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形成,是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結合中國多民族構成的實際,不斷探索與實踐的結果,并且成功地解決了中國的民族問題。龔永輝教授《馬恩列斯民族思維螺線到毛澤東民族政策思想》一文,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的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作了梳理,認為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民族思維,經列寧斯大林的蘇維埃聯邦民族理論,到初始中國化形成的毛澤東民族政策思想,通過環形演進,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生命螺線,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轉換生成的偉大進程。吳磊、于春洋博士《論民族、民族國家與現代民族國家——以中國本土學術話語中的“民族”為中心》一文,對中國本土學術話語中的“民族”概念演進過程作了梳理,認為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類”觀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群體分類體系;近代“民族”的使用始于西方術語翻譯和漢語由文言向白話的轉變,明顯受到西方民族一國家和民族主義理論的影響。中國本土民族概念的傳統導源于中華民族歷史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強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外延寬泛、使用靈活的獨特話語體系。
李晟贄、羅強強《綜教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關系圖式》,對當今世界宗教的演化與民族關系進行審視,認為宗教在前現代化、現代化和后現代化進程中分別對應著宗教的世俗化、反世俗化以及多元化轉向,民族關系也隨著宗教變遷衍生出各自的特點,而后現代化階段宗教對民族關系的影響更為讓人擔憂,其明顯的多重化、星團化、不確定化使得未來世界民族關系的走向將會是一幅更加復雜、更加撲朔迷離的圖景,單憑一國之力制定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工作將舉步維艱,同時也為尋求全球范圍內推動建構新型民族關系提供了新的契機。廖楊、蒙麗《城中村農民社會研究的人類學維度與限度》,從人類學的視角,探討在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中,城中村的農民、農業、農村社會變遷和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移植或嵌入,共同構筑了城中村農民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同時闡述了人類學參與城中村農民社會研究的重要意義。劉芳博士《人類學、社會學民間信仰研究的結構范式與視角創新》一文,回顧了民間信仰進入人類學和社會學學術視野的歷程,對這一領域中極具影響力的“彌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進行了系統解讀,凸顯了民間信仰的結構特性和主體價值,探討當代民間信仰的概念范疇、互動結構和變遷機制上面臨困境和挑戰。通過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論概念和分析進路,可以推動這一學術領域的視角轉換與研究創新。
莫金山教授《盤瓠出世:瑤族起源于豫東魯西》,對瑤族的起源和遷徙作了新的考證,認為傳說中的瑤族祖先盤瓠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出生于今河南商丘,長大后與苗族和其他民族加入蚩尤領導的九黎集團,其活動區域是豫東魯西。公元前2376年,參與黃炎集團,與蚩尤發生“涿鹿之戰”,這是瑤族歷史上民族分化遷徙的第一個波次。戰后瑤族擺脫了東夷九黎族的控制,從這個集團中分離出來,獨自尋找民族發展之路,瑤族雛形開始形成。
本期“八桂民族研究專家榜”推出著名壯語學家覃國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