰略布局嗎?
張盛如:在戰略方面,我們提出將北辰區建設成為美麗天津示范區、綠色產業創新區、北部中心活力區,重點實施科技引領、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總部帶動和項目拉動等五大戰略。
比如,我們積極引進首都基金、保險、資產管理等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以此保障資本流動的暢通。
同時,我們以京津產城融合創新區為重點平臺,開展與北京中關村等重點區域和國家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溝通對接,促進創新要素的聚集,等等。
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瞭望東方周刊》:京津冀的發展長期以來存在同質化問題,在北辰的藍圖和實踐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又能實現自己和周邊地區共同發展?
張盛如:對我們而言,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僅是幫助北京疏解功能,去搶幾個項目回來,這種認識是不夠的。我們的思路不拘泥于招商,更多地要放在如何科學規劃布局,迎接發展上。
北辰區提出建設京津產城融合示范區的設想,正是為了與周邊區縣形成錯位發展態勢,從而避免與武清、寶坻等區縣的舉措和發展重點產生同質化問題。
北辰區位于“雙城記”的中心位置,是天津的老工業基地,現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個市級示范工業園區以及正在改造提升的四個鎮級工業片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1806億元,形成了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另外,我們還擁有419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283家小巨人企業,以及65家國家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中心,這些都為我們融入京津聯動發展,承接首都優勢資源,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和科技支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有12家央企總部和分支機構、研發機構,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借助這些央企力量,做好示范區建設運營和管理,以便能夠吸引北京更多優質資源來到北辰,共同發展。
《瞭望東方周刊》:你提到了北辰建設京津產城融合示范區的計劃和發展優勢,那么近期的重點發展方向是什么?
張盛如:在產城融合示范區這個大的概念和定位下,我們近期要重點做好產城融合示范區5.9平方公里起步區的開發建設。起步區初步定名為京津產業孵化谷。
我們的初步設想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引進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項目,重點引進節能環保、科技研發、健康養老、服務外包等產業,努力打造承接北京特別是央企高科技研發成果轉化項目的新型產業園區。
《瞭望東方周刊》:據我們所知,北辰是天津最早啟動實施示范鎮試點建設的區縣之一,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上,北辰有哪些體會?
張盛如:在這個方面,我們的目標和路徑是: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不斷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和載體功能,打造特色示范小城鎮。
以北辰區雙街村為例。這個村借助三區聯動發展戰略,實施了2個工業區、5個社區、2個創業園和2條商貿街的“2522”工程,并建成植物組培、草莓研發、種苗繁育三個中心和100棟二代節能溫室。
除了這些外,該村還努力營造全民創業的濃厚氛圍,實行家庭農場模式,為年滿18歲的村民每人免費提供一個蔬菜大棚,同時大力發展休閑采摘和旅游觀光農業。
早在2012年,雙街村就實現銷售收入51億元、利稅3.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
打響藍天保衛戰
《瞭望東方周刊》:大氣環境治理是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工作重點之一,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北辰為京津冀的“藍天保衛戰”采取了哪些措施?
張盛如:我們把治理大氣污染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對區內389家存在環保問題的企業逐一進行了整改,加大“煤改燃”力度,到目前為止,整個北辰區已經完成50家79臺燃煤設施改燃、拆除、并網工作。
同時,我們啟動新一輪生態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構建以公路、河道、園區、示范鎮綠化為重點的林網體系,計劃植樹造林5400畝,讓全區林木覆蓋率達到24.5%,新增和提升城市綠地158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
除了治理,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們也進行了優化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取締小散低污企業,同時把更多市場和資源用來支持優質企業發展。以2014年為例,全區共有572家企業實現可轉型升級,而且涌現了一批像七所高科、長榮印刷、南洋胡氏為代表的轉型升級示范企業。
《瞭望東方周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北辰還面臨哪些現實困難?
張盛如:主要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服務業比重亟待提高,規劃建設管理標準不夠完善,公共服務發展水平尚不均衡等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克服?在未來在深化改革領域,北辰將為服務協同發展進行哪些探索?
張盛如:我們要堅持工業化和城市化雙輪驅動,并主動承接京冀地區功能和產業轉移,加快產業和城區轉型,打造京津冀產業高地、宜居高地、服務高地和人才高地,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深化改革方面,北辰區成為天津區縣第一個城市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工作試點,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立項審批、建設管理、移交養護、資金平衡等方面擁有了自主權。
我想強調的是,在新常態下,天津多重戰略疊加也將使北辰“萬象更新”,特別是京津城際地區開發建設和城市建設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兩項內容,是我們最直接、也是最現實的機遇。
我預計,在5到8年內,北辰將會把95平方公里的試點區域,建成交通便捷、設施完善、產業聚集、經濟繁榮、環境優美和生態宜居的美麗天津“北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