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霞
【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創造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創造型人才也是國家進步和發展的必要基礎條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初中語文作為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應該充分重視初中語文課堂中對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本文主要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深化素質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造性思維;課堂;培養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動。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開展素質教育,要把教和學聯系起來。現結合教學中的實踐,談一談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一、更新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一)實施素質教育,教師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做到“三變”
1.教育對象變少數為全體
開展素質教育,教師應首先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觀念。課堂中要讓全體學生得到訓練,不同程度地受益。
2.教學目標變“重知識”為“重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方法,培養能力。
3.教學活動變被動性為主動性
改變傳統教學只會使學生被動地去把老師所講的知識記住的教學局面,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主動地探討學習。
(二)學生更新觀念
1.樹立主體意識
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他是學習的主人,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改變過去,只依賴于教師的教,遇到問題不積極主動思考的不良習慣。
2.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
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質,形成能力。
3.學會變會學
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改交以往學會老師教授的知識就可以了的觀念,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獲得終身受用的語文基礎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
二、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對學生認識活動采取的組織形式和控制形式。
(一)教學方法必須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
選取教法都要圍繞學生的創新能力展開,改變過去死教書、教死書的方法。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二)重視提問
提問要注意目的性、科學性、靈活性、啟發性、鼓勵性、廣泛性及針對性。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優選問題,問在關鍵處;選準時機,問在該問處;掌握分寸,問在難易適中處;注意觀察,問在學生需要處。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恰當運用課堂語言
教師語言,具有高效的教育性;具有專業的知識性;具有多樣性。如在教學中運用比喻、對偶、夸張等修辭方法,提高語言感染力。教學語言要富有節奏、注意抑揚頓挫。運用格言、警句、成語可使講授生動、便于理解。
三、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特別是自學方法的指導,為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我們應做一:
(一)先“扶”后“放”
自學時,教師先設計出一組既建立在學生發展區又學有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這是“扶”;在學生有了一定自主學習能力之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確定的目標去讀書、去思考、去提問,這是“放”。
(二)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既需要空間,更需要時間,沒有一定的時間作保證,探究就無從談起。
(三)分層要求
要求層次不同的學生從自己實際出發,解決自學目標中的2~3個重點問題,這樣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正確處理好“二個關系”
(一)面向全體與培養學生個體的關系
既要讓每個同學在課堂教學中受益,又鼓勵尖子生冒尖。
(二)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
培養能力并非不重視基礎知識,該掌握牢的知識也應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并靈活運用。在學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老師的指導,學生自悟,找到學法,培養能力。
五、誘發學生創新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有更大價值。教師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應從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開始,以引導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營造求異問難的氛圍,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實施創新教育,創設、營造創造性教育環境,使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意愿都能實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環境可以影響人,但這種影響不是被動的,人只有與環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環境的作用。在學生中,實際上已經存在著不可低估的創新意識的萌芽,他們對未來世界的好奇,對已有結論的質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新花樣的夢想。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這種創新愿望,給他們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創造的興趣與愿望,激活思維。課堂上應把“問題”作為教學的突破口。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學習主動探究,達到發展思維的目的。
六、拓展創新空間,建立一種“大語文”觀
傳統的教學就是正統的課本教育。知識傳授僅限于課本,課堂上教師一人主宰,提問成了教師的專職,回答成了學生的必須義務,時時處處都控制學生思維,總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這樣的教育還從何談創新呢?因此應轉變觀念,全面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空間,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傳授,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
(一)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激發學生創新
面對我們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們已經習慣教師代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題目,總怕與老師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說,總怕錯,不說,久而久之成了教師一人說,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直線下降。他們總期盼別的同學來發言,然后舉雙手贊成,所以答案總是唯一的。其實語文教學中有些題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來說吧,面對一篇文章總得先分清層次脈絡,然后才理解賞析。一篇文章也同一個多面體,不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劃出不同層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邏輯就要給予及時肯定,不要在他們發言的第一次就扼殺他們的創新能力。并且閱讀一篇課文,你不拘泥與一種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經常從多角度來劃分層次,能使學生的思維嚴密、全面、深刻、靈活。推而廣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提煉、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創新意識。
(二)突出“思”字,變學生的“學答”為“學問”
一直以來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談創新?為此,要把學生的活動變為“思維體操”,強調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課堂上,根據學生實際設疑或讓學生互相設疑,啟發學生多思解疑。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肩負著極其重大的責任,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同時,創新教育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