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海
【摘 要】語文活動課強調活動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我設計、自我活動和自我感受、體會,從某種意義上講,活動課可以說是可行性強、操作過程具體的實踐應用課,它將有力地促進學生把學過的語文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轉化為能力。
【關鍵詞】能力的培養;教育教學;教學研究工作;課堂教學;團結合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應大力提倡。它力求改變的是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形成,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學習品質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初中階段,學生形象思維活動活躍,表現欲旺盛。與學科課程相比,對"活動課程"中,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更強,更樂于投入。
為了上好每一堂活動課,教師都要做到課前、課中、課后的反思,唯有反思,才有進步。
一、課前反思,做好充分準備
在課前反思中,首先對選擇的教材內容要認真考慮制定好教學目標。例如我在上《古詩苑漫步》時,制定目標:①知識與技能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②通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③自主合作探究: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讓學生們積極的主動參與,培養自主合作的精神,感受精神勞動的艱辛與創造成果的喜悅。
其次在課前反思中,教師要做好周密計劃。由于初中生的參與有個由淺層次向深層次遞進的過程,這就需要執教者根據“活動課程”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導。在“語文活動”的各個環節,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活動全過程的主人。全班的事全班商量;小組的事小組商量。要通過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學生的意見,籌備好全期的“語文活動”;或民主推薦,或“毛遂自薦”,集中學生多數人的意向,確定每次活動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攬天下”;活動中的“主持人”,自然多是班上的“能人”、活動積極分子。由“主持人”按課程要求,進行籌辦,確定主要節目,安排好程序,商定評優辦法、獎勵范圍等。老師則當好“教練”、“業務指導”,適當協調。學生是活動全過程中的“主角”,是主人。激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全面進入“角色”。
第三收集身邊的教與學的資源,以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發現新的意義,得到新的啟示。準備教具,幻燈片,多媒體、找一些古詩動畫、古典音樂。活動課程,也不能千篇一律,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時制宜,組織一些小型、靈活、多樣的“熱身”的活動,多練功底,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
二、課中反思,及時調整教學行為
課中反思意味著教師面對實際中的學生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或有些沒有預先考慮到的事情隨機作出判斷,并及時調整教與學的行為。課堂上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可能會出現一些失常表現,教師這時應當隨機應變。盡快及時作出調整。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開動腦筋,擴展思維,并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的不足之處。例如,在課堂上“聲情并茂誦古詩”,有的學生對古詩理解到什么程度,感悟到什么程度,通過朗讀是最能表現出來的。我們盡量避免純技術性的朗讀指導,比如此處應該重讀,此處應該停頓等類似告誡,而是,通過學生了解詩意,抓重點詞,體會感情后自發地讀出某種感情來。
教師發現教學中有些措施不能湊效的時候,要及時更換另一種措施。語文活動課則自始至終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在活動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自主選擇,自覺參與。活動課的過程,往往是學生自己設計安排、學生自我活動為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著重于讓學生在各項具體的實踐和運用中獲取直接的感性知識和生活體驗,著重于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體會、理解。教師要善于理解學生,不能盲目責怪學生,例如古詩賞析時,題目難度加大時,需要小組全員參與,團結合作討論,以小組為單位交結果。如果結果不正確,只要是他們參與的結果老師都要給與肯定。課堂上老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應是至關重要的。使學生有成就感,能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學習。表揚和鼓勵是維系學生學習興趣長盛不衰的一劑良藥。要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習的興趣,積極投入,勇于實踐。比如“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活動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的口頭表達為主,幾節課下來,學生的口才就會有所提高。許多學生這樣說,語文活動課給自己提供了不少鍛煉的機會,現在自己對學好語文也有信心啦。最近,張志公先生在一次“語文教材改革研討會”上談到:“以知識為主導,以實踐為主體,以培養能力為依歸,這是語文課的本業?!闭Z文活動的開展,伴隨著語言文字的讀、寫、聽、說訓練,須有機地進行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實現其多功能和高效益。對此,我們要有寬廣的眼光,看得寬遠些,深透些。自然,語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靠全方位、多層次的精心實施,并一以貫之;而“活動課程”率先為之,這是賦予它以新鮮活力的根本之舉。這樣做,學生不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學能力也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
三、課后反思,及時總結
課后反思,發現新的教學契機,課后反思意味著教師要對剛剛結束的一節課總結的與失,以促進進一步完善。教師總結上一節課得失的渠道來自于兩個方面:其一來自于教師本身,教師要在課后總結自己本節課的精彩點在何處、有無創新點和讓學生看好的“賣點”,以及這節課最大的失敗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什么?為什么自己事先沒有想到等;其二是來自于學生,教師可以在下課或放學后向學生發放簡潔的問卷,讓學生填寫本節課最贊成的是什么,最不贊成的是什么,期望老師做出哪些改進,以及認為本節課教師的課堂行為能夠得度少分等。綜合性學習的課外實踐活動其外延很大,語文課外實踐是小課堂與大生活的結合,是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社會的習慣和能力,是用敏銳的眼睛捕捉靈動的信息,填補課堂的空白。經過交流,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始終關注學生在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信心、興趣、價值觀和世界觀,注重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適時采用生生互評、小組評議等形式,激勵內在動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不能是簡單的終結性評價,更應該注重過程的評價。后經表現,有的可以當場評分,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上完一節課,或者一個學期,這就應該做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應著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應用能力,避免甄別和選拔的負效應,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創造民主、充滿期待的氛圍。這就要求師生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要求全責備,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全心投入就應該得到好成績。
歷史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墨守成規、守株待兔、一成不變的教育和不思變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師在總結自己的體會與學生的反饋的基礎上,找出二者的結合點,除去教師“一廂情愿”的設想或措施,然后在師生觀點共有的基礎上創新,發現新的教學契機,為以后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個好教師就像一個指揮官,要策劃、要謀略,要整合學生的學習過程。上好綜合活動課既高效完成課文學習與語文訓練任務,又切實增強處事能力。這樣,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化成了學生內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將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引進課堂,善于融語文學習于各種語文活動中,我們完全能夠讓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增強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