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邦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如何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如何讓多媒體技術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起到實實在在的幫助……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討論了如何應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及運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語文課;高效;案例教學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多媒體技術也將成為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頁。尤其現在大力提倡高效課堂,那么面對教育信息、現代化教學手段還比較落后的農村學校,如何正確通過多媒體技術獨有的特性來促進農村語文課堂的高效呢?
一、多媒體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創設情境,激情引趣,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通過圖像、視頻、聲音的立即反饋等特點給語文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也創造了人機交互式的學習環境,這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恰當合理地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不但能縮短學生學習的時間,對提高學生的視聽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也都是非常有益的。它還能把學生還未感知到的或比較抽象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實踐、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整節課,學生們個個神情專注、思維活躍,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2. 直觀顯示,分類比較,解決識字教學
由于漢字的形和音脫節、類似性大、結構復雜、多音多義字也很多,學生難以讀準字音、記住字形、寫會筆順、理解字義并用其說話。另外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參差不齊,教師便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進行個別輔導也難以實現。對此,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課件學習生字的讀音、間架結構、筆畫、部首、筆順,同時跟隨課件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
3.課件演示,啟發聯想,引導自主探究
語文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閱讀欣賞、賞詞析句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抓住重點詞句的意思,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挖掘有利于達到訓練目標的重點詞句。然后引導學生聯系課文理解詞句,再運用多媒體教學,創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突破重難點,使學生理解作者用詞語句子表達內容的匠心所在。
如在《王二小》這一課,我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輔助手段,以理解重點詞語為中心來教學。我引導學生選擇了關鍵句“王小二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進行分析理解。當學生說出句子中“順從” 、“裝著”兩個詞的大意后,我進一步啟發學生:“裝著順從的樣子”是什么樣子?王小二為什么要“裝著順從的樣子”?我適時把制作的王小二給敵人帶路的課件情節片段演示給學生看,多媒體聲、光、形、色的優勢特征,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 投影教學,品評詞句,激發學習情感
學生在正確地理解詞句意義后,要引導他們根據課文中心對詞句進行品味,并感知課文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引導學生品評詞句是通過比較、換詞等方法,恰當運用投影,變枯燥為有趣,變難為易,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中詞語是如何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
比如,在《窮人》一課中漁夫所說的一段話,我先將其中的 “熬”字換成“過” 、“度”;我又將 “搔搔后腦勺”去掉,再與原文進行比較,讓學生分析在表達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漁夫一家今后的日子難過,但他能勇敢地面對,體現了漁夫美好的心靈。
5.利用網絡,實時交流,共享優秀資源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更好地備好每一節課,查找每一個知識點。從導入、環節的設計、板書、課外延伸等都能找到無窮無盡的資源,這為豐富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內容提供了充足的保證。
另外,我們也可以讓有家庭電腦的同學從網絡上收集一些作家簡介、寫作背景、小故事、時事新聞等方面的素材,拿到學校里交流、積累。這些做法都極大地彌補了農村語文教學中教學資源、學生視野過于狹小的不足。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如果濫用多媒體技術,課堂就會顯得花架子多而無實效,整堂課也只是人機互動的多媒體大拼盤。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技術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節奏進行操作。
1.傳統媒體要和多媒體相結合
有的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只是為了呈現講授的內容,整節課幾乎不用黑板和粉筆。這樣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的思考時間,抑制了學生的思考欲望,使學生失去了大量技能訓練的機會。
2.多媒體要做到真正為教學服務,不是作秀
部分教師認為只有在上課時使用了多媒體教學這節課才算有新意、有創新。我們都知道一種東西如果用得太多就會“濫”,多媒體也是一樣,決不能讓它代替教師的一切工作。而且“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多媒體手段也并非無所不能。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
總之,多媒體技術有效地優化了學習目標,創新了教學模式,增大了教學容量,體現了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習趣味,提高了學習效率。我們所要做的是科學地、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努力優化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計算機在現代教育中的運用》魯肖成、周立人著,湖北省中小學繼續教育中心編制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楊九俊,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