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滿玲
【摘 要】聾啞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迫切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愛,這是當前創建和諧社會的必要環節。在教學的過程中,不管是聾啞學校還是普通的學校的教學規律都是一樣的,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去探索,去發現。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聾啞語文教學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三方面簡單闡述了聾啞學校的語文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聾啞;認識;意義
小學聾啞學生語文教學,我們必須從基礎抓起,加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培養,讓聾啞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切實的提高。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程,也是關乎這些弱勢群體今后成長發展的長期工作,需要我們社會各個階層和學校群策群力,共同努力,這樣才能為聾啞學生的健康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一、正確認識小學聾啞語文教學的意義
語文教學對于小學聾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實現他們后天與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徑。聾啞學生由于其自身原因,不可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學習語言,但是作為生命的個體,時代與社會也需要讓他們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忽視對小學聾啞學生語文的教學,必然會制約他們認知和思維水平的發展,讓他們更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與社會漸行漸遠。而如果讓他們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的基礎,掌握相應的語文素養,才會為他們后天的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聾啞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簡單的發音,讓他們能夠正確理解別人的語言,突破日后育人交往的障礙,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能自主約束自我,自信自尊育人相處,共享平等的社會權利,共盡社會義務。因此,小學聾啞學生語文教學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也必然是一項異常艱巨的重任。
二、小學聾啞學生語文教學現存的問題
由于教學主體的特殊性,必然決定了小學聾啞學生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具體表現在如下諸方面。
1.中高年級仍然歸于依賴課本,缺乏必要的拓展提升
我過現階段的小學聾啞語文教學,部分老師自身態度不端正,自身存在畏難情緒,尤其表現在中高年級,有些老師滿足于在低年級時學習的一些詞匯和句子,在高年級時“燙餿飯”,缺乏給學生必要的積累,導致學生能力水平舉步維艱,層次不高。有的高年級語文老師在課堂時,停留在簡單內容講解,不去認真指導學生理解生詞、句義,不去幫助學生領會整篇課文含義。這樣在學生沒有牢固掌握詞句的基礎上,就讓學生去理解課文,讓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不知所云,如墜霧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
2.忽視聾啞學生語文語言能力的培養,缺乏終生發展意識
聾啞學生的語言素養的提高,需要我們教師本著對學生終生發展負責的理念,用教師的愛心去澆灌他們成長。為此,我們教師要突破教材、教法等不利因素的制約,契合他們實際,創新思路,從而引導他們在人生發展的征途上前行。事實上,現今的教材體系中鮮有對話性質的課文,這本身就對提高他們的語文運用能力大為不利;更因為我們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習慣沿用邊打手語邊口述的教學方式,而學生往往更注意的是教師的動作與手勢,對教師的發音口型很少兼顧,這實際上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并不科學,因為學生運用語言機會的缺乏,他們很容易將剛剛學會的詞語和句子淡忘。這些原因都會直接影響小學聾啞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進而制約他們語文交往的能力。
三、突破小學聾啞語文教學的策略
由于上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小學聾啞學生語文教學出現了低效的現象,如果我們聽之任之,不去想方設法解決,勢必會影響學生的成長,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發展。筆者經過深入思考,結合平常教學實踐,提出如下想法:
1.重視基礎知識培養
奠定基礎知識的學習,打好學習基礎,是學生開展學習的前提,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基礎。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聾啞學生的語文教學。隨著小學聾啞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接觸的課程也逐漸增多,課程結構也愈來愈復雜,這時他們語文學習的基礎是否扎實就能明顯的顯示出來。作為我們小學聾啞學校的語文老師,應充分認識到,培養聾啞學生的語文基礎,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幫助他們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掌握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這些方面,對于自身條件相對落后,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的聾啞學生,更需要我們教師耐心指導,從而為他們插上飛翔的翅膀,為日后能夠沖出困境出好力。
2.重視運用能力發展
聾啞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相對較低,這主要是源于他們的聽力的障礙,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隨處可見,隨處可用。而聾啞學生在這些方面感受不到絲毫的優勢,他們在剛入學之初,其語文水平與同齡的健全兒童具有較大的差距,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語文教學的目標仍是“不以學語文為主,而以語文運用為主”,因此,我們要努力挖掘聾啞學生潛能,鼓勵他們多讀,多寫,給學生更多接觸社會,開展語文實踐的機會,將他們置于社會大舞臺上,發展自己的個性,在實踐中培養語言能力,從而彌補自身不足,這將對學生今后適應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