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自傳式民族志:概念、實施與特點

2015-05-04 06:50:26楊爽鐘志勇
廣西民族研究 2014年5期
關鍵詞:文本文化研究

楊爽 鐘志勇

[摘要]上世紀60年代以來,民族志的傳統研究模式遭遇種種詬病。受建構主義哲學思潮的影響,一些民族志者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個性化的嘗試。自傳體民族志作為一種新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本文通過梳理國外近期相關論述,努力呈現這一新興研究方法的相關概念、實施步驟及其特點。

[關鍵詞]自傳式民族志;質性研究

[作者]楊爽,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鐘志勇,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指導教師。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4)05-0058-006

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的后現代思潮中,傳統民族志模式的局限遭遇種種批評,研究者嘗試用多種方法來寫作民族志。其中一種有意思的嘗試是,突顯個性化敘述方式和有感染力的說明技術,試圖用作者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自我意識來表達文化、討論文化,從而深化對文化的解讀。這種“喚起式”寫作實踐被冠名為“自傳式民族志”(autoethnopology)。該方法已有近40年的歷史,現今日益受到學術界關注。1975年人類學家卡爾·海德首次發表了所謂的“自傳式民族志”作品。目前,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對該方法的興趣與日俱增,已成為研究個人與文化問題的首選。

一、什么是自傳式民族志

所謂“自傳式民族志”,即作者以語言,歷史和民族志方面的解釋為手段,有意識地探索一個親歷且自省的自我與各個文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斯泰西·霍爾曼·瓊斯在《母親的失去:講述收養的故事》中講述了她自己不孕和收養的經歷,闡述了對不孕、跨國收養的文化態度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場合來談論這些問題。她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加深對她自己故事的理解,同時改變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可見,自傳式民族志同時具有民族志和自傳的雙重性質。它是一種將個人與文化相聯系的自傳式個人敘事,這種個人敘事對個人親身經歷進行描述并對個人的文化經歷進行反思說明。在Ellis,Boehner和Reed-Danahay的著作當中,“自我是作為民族志作者的自我”,強調了自傳式民族志使用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解釋關于代表這個社會自我與他者之間文化的聯系。這種民族志特征是自傳式民族志區別于如自傳、口述史或回憶錄等其他敘事式著作的重要標志。

自傳式民族志有多重類型。Reed-Danahay將自傳民族志的種類,主要歸結為三種形式:(1)由“本地人類學家”(native anthropologists)所撰寫的本地人類學作品;(2)由少數族群成員撰寫的“體現民族性的自傳”(ethnic autobiography);(3)自傳式民族志,即人類學家將自己個人經歷寫進民族志。

自傳式民族志研究和“書寫”的方式與傳統的科學和實證的民族志有很大差別。具體看,二者的主要差異在于:(1)在研究角色上,傳統民族志研究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通過介入局內人日常生活來研究文化的,而自傳式民族志研究者則是以局內人和局外人的雙重身份;(2)在研究內容上,傳統民族志研究者主要關注人類群體文化,有意識地使自我成為背景,而自傳式民族志則主要關注自我主體性,側重于從個體層面描述研究者自身的看法和實踐;(3)在研究手段上,傳統民族志主要通過參與觀察和訪談來搜集數據,而自我民族志則把親身體驗和自我意識作為數據來源。

總之,與自傳、回憶錄和日記等其他敘事方法不同的是,自傳式民族志使用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關注的是關于代表這個社會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文化聯系。還應注意的是,該方法不僅是對自我親身經歷的描述和批判性審視,而且還是對自己文化經歷的反思性說明。

二、自傳式民族志的方法論

在一系列質性研究的傳統當中,自傳式民族志的各種方法論策略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并且以各種不同的名字被列舉出來。不管有多少不同的來源和代表,所有的方法論策略有著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這些方法論策略都是質性的、敘事性的調查。和民族志一樣,自傳式民族志追求那些潛藏在自傳式民族志經驗下文化理解的終極目標。為了達到這種民族志的目的,自傳式民族志同樣進行著通常民族志的研究過程,這些過程包括數據收集、數據分析、闡釋以及報告書寫等步驟。他們通過參與、自我觀察、訪談以及文獻分析收集野田數據;通過三角互證檢驗數據;分析和闡釋數據來解釋事件、行為以及觀念的文化意義并且書寫自傳式民族志。像民族志者一樣,自傳式民族志者也用一種批判性、分析性和闡釋性的眼光來審視自傳式民族志的數據,以此來探明這些觀察、聽聞以及記錄下來的數據的承載的文化意義。在文化背景下,經過徹底自我反省后,自傳式民族志者希望獲得對于自我和他者的文化理解。自傳式敘事將會為這種原則性理解增加生動的細節,但是這種敘事性描述不應該主導自傳式民族志。自傳式民族志的研究過程可以分解成兩個相互聯系且具有順序性的步驟:記錄自傳的田野文本、將這種自傳的田野文本轉變成自傳式民族志。

(一)記錄自傳的田野文本

數據收集的過程在不同的程度和范圍上貫穿研究的全過程。這里用—個新的術語“田野文本”來指代“數據”,這一術語由Clandinin和Connelly提出。他們認為“撰寫田野文本”將更加準確地描述自傳式民族志者所做的事情。“數據”這一術語傳統上是和質性研究相聯系的,而自傳式民族志者將收集大量的文本作為多種數據收集活動的過程,所以“田野文本”這一術語則無可非議的被用來作為“數據”術語的替代。同時,因為自傳式民族志“田野工作”和其他的質性研究有所不同,所以在用“田野文本”代替“數據”時非常的謹慎。鑒于質性民族志田野工作很可能在研究者和他者進行直接接觸時完成,因此自傳式民族志田野工作通常在研究者回憶或反思的過程中涉及他者。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記憶能夠使研究者接觸到大量其他人所接觸不到的數據,但是記憶同時也選擇、塑造、限制以及曲解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開始慢慢減退,最終模糊了細節的生動性。疏忽和增添會在我們回憶時很自然地發生,兩者都因其主觀性而不利于自傳式民族志的寫作,因此他們應該得到恰當的認識和控制。當記憶開始回憶過去那些不愉快的經歷時,它也能引起討厭。學者Foster在回憶其童年不幸的遭遇和各種不愉快的回憶時表現出了苦惱直到她自傳式民族志的研究幫她治愈了這些痛苦。

總之,撰寫田野文本能夠幫助研究者意識到記憶的天然局限性并且能夠給那些“概括性的結構框架”增添生動的細節。田野文本能夠增添數據的豐富性、細微性和復雜性,使正在反思的研究者回到一個更加豐富、復雜以及引人思考的場景,這是單靠回憶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此外,自傳式民族志者能夠使用各種技術幫助回憶、組織回憶并撰寫田野文本作為調查數據。收集數據的技術主要包括:(1)使用對重要場景的隨意描畫、家譜分析和個體所屬文化網圖等可視工具;(2)盤點人物、工藝制品、家庭社會價值觀念和諺語、指導者、跨文化體驗以及喜愛、討厭的各種活動;(3)記錄自傳式民族志者的教育歷史,節日以及歷法等;(4)閱讀和評價他者所撰寫的自傳式民族志以及各種自我敘事性筆記(5)收集其他的田野文本,例如他者的故事和“故事詩”、個人日記、田野筆記、書信、談話、對重要人物的訪談、家庭故事、文檔、照片、記憶箱、個體一家庭一社會工藝制品以及生活體驗。可見,自傳式民族志者為了達到他們自己的研究目標開發出了他們自己的研究技術。

參與觀察是資料收集最常使用的技術之一。在參與觀察中,研究者需要在關鍵信息人的真實生活中觀察他們的行為。與之相似,自傳式民族志者能夠觀察他們自己的行為并且記錄他們的想法。因為這種技術能夠使研究者接觸到那些例如認知過程、情感、動機、隱蔽行為、遺漏行為以及社會限制性活動等隱蔽的,難懂的或者個人的經驗,并且能夠深刻理解那些看似合情合理,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甚至能夠解釋那些無法通過回憶而獲得的無意識行為。當研究者和他者進行交流或者一個人反思時,自我觀察就可以通過自我反思的形式被使用。在相互反思的過程中,研究者和他者能夠進行平等的對話以幫助對方再體驗和描述他們對過去情感經驗的回憶。雖然系統的自我觀察技術最初是被用在多個關鍵信息人進行自我觀察的研究當中,但是,這種研究技術也能應用到關注于單一關鍵信息人而非他者的自傳式民族志方法當中。田野記錄或者一個自我發展記錄可能被用在記錄非結構或者結構性的自我觀察當中。

訪談技術是在民族志田野調查中使用的另一項關鍵性技術。通過對眾多關鍵信息人的訪談,民族志者收集到那些通過參與觀察不能收集到的信息。當應用自傳式民族志時,對他者的訪談能夠實現一個不同的目標。訪談不僅提供局外人的視角,而且提供外部的數據來確認、補充或者質疑那些通過回憶或者反思所得到的內部數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面對面的訪談可能阻礙訪談者——自傳式民族志者——和被訪談者之間進行真誠的交流。為了獲得更加符合客觀事實的材料,外部訪談者或者其他例如電子郵件調查或者問卷調查等創造性補充技術可以使用到研究當中。

(二)將自傳式田野文本轉變為自傳式民族志

自傳式民族志的創作步驟和順序并非常靈活。在質性研究當中,數據收集的步驟并不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或者和資料分析、闡釋的步驟截然分開的。事實上,數據收集的過程通常是和數據分析和闡釋的過程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這些步驟或者過程是同時發生或者以一種網狀形式相互啟示對方。例如,當自傳式民族志者回憶他們過去的經驗時,他們并不是隨機地回憶一些破碎的記憶片段,而是根據研究的關注點和數據收集的標準而選擇一些材料,這一篩選過程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分析和闡釋的性質。與此同時,在數據收集的過程之中,研究者也能夠對他們的材料篩選標準進行重新界定,這又反過來對數據收集和闡釋過程產生影響。

然而,當自傳式民族志者分析和闡釋田野文本時,需要謹記自傳式民族志最終的民族志目的,即了解自我的文化,并以此為橋梁最終達到與社會上的他者建立聯系。自我觀念和行為的文化含義——語言或非語言的——需要在他們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自傳式民族志數據分析和闡釋的過程要在自我和他者之間不斷循環往復,不斷聚焦研究個人和社會的范圍并且要不斷在數據內外進行探查。自傳式民族志研究過程的這個步驟在方法上是很難描述和傳授得清楚的。因為分析和闡釋需要民族志者全盤地考慮,創造性地選擇具體的方法,以及耐心地面對各種不確定的情況。然而,一些簡單的策略在數據分析和闡釋的初始階段可以使用,這些策略包括尋求既有模式,使用現存的理論框架以及和其他自傳式民族志進行比較分析。

最終,通過寫作數據收集、分析和闡釋等過程的交織,自傳式民族志得以誕生。這意味著自傳式寫作離不開民族志方法過程和它對文化理解的關注。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當分析、闡釋完成后才能夠進行寫作。建議民族志者在民族志過程中就開始寫作,甚至可以在田野調查的早期就開始寫作,因為寫作可以激勵、幫助、組織和方便接下來的數據收集、分析、闡釋等過程。這一建議對于自傳式民族志者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自傳式民族志的寫作風格也并非固定,可以在“現實”描寫和印象描畫之間或者分析性描述和反思式自我表露之間擺動。Van Massane對于民族志寫作風格的分類也許能夠幫助自傳式民族志者嘗試例如“現實”的故事、“反思”的故事和“印象”的故事等多種不同的寫作風格。“現實”性故事指的是民族志者對他們所接觸到的人進行客觀事實的解釋和表述。現實性故事的特征是對研究者每時的,有時候是珍貴的生活細節進行描述,當然也包括那些由他們生活中事件文化成員的解釋和闡釋。然而,那些采用現實性故事寫作風格的民族志者往往傾向于以一種專家的口吻對他們的研究對象進行描述。與此相反,“反思”民族志者揭示“那些特別的作品是如何‘真實地產生的”。那些被認為是“尷尬的”個人偏見,性格缺陷或者壞習慣被坦率地表述出來以使民族志過程去神秘化并且增強民族志的純正性盡管在反思中會暴露很多令人討厭的難題。印象式故事突出“罕見的”和“具有紀念意義的”田野經驗。如果現實性故事關注于“已經做的”而反思性故事關注于“做的人”,那么“印象性故事呈現的就是做田野調查”。如果自傳式民族志者知道這些故事最初和民族志有聯系,在應用到自傳式民族志時需要對這些故事進行必要的調整,不同類型的故事可能為自傳式民族志寫作提供多種選擇。不管自傳式民族志者決定采用哪一種類型的故事寫作風格,建議他們都不要忽視自傳式民族志作為一種自我與他者文化研究的典型性特征。

三、自傳式民族志的優點

自傳式民族志正成為一種強有力的交流工具,幫助人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例如教育領域、社會工作領域、醫學領域以及咨詢領域等。自傳式民族志的優點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體現:(1)它給研究者和讀者提供了一種研究方法;(2)它增強了對自我和他者的文化理解;(3)它有把自我和他者轉變到跨文化結合的潛能。

首先,從方法論上來講,自傳式民族志是研究者友好型的。這種調查方法能夠使研究者在一開始就能很容易地接觸到原始數據資源,因為這種數據資源就是研究者本身。除此之外,自傳式民族志者能夠以一種全面且貼近真實的角度看待他們“熟悉的數據”。這種最初的熟悉使研究者在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闡釋的過程中處于優勢地位。當然,自傳式民族志也是讀者友好型的,因為“學者個人式的敘事方式”把研究者從抽象,非個人式的寫作風格中解放出來,并且通過講述他們的經驗來接觸讀者的生活。個體參與式的寫作風格比那種傳統上學者式的寫作風格更加吸引讀者。

第二,自傳式民族志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研究者能夠清楚地理解他們自身和他者。這種優點非常適合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學。作為一個教育者,非常有必要使學生具備跨文化敏感性,而且在有效的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檢查是自我理解的關鍵。倡導者都認為讓學生撰寫“具有文化性的”自傳式民族志能夠使學生對塑造他們性格和提高他們自我意識的力量進行反思。

不僅如此,閱讀他者所撰寫的自傳式民族志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通過閱讀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專業博士生的自我敘事,能夠激起一個來自加拿大農村地區中國商店主的童年記憶的。通過自我反思,他發現了在他童年的陌生人和他自己之間存在著共通的人性。這一自我和他者的發現無疑是撰寫和分享自傳式民族志的優點。

第三,撰寫、共享和閱讀自傳式民族志的過程也能夠幫助研究者和閱讀者(傾聽者)相互轉換。這種自我和他者的轉換未必是自傳式民族志的一個主要目標,但是這一目標卻是這一研究過程中強有力的副產品。關于自傳式民族志的實驗驗證了這種優點。在這個參與式的過程中,研究者讓他的學生們撰寫他們自己的敘事性故事,每周定期碰面大聲地分享他們的敘事性故事并且共同進行文化分析,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交流他們對于過去、現在和未來自我新獲得的自我意識,并且最終在教學中增強對這方面的強調。最后,他們目睹了學生們自我意識和文化理解得到了拓寬并且他們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對他者的需要變得越來越寬容和敏感。

在教育領域當中,自我轉換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得到證明。一些人可能在他們日常的實踐中變得越來越具有反思性。有些人可能在選擇課程內容和教學策略或者和學生、同事和團體交流時采用文化相關的教學策略。當有些人尋求接觸陌生人或者學習另外一種陌生的文化時,這種自我轉換也可能發生。當他們對于他者的理解開始增加,陌生逐漸減少時,對于他者的看法也會相應地得到改變。

當自我反思意識不斷增強,文化相關教學策略的采用、渴望了解“不同的他者”、一個寬容團體的發展或者自我治愈,自傳式民族志的自我轉換潛能對于那些需要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的個體來說是非常有用的。通過自我與他者意識的不斷增長,他們將會幫助他們自己并且相互更正他們的文化誤解,培養跨文化的敏感性并且對于文化他者的需要做出正確的反應。

四、自傳式民族志應該避免的誤區

隨著自傳式民族志研究方法興趣和支持不斷增長,對這一研究方法的批評也正在不斷出現。然而,對于自傳式民族志的批評未必意味著這種方法本身具有缺陷。事實上,這些批評提醒著研究者們要正確恰當地使用這種研究方法并且避免潛在的陷阱。下面五個陷阱需要研究者在使用這種研究方法時注意:(1)過分地關注自我而忽略他者;(2)過分強調敘事而忽視分析和文化闡釋;(3)過分依賴個人記憶和回憶作為數據的來源;(4)在自我敘事中對他者倫理標準的忽視;(5)“自傳式民族志”這一標簽的不恰當應用。

第一個陷阱是關于文化的概念。在人類學家看來,文化本身是一個群體取向的概念。文化和人是共生的關系,沒有促進文化發展的個體,文化就不會存在。文化需要作為個體的自我的存在。有了這種共生關系,自我和文化共同促進對方的發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意義。因此,在個體文化的討論中,文化的概念偏向于與他者的共存。有些學者認為,個體文化是群體文化的一種個體版本,這正是他們在和他者的關系中所建構的。因此,自傳式民族志應該反映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相互聯系。不幸的是,這種方法論上對于自我的關注有時候會錯誤地建構出一種可能:在缺乏對個體經驗的廣泛了解以及對他者緊密相關文化背景的足夠關注的條件下去了解個體經驗。自傳式民族志者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放縱式的反思很可能會產生一個自我暴露式的故事而不是一個自傳式民族志。

第二,那些受到故事的講述因素影響的自傳式民族志者會輕易地忽視自傳式民族志最重要的任務——對于自傳文本的文化闡釋和分析。作者以及讀者和傾聽者對于自我敘事都非常的感興趣。然而,對于自我文化理解進行簡單的故事講述和日志書寫是遠遠不夠的。除非自傳式民族志者持續關注他們的研究目標,他們才能夠在欠缺文化分析和闡釋的情況下滿足于精心敘事。

第三,自傳式民族志者可能會掉進過分依賴個體記憶作為數據來源的陷阱。對于自傳式民族志者來說,個體記憶是一種非常了不起且獨特的信息來源。它能夠觸及其他自傳式民族志者不能接觸到的數據資源。然而,記憶是可以選擇的且能夠被塑造的,它能夠在一系列的個體經驗中得到復述,雖然這未必構成說謊。記憶能夠審查過去的種種經驗。當數據只是通過一種工具取得而沒有其他工具作為檢驗和補充時,那么這種數據就是有問題的。自傳式民族志者需要用大量的數據和好的研究實踐來支持他們的論斷。因此,自傳民族志者需要從外部來源如訪談、文檔和工藝制品等得到的“外部”數據補充產生于記憶的“內部”數據。數據的多種來源能夠為三角互證提供基礎,這種三角互證能夠幫助提高自傳式民族志內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第四個陷阱來源于一個“想當然”的推理:因為研究者使用他們自己的自傳故事,所以在自我敘事研究中不需要保密性。因為自傳式民族志者在研究中扮演了研究者、關鍵信息人以及作者等多個角色,所以他們很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宣稱自己對他們所述故事的著作權和責任。然而,“難道就因為他們是故事的講述者他們就能獨占這個故事嗎?”自傳式民族志者的個人故事通常是和他者的故事聯系在一起的,但是,不管這種關聯是多么的明顯,對于故事中人物保護保密性的原則是和自傳式民族志相關的。雖然在自傳式民族志中主要人物表明了他們的身份,使得對他者的保護相對困難,但自傳式民族志者有責任像其他人文學科研究者那樣遵守保密性的倫理原則。

最后一個陷阱,是關于術語的困惑。“自傳民族志”這一術語被用來指那些關于各種不同學科的敘事性研究,然而這些標榜“自傳式民族志”的研究,使研究者和讀者都很迷惑。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獨斷地使用這一術語,因此,清楚這一術語的多種使用并且為了避免混淆清晰地給這一術語下一個定義是當前研究者的責任所在。自傳式民族志最初的含義是指研究者對自己同胞的研究——這一術語準確的澄清可以使讀者有清晰的方向。隨著區分自傳式民族志和其他自我敘事研究的不懈努力,人們將來一定能夠理解這種研究方法的深刻內涵,并能夠將這種研究方法同諸如自傳和回憶錄等其他描述性的自我敘事很好地區分開來。

五、結語

自傳式民族志將我們個體的過去和我們個體和集體的存在聯系起來;幫助我們理解了為什么相似的人相處會感到舒服,和相異的人相處會感到難受,和相反的人相處會感到厭惡的文化根因;擴展了我們對陌生文化領域的理解。自傳式民族志確切的優點奠定了在這個多元文化社會中建立一個人們能夠包容他者,甚至是包容那些和我們相反的人的跨文化聯合大廈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自傳式民族志的這種從主體的親身感受和個體意識的“細枝末節”處去洞悉歷史和文化的書寫形式,對于已經習慣宏大敘事的中國人類學界而言也是很有啟發的。當我們還在對田野工作和田野經驗的真實性滿懷虔誠、充滿想象的時候,以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為標志的社會科學現代性在西方已經受到了廣泛的批判和質疑。其實對真理和事實的探究并非一定要去除“人”這一“極其不穩定”的因素,因為社會科學歸根到底還是有關“人”的科學。

[責任編輯:羅柳寧]

猜你喜歡
文本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誰遠誰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91小视频在线|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国产资源站|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成年A级毛片|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最新国产在线|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91伊人国产|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在线国产三级| 欧洲亚洲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啪啪网| 国产97色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午夜|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亚洲无限乱码|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视频一区亚洲|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中国精品自拍|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欧美一级在线| 欧美人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