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健
摘 要:團體心理輔導是近年來在高校中興起的一種解決學生問題的有效手段。文章從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現狀與意義,并指出了高校學生工作團體心理輔導的發展趨向。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高校;學生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4-0089-02
團體心理輔導起源于歐美,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發展相對較快,而大陸地區還處于萌芽狀態。在臺灣,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中開展得最為活躍,每學期都會安排不同的輔導計劃來滿足學生的需求,而這種以團體形式進行的輔導,也將作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方法,在國內各高校逐步開始運用。
一、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探討、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1]。團體心理輔導與一般的心理輔導一樣,具有教育、發展、預防及治療四大功能,并且在實施過程中這四大功能相互聯系與滲透,在輔導的全過程中共同起作用。
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中的應用模式基本有三種類型:小組輔導、班級輔導及“心理輔導活動課”。小組輔導主要是指將篩選出的有共同問題的學生組成一個團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尋找共同的解決辦法。班級輔導是以自然班為單位,多由班主任或輔導員作為組織者,利用班會或團日活動等時間,根據各年級學生發展特點確立輔導目標,制定系統的發展規劃。“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將團體輔導引入心理健康課,在授課過程中就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適度引導分析,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引起自我反思,提升自我[2]。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現狀
近年來,一些高校學生工作研究者發現,因團體輔導具有較高參與性和情境性的特點,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團體輔導過程中獲得的認知和行為也能得到長久的保持。他們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學業輔導
這類輔導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探索和澄清學業中的困惑,明晰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激發學習動機,克服學業拖延,形成良好積極的學業情緒。如倪士光等人通過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的干預策略進行研究,設計了團體輔導方案,并通過實證得出,學業倦怠的三個維度可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改善[3];通過楊萍等人的研究可知,系統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在實現對目前學業狀況的自我接納過程中能不斷地改善學生的學業情緒[4]。
(二)人際交往輔導
眾多研究表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而人際交往輔導的主要功能便是幫助大學生掌握人際交往中的具體行為技巧、消除交往焦慮和人際困擾,進而使其能夠順利地完成大學學業。可見,人際交往輔導是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譬如邢秀茶等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實效研究表明,利用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對34名大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干預輔導后,實驗組的大學生人際交往不僅有即時提高與改善,還有潛在的長期效應[5];段永在對大學新生人際關系影響的研究中發現,僅設計一次系統的團體心理輔導即可使學生的人際事件應激、交往焦慮及人際困擾水平有所下降[6]。
(三)情緒輔導
這類輔導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學會恰當控制、表達自己的情緒,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克服自卑,建立積極的情緒認知模式。孫時進等在對大學生自信心方面進行的實驗研究發現,通過進行團體心理訓練,團體成員的消極觀念發生了改變,在促進大學生自信的培養與發展上它是極其有效的手段[7];儲昭帥等在對貧困大學生的自尊水平進行干預研究后發現,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改善高校貧困生自尊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促進貧困生的成長和成才[8]。
(四)職業輔導
使學生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樹立合理的自我觀念,形成正確的擇業意識,提高個人職業發展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為今后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孫璐在對70名大學生進行為期3個月的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后發現,參與的學生都加深了自己對影響職業決策因素的認識,能夠從自我發展的方向搜集有效信息并正確看待職業生涯規劃,有一些學生已經開始執行制定的職業規劃方案[9]。
三、在高校學生工作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意義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心理穩定發展、心智漸進成熟的關鍵時期,對其今后的人生規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現狀往往卻是他們在這一階段缺少明確的指向和教導,其容易在嘗試各種角色發展時陷入心理混亂,這也就要求我們在關注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的大學生有著眾多相似的問題,所以我們對其開展團體形式的心理輔導就必然會顯現出其他類型的輔導所無法替代的效用。
(一)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種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被該群體廣泛認同的輔導模式。成長中的大學生既渴望了解自己,又希望了解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更容易接受來自同伴的反饋和建議。在面臨相似問題的成員聚在一起時,可有效消除他們的孤獨感;當團體成員間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時,可使他們在社會情境中更好地建立自信。通過加強對團體的信任擴展到對他人的信任,通過提高對團體的歸屬感擴展到對學校和社會的歸屬和認同,進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質,發揮個人潛能,建立積極自我概念,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人際關系
大學生是來自不同地區、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他們的人際關系相對于高中時更加復雜,如何與周圍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是他們面臨的重大問題。團體心理輔導不僅可使大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也可以在行為訓練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增加對他人的了解,學會溝通的方式與技巧。另外,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體驗式活動,其組織者通常為輔導員或班主任,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與教師接觸,可以克服對教師的膽怯,緩解壓迫感。同時也可讓教師更直觀地了解學生,進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架構師生有效溝通的橋梁,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供情感支持。
(三)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高校中存在許多自然團體,如班級、宿舍、社團等。而團體心理輔導也是以“團體”為載體,在活動中使成員建立信任關系,形成積極向上的和諧氛圍。但現在大學生多為90后的獨生子女,由于其成長環境優越,他們在生活中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合作意識。但當今社會分工日益精細,任何一個項目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也已成為很多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必然考慮的因素。而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很多任務也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團體成員若想成功就需要培養團體合作意識,進而在活動中通過彼此接納與欣賞,促進成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四)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且預防勝于治療。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預防問題發生的重要手段。大學生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如出現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或成長危機,多是積累的結果,事先往往有一定征兆,而且出現的問題往往都與學生年齡的增長及身心發展有密切關聯,是可觀察可預見的。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學生工作者可以及時發現需接受進一步咨詢的個體,避免心理問題嚴重化,容易較快地使問題得以解決。同時,由于高校學生中多存在共性心理困擾,團體心理輔導也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交換意見互訴心聲的機會,引導具有相似問題的學生相互支持,討論可能遇到的難題及解決辦法,增進對問題處理能力的培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心理治療的效果,以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
四、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發展趨向
隨著高校學生工作受關注程度的提高,團體心理輔導也以它的實踐性強、適用面廣等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青睞。部分高校已從學生剛入校開始,就將團體心理輔導滲入到日常教育工作中。若該項工作能貫通大學生高校生活的始終,必將對學生的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及生涯規劃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甚至在其走上工作崗位后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其受益終生。無論是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還是對于擁有一定人生閱歷的成年人,團體心理輔導都可以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增強環境適應能力,提高人際交往技巧,進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學生工作中,團體心理輔導將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隨著對其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化,團體心理輔導必將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成為高等學校學生工作的核心部分。
參考文獻:
[1]樊富珉,何瑾.團體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包海蘭.高校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0,(8).
[3]倪士光,伍新春,張步先.大學生學業倦怠的團體輔導干預——認知行為互動取向團體輔導方案設計[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2).
[4]楊萍,徐穎,浦昆華.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學業情緒、提升核心自我評價的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
[5]邢秀茶,王欣.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長期效果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2).
[6]段永.單次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新生人際關系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9).
[7]孫時進,范新河,劉偉.團體心理咨詢對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學,2000,(1).
[8]儲昭帥,才忠喜.團體心理輔導對高校貧困生人際關系和自尊的影響[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9]孫璐.醫學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J].教育與職業,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