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麗
摘 要:教學計劃異動率是反映教學計劃調整比例大小的指標,可分為基礎性和末端性異動,主動性、被動性和失誤性異動,長期和臨時性異動,課堂教學和非課堂教學異動等。教學計劃制訂質量、監管水平和師資條件是教學計劃異動產生的主要影響因素。而通過提高教學計劃制訂質量、加快師資條件建設和強化教學計劃監管等途徑可以將教學計劃異動率保持在可控范圍內,以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教學計劃異動率;影響因素;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4-0081-02
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教學計劃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的設定及其實現進程和路徑的安排,“是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形式”[1]。因此,教學計劃一經審定,即成為學校教學的基礎性文件,必須嚴格執行,執行中的偏離帶來的教學計劃異動都會對人才培養預期目標的實現產生一定的影響,必須加強監管。
一、教學計劃異動率的內涵與分類
(一)教學計劃異動率的內涵
異動,即變動、調整,是相對于計劃而言。因此,教學計劃異動率是反映一定時間內教學計劃執行過程中既定內容調整或變動比例大小的計算指標。高校教學周期通常以學期為單位,而課程是專業教學計劃的核心,因此,教學計劃異動率通常是指學期內某專業變動或調整的課程門數占計劃開設課程門數的比例。專業教學計劃中課程既定方面,如開設學期、增開或取消、學時、學分、名稱、考核方式、承擔者、授課時間地點等的變更都屬于教學計劃異動的具體形式。
(二)教學計劃異動的分類
1.基礎性和末端性異動。課程表的制定和實施是教學計劃執行的核心環節。課表運行前,課程新增、取消,或更改其既定內容,如名稱、學分、學時、開設學期、考核方式、開課單位等,會帶來教學運行中課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計劃和教案的編制、教材選用、教法選定、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整合、授課時間及地點的選擇等連鎖調整,影響大且面廣。因此,該類異動可歸為基礎性異動。
課表運行中,因教學設備故障或授課教師特殊情況,如辭職、調崗、進修或臨時出差、開會、生病等,也會導致既定授課人、授課時間和地點的臨時變動與調整。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變動時間短,且未影響到課程其他基本方面,屬于教學計劃實施鏈條的靠后部分,對人才培養目標影響較小,可稱為末端性異動。調課率是其直觀的測量指標,即學期內既定課表在執行中調整課程學時數占該專業學期總學時數的比率。
2.主動性、被動性和失誤性異動。教學計劃審定后,在執行前或執行中,為適應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學生學習基礎等客觀環境變化,主動更正、調整或優化教學計劃原定安排,可稱為主動性異動。包括更正設置不當的課程,根據科研最新進展增設新課程或調整學時,調換學生反映強烈教學效果差的授課教師,教學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后優化教學場地安排等。
相反,若因客觀條件限制而采取的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調整,如“因無人不設課”、計劃課程取消或延遲開設;原定教師調離后安排其他次優教師;被迫在普通教室上實驗課等,可稱為被動性異動。
失誤性教學計劃異動主要指因主觀因素,如工作粗疏或審查監控不力導致實施了與既定教學計劃有出入的教學安排。如學時多排漏排,弄錯課程開設學期、名稱或考核形式,校外實習和校內課堂教學時間重疊沖突等。
3.長期性和臨時性異動。課表執行前的調整通常屬于長期性,即該調整在一定時間內(如直至課程結束)都執行的調整安排。相反地,課表排定后,因教師臨時調停課或因教學設施故障臨時另換場地,隨后恢復原定教學安排的屬于臨時性異動。
4.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外教學安排異動。非課堂教學有計劃就存在異動情況。如因實習實訓基地條件改善、專業技能拓展需要或極端天氣原因,更改實習、軍訓、暑期大學生社會調查活動的時間安排、開展方式等。
上述分類是相對的,幾類異動之間存在交叉與重疊。如因師資匱乏取消或調整課程開設學期的情況同時屬于基礎性、長期性和被動性異動;基礎性和末端性異動通常分別對應長期性和臨時性異動,如臨時調停課同時屬于末端性和臨時性異動。
二、教學計劃異動率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一)教學計劃制訂質量——源頭性核心因素
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的“施工圖”。 “施工圖”不科學或質量低下,則“施工”必然困難重重,其執行必然會面臨兩難選擇:要么糾偏——更正不合理的既定安排,產生較高的主動性、基礎性異動率;要么盲從不變,維持較低的異動率。前者易帶來教學運行的混亂,后者則會直接損害人才培養質量,最終都會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比如,要解決教學計劃的“硬傷”——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或教學進程安排不科學,需要連鎖調整多門課程或教學環節。極而言之,漏洞百出、體系混亂的教學計劃,執行中被迫大量“變化”,首先已經失去 “教學計劃”的本意,其異動率也失去了考量意義。因此,制訂高質量的教學計劃是控制教學計劃異動率的源頭性措施。
要制訂特色鮮明、科學合理、嚴謹規范的教學計劃,必須選擇適合本校的教學計劃指定路徑,改變教學計劃制訂過程中行政主導下溝通信息不暢通和重“審”輕“議”、“重形式輕內容”的弊端,構建多方代表參與、重視對話交流和論證專業、全面和科學的團體共管模式,“精雕細琢”,優化教學計劃設計,切實提高教學計劃制訂質量[2]。
(二)教學資源充足度及整合狀況——關鍵性“硬件”因素
優質師資條件的絕對性或結構性短缺使得很多高校專業課程、環節的教學僅能滿足于“有人上課”和“能開出”的層面,這尚屬于次劣選擇。最劣的應對策略包括被迫“因人設課”、“因無人不設課”,選擇課程延遲開設、改變授課形式,直至取消等。總之,資源短缺型高校常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受制于現實的困難,“痛心”“不情愿”地選擇退而求其次,被迫面對大量的主動性、被動性異動和較高的調課率。
為此,除了加快師資條件建設外,資源短缺型高校還需合理定位自身發展速度和規模,采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集中和整合有限的辦學資源,針對強勢、弱勢和特色專業分別采取差異化的“固強”“扶弱”和“強特”資源分配模式,分批次建設,逐步杜絕因師資條件受限而導致的被動性異動,滿足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
(三)教學計劃監管水平——“軟件”因素
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設計和充裕的師資條件并不必然帶來較低或幾乎為零的教學計劃異動率。從教學計劃的設計規劃到每門課程和教學環節的具體實施,中間有制訂學期開課計劃、落實授課教師、排定課表時間地點、嚴格按照既定課表開展日常教學和在所難免的臨時調停課等復雜步驟、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執行不專業、粗疏或缺乏審核監管,都會帶來連鎖的更改調整。如課程漏開,弄錯課程名稱、學分、考核方式,錯排學時,課程只停不補等。
加強教學計劃監管,須從健全組織制度、嚴格審批和加強監督反饋三方面著手。具體包括制定嚴謹、科學的審批制度,涵蓋教學計劃制訂和調整、教學執行計劃變更和調停課等方面;同時,建立校級、院系和教研室三級教學計劃執行情況審查和監督反饋機制,嚴密監控、即時反饋教學計劃運行各環節步驟的執行情況,杜絕失誤性的或“先斬后奏或不奏”的異動情況,切實保證教學運行平穩、規范、有序。
(四)復雜因素及其應對建議
現實中,影響教學計劃異動的各種源頭性、“軟硬件”性因素常常疊加產生“雪上加霜”式連鎖影響。比如,優秀專業師資的匱乏或不足會使得教學計劃自制訂之始即因缺乏專業的論證而倉促審定,質量難以保證。執行中即使勉強開課,教師也被迫承擔過于繁重的授課任務。此類“精干”的專業教師一旦因故調停課,又必然意味著數量驚人的調課節次。
因此,師資緊張是影響教學計劃異動率的瓶頸,必須重點解決,以盡可能減少各種連鎖式異動。相比而言,教學計劃監管則相對易控,可充分利用當前的信息網絡技術優勢,開發集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修訂、管理與執行于一體的管理系統,提高教學計劃管理水平[3]。
三、結論
高質量教學計劃的高效實施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教學計劃異動率是其人才培養“施工圖”及“施工過程”優劣、順暢與否的晴雨表,也是預測“工程竣工”質量的觀測點,因此,控制教學計劃異動率是教學計劃管理和教學運行管理的核心內容。
教學計劃“超前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等屬性要求都是建立在對未來若干時期校內外資源環境條件等情況預測的基礎之上的,人才培養“施工”環境的變動決定了有些教學計劃調整,尤其是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主動性、基礎性異動是正常和必需的,必要時要“以變求變”。此外,當前高校教師角色的多元化和師資緊張狀況也帶來了調課率的日益增長。只要將教學計劃異動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如學期內調課節次或專業異動課程門數比例不超過5%,其影響都是可控的。
可控的教學計劃異動率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一步。同時,教學計劃異動的類型多樣,影響大小優劣不一,因此需區別對待。總體上,要盡量避免基礎性、長期性異動,適量控制主動性異動,杜絕失誤性異動。且一切調整異動都須以盡可能地降低對教學質量的影響為準則,杜絕兩個極端——死守計劃不予糾偏,“以不變應萬變”;或隨意調整,以“教學變化”代替“教學計劃”。
參考文獻:
[1]滕小華,許麗,徐良梅.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研究綜述[J].新課程研究,2009,(2).
[2]鄭麗君.高校教學計劃管理:問題與對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3]曹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管理系統的理論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