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習慣法與生態文明建設社區自治制度

2015-05-04 07:02:53溫丙存
廣西民族研究 2014年4期

溫丙存

【摘要】本文基于對“國家中心主義”和“國家法中心主義”的反思與除魅,以法律多元為視角,探討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民族習慣法的文本內容、實踐特征及其對生態文明建設社區自治制度的啟示,運用規范分析、參與式觀察與拓展個案研究,認為現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族習慣法文本涉及礦產、林業、土地等資源保護與管理以及“整臟治亂”等內容,其實踐特征有作為地方性知識的因地制宜性、作為手頭庫存知識的可操作性、與國家法的銜接性、違法制裁機構的專設性、對違約行為以經濟制裁為主等。民族習慣法對生態文明建設社區自治制度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可用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關鍵詞】少數民族;習慣法;生態文明建設;社區自治

【中圖分類號】D9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4)04-0083-007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在法律多元話語體系下,法律制度除了正式的、官方的國家法制度外,還存在民間領域的習慣法制度。在“中國生態法治建設的路線圖”中,除了要加強生態領域的國家法法制建設外,不應該忽略更具“草根”基礎、對民眾來講更具參與性與認同度的習慣法內容及其價值。本文基于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國家中心主義”和“國家法中心主義”的反思與除魅,以法律多元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對《榔規寨約》文本的規范分析以及對其實踐過程的參與式觀察,對貴州省支嘎布依族苗族彝族鄉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現行習慣法內容、實踐特征及其啟示與價值等問題進行“拓展個案研究”,以期拋磚引玉,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理論基礎與選題緣由

通過對國家主權優越性與國家法中心主義的除魅,法律社會學和法律人類學界發展出了法律多元主義理論。埃利希(Eugen Ehdich)研究提出了權力多元與秩序多元的概念,認為,“法不是一系列法條,而是社會秩序。”其中,法律多元的實質內容除了包括維護社會統一的“外來法”外,還包括各社會團體日常生活中的“活法”。在梅莉(Sally Engle Merry)所創設的多元化規范性秩序中,法律多元是指“兩種或多種法律制度在同一社會中共存的一種狀況”,即在任何社會中,法律秩序不僅是由具有普適性和系統化的國家法這種單一規范體系所形塑,同時也應包括維持社會多元秩序的多階規范。在法律多元話語體系下,對習慣法的研究是法律人類學和法律社會學區別于傳統規范法學的重要特征。

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由少數民族群眾所創制并受其約束的習慣法,其扎根于特定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經年累月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嵌入到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樸素的生存哲學、倫理觀、公平觀和正義觀思想中,其表現形式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習慣法對少數民族群體內部成員來說具有較強的認同感、約束力與外在強制性,在其遭受觸犯時常由非官方的執法主體來執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懲戒。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內容涵蓋豐富,其中一個主題就是關于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

民族習慣法制度中有關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人口繁衍等內容有力保障了當地的生態平衡,并進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通常來講,“越是傳統保存比較完好、民族風俗習慣濃厚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得就越好”。如,蒙古族草原環保習慣法中的“倒場輪牧、禁止草原荒火和破壞草場、禁止污染水資源和保護森林資源、季節性圍獵和保護野生動物等”內容,促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觀,“把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有機地統一起來”,提高草原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林業資源雖然豐富,但是生態較為脆弱的黔東南州,地方性知識中的護林習俗、宗教、鄉規民約與民族習慣法一起保障當地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農林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發展。四川地區的羌族群眾以石刻、碑刻等形式建立環保習慣法制度,延續環境保護理念和民族生態文化。作為廣西瑤山地區重要的本土法治資源,金秀石牌習慣法對危及當地群眾自然生態環境的越軌行為有著重要規定,用以防范和懲處過度捕撈、濫伐樹木以及破壞水源等禁止行為,以保護社區的生態環境。

文獻回顧發現,以往研究更多的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相關主題的習慣法放在對某一地區或民族的習慣法全貌中進行簡單附加描述,存在論述的內容篇幅較小、分析不夠深刻、實踐借鑒價值論述不充分等問題。基于此,本文擬通過拓展個案研究,對生態文明建設民族習慣法的文本內容、實踐特征及其當代價值等內容做專門的、獨立成篇的研究。

二、生態文明建設民族習慣法的文本內容

支嘎布依族苗族彝族鄉(簡稱“支嘎鄉”,遵循學術慣例,本文涉及的地名、單位名均為化名)位于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北面,是少數民族鄉,居住著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仡佬族、穿青人、蔡家人等多個少數民族(族群),下轄23個行政村(156個村民組),截止2012年末,支嘎鄉共計8354戶3997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27713人,約占該鄉人口總數的70%。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少數民族習慣法所調整的領域廣闊,涉及土地、草原、林業、水源等自然資源確權、環境保護、生態領域糾紛調處等內容。在當前基層社區實踐中,榔規寨約成為支嘎鄉社區自治制度的重要工具與載體。2014年2月至3月支嘎鄉各村完成了《榔規寨約》修訂工作,主要“立法”程序與實踐包括:啟動修約,起草討論稿;審議討論稿,形成征求意見稿;審議征求意見稿,形成草案;鄉政府審核草案;表決通過,公示并備案。

(一)礦產資源保護

“生態人類學認為保護環境資源的地方性知識主要源于對環境資源的認知。”貴州省織金縣支嘎鄉礦產資源豐富,儲量大、品味高的礦產有能源礦產煤、金屬礦產鐵鋅、鋁礬土和非金屬礦產磷、重晶石等。針對礦產資源非法濫開亂采等行為所引起的資源流失、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支嘎鄉各村的《榔規寨約》制定專門條款以加強對礦產資源的保護。比如,《坎馬村榔規寨約》中涉及礦產資源保護的條款有:第四十三條規定:“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非法盜采國家礦產資源,對非法盜采國家礦產資源的組織和個人,除責令炸封、填平、恢復植被外,視其情節輕重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200元至1000元,情節嚴重的移交公安機關處理。”第四十四條規定:“嚴禁任何集體或個人為非法盜采國家礦產資源提供土地等場所,對提供土地的集體或個人,視其情節輕重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200元至1000元,同時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二)林業資源保護

支嘎鄉地處烏蒙山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曾經的“上山要地”、毀林開荒等行為導致該地區出現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初實施退耕還林以來,支嘎鄉林業資源逐步恢復,截止到2012年底,森林覆蓋率達到43.7%。為保住青山綠水,有序合理利用林木,支嘎鄉各村在榔規寨約中用較大篇幅制定了有關林業資源保護的條款。例如,《墻院村榔規寨約》中涉及林業資源保護的條款就有8條,比如:

第四十七條:嚴禁亂砍濫伐、偷砍盜伐林木,違者屬數量較小的由護林人員處以50元至200元的罰款,數量較大的,報林業主管部門按林業法規給予查處,同時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200元。

第四十八條:森林防火期間,不準攜帶火源進入山林,林區邊緣100米范圍內不準鏟燒土皮灰,一經發現,每例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200元。

第五十一條:禁止毀林開荒和毀林采礦、采石、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違者除按損失的林木折價賠償和補種毀壞株數3倍的幼樹外,每例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200元,并由鄉林業部門處毀壞林木價款5倍以上的罰款。

第五十三條:禁止移動或者毀壞為林業服務的宣傳標語、標牌,毀壞林業宣傳標語、標牌的,除恢復原樣外,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300元。

通過分析《墻院村榔規寨約》中有關林業資源保護的條款可知,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通過制定榔規寨約來禁止亂砍濫伐、偷砍盜伐、毀林開荒、毀林采礦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同時制定森林防火、救火、保護宣傳設施的義務,以確保山林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山林的經濟與環境綜合效益。

(三)土地資源保護與管理

截止2013年初,支嘎鄉實有耕地面積為23384畝,人均耕地面積為0.6畝,還不到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為緩解人多地少矛盾,支嘎鄉十分注重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的保護與管理,這也體現在各村的榔規寨約中。比如,《塘水村榔規寨約》對土地作出規定,“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不準讓土地閑置荒蕪。對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戶,必須妥善安排好自己的承包地。造成土地荒蕪一年以上的,按每畝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100元,同時由村委會按程序收回土地,另行轉包。”同時也規定,“嚴禁占用好田好土建房、埋墳。建房必須嚴格按黔西北民居風格標準進行修建,建房使用土地必須寫書面申請,經村委會通過并報經相關部門審批,手續完備方可修建。”可見,支嘎鄉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針對人多地少的現實困境,實行土地資源的集約化、精細化保護與管理,加強了對撂荒、農用地建房、毀壞農作物等行為的預防和懲處。

(四)環境整治與保護

環境整治與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以及當地新農村建設和“兩硬化”工程等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實施,支嘎布依族苗族彝族鄉各村在榔規寨約中重點加強“整臟治亂”方面的管理。例如《種瓜村榔規寨約》中對“整臟治亂”的規定就多達10條,比如:

第六十八條:全體村民有義務參與“整臟治亂”工作,有監督他人履行“整臟治亂”工作的權利和督促他人履行“整臟治亂”工作的義務,積極主動配合村委會安排的各項“整臟治亂”工作任務,營造衛生、整潔、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門前實行三包責任制。

第七十條:愛清潔、講衛生,綠化美化家園,保持良好的村容村貌,禁止亂倒垃圾、污物、廢水,不亂涂亂畫,做到垃圾入桶、入池,無白色垃圾污染。對亂倒垃圾、污物、廢水的人和事,查實一次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500元。

第七十二條:村莊整治范圍內不得修建墳墓,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建房蓋屋,所建房屋必須嚴格按照規劃統一修建和外裝修。

第七十三條;愛護鄉村公路,禁止在公路上亂停亂放車輛。對在公路上亂停亂放車輛,多次告誡不聽者須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200元;使用運輸工具撒漏或亂傾倒垃圾者,須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200元至500元,情節嚴重的報上級有關部門處理。

根據上述關于環境整治與保護的條款可見,為響應和貫徹落實自2006年5月12日貴州全省正式啟動的“整臟治亂”專項行動,支嘎鄉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族習慣法對村民個人、家庭和社區的環境衛生問題進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強化“整臟治亂”行動,以期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新農村。

三、生態文明建設民族習慣法的實踐特征

通過對貴州省支嘎鄉生態文明建設民族習慣法的具體實施和執行過程的參與式觀察,結合民族習慣法的文本分析發現,少數民族生態文明建設習慣法在實踐中具有作為地方性知識的因地制宜性、作為手頭庫存知識的可操作性、與國家法的銜接性、違法制裁機構的專設性、對違約行為以經濟制裁為主等特征。

(一)作為地方性知識的因地制宜性

作為與普適性知識(universal knowledge)相對應的概念,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是吉爾茲(Geertz·C)提出的一個文化人類學和闡釋人類學的概念。地方性知識中的“地方性”不僅僅指稱地理意義上的地域性與局限性,更主要的是用來說明知識賴以生成的情景性以及地方性知識所獨具的群落性、社區性等本土性特征。“正是由于知識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辯護的,因此我們對知識的考察與其關注普遍的準則,不如著眼于如何形成知識的具體的情境條件。”將地方性知識的概念引入到法學研究領域,可以“使得法學和人類學通過闡釋學的方法得以連接起來,進而凸顯了法律及其他文化系統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特征,并強調其意義只有在地方性知識的觀念基礎之上才可能被正確解釋”。吉爾茲認為,法律也是一種地方性知識,“法律與民族志,如同駕船、園藝、政治及作詩一般,都是跟所在地方性知識相關聯的工作”。

民族習慣法是民族地區的地方性知識,“民族地區的地方性知識源于地方人對自身所處的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的認識,是地方人長期總結出的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些規則和策略。”把法律作為地方性知識進行描述和分析,“旨在強調法律知識為一系列發展變化的具體歷史條件或情境的總和。”民族習慣法作為地方性知識,帶有強烈的地方性特征,是當地各民族群眾結合喀斯特地貌等歷史地理條件、礦產、林業、土地等資源分布狀況、省、縣、鄉政府推動的“整臟治亂”等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作等“地方性情景”,因地制宜而創設出來的。相比于國家法,支嘎鄉的生態文明建設習慣法更符合鄉村社區的實際發展狀況,其執行也更具群眾基礎。

(二)作為手頭庫存知識的可操作性

在舒茨的現象學社會理論中,相比于邏輯嚴密的科學知識,手頭庫存知識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世界,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的知識,“庫存知識并非一種可以清晰表述的知識,而是一種習慣性的知識”,手頭庫存知識是普通人在特定群體中為人處事的“竅門”知識。這種手頭庫存知識對于有共同生活體驗的社區內部人士來說司空見慣,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但是對特定群體以外的陌生人來說則難以理解,甚至會產生“文化震驚”。

貴州支嘎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族習慣法就是當地人的“手頭庫存知識”,是各族群眾的智慧結晶,這些習慣法規則對當地人來說是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相比于國家法,民族習慣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執行力。比如,在土地資源管理特別是對耕地的保護中,支嘎鄉民族習慣法規定了嚴禁占用好田好土建房、埋墳,建房必須嚴格按“黔西北民居風格”標準進行修建,建房使用土地必須寫出書面申請,經村委會通過并報經相關部門審批,手續完備方可修建。這一規定簡潔明了,對當地各族群眾來說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實踐中,支嘎鄉各族群眾對如何集約利用土地、什么是黔西北民居風格、當地新建房要履行哪些審批手續等問題,都心知肚明,也都按照習慣法的要求去做,已內化為習慣和“手頭庫存知識”。

(三)與國家法的銜接性

在現代法治進程中,法制統一是構建現代法治秩序的內在要求,這要求習慣法首先必須具有合法性,不能與現行憲法、法律等相沖突。不同于傳統習慣法特征,隨著現代化和法治化向城鄉基層社區的下沉,現行民族習慣法的制定及其內容必須符合“合法性”要求。貴州支嘎鄉各村在制定《榔規寨約》過程中,支嘎鄉政府要求各村所制定的《榔規寨約》草案必須要接受鄉立約領導小組的審查,召開由司法、民政、公安等部門參與的鄉立約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對《榔規寨約》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將審查意見反饋給各村。

同時,作為國家法的補充,習慣法還應注重與國家法制度的銜接。貴州省支嘎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族習慣法具有鮮明的與國家法相銜接的特征。比如,關于林業資源保護的條款中規定,非法侵占林地用于開山炸石、開礦、辦廠、建房、修路或改變林地用途的,限期恢復林地原樣,并按《貴州省征占用林地補償費用管理辦法》的規定處理。

(四)專設違法制裁機構:村民議事會

與國家法一樣,民族習慣法要想發揮其調整功能,實現其立法目標,就必須對違法行為進行強有力的監督與執行,以維護習慣法規范的權威,否則,只能流于形式,成為一紙空文。貴州支嘎鄉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族習慣法中,成立了履約監督小組,建立了履約監督制度,設立了監督執行機構——村民議事會。和其他地區的村民議事會制度類似,支嘎鄉的村民議事會制度在村級社區治理中發揮著重要功能,“解決了過去村級事務由村‘兩委幾個人說了算的問題,也解決了村民大會開會難的問題,大大調動了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熱情,較好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積極性”。

支嘎鄉各村村民議事會成員是由村民代表推選出來的,并通過建立村民議事會制度來規范村民議事會的成員構成、職責、議事規程等。實踐中,村民議事會制度保證了《榔規寨約》的權威和效力,使得支嘎鄉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族習慣法制度的各項內容得以落實。比如,據支嘎鄉安監站負責人介紹,自礦產資源保護的榔規寨約實施以來,村民間加強了相互監督,特別是村民議事會發揮了重要裁判功能,這減輕了鄉安監站排查非法采礦行為的工作壓力,安全生產事故和環境破壞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五)對違約行為以經濟制裁為主

涂爾干認為,由于社會勞動分工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屬性,隨著現代社會中勞動分工的發展,人類社會的聯結方式已經從以前的機械團結形式過渡到了有機團結的形式。在涂爾干的社會理論體系中,集體意識是指“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總和,構成了他們自身明確的生活體系”。作為集體意識和社會團結的表征,法律的本質也從懲戒式法律轉向復原式法律。在法律制裁方式方面,國家法領域的違法制裁方式由酷刑轉向輕緩,“摧殘生命的酷刑最終轉向以補償和定紛止爭為內容的糾紛解決”。

隨著社會轉型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少數民族習慣法中那種狂歡式的公開處決等制裁方式在現代社會已基本消失殆盡,現在的制裁方式已由原來對身體的處罰轉向對經濟的處罰。支嘎布依族苗族彝族鄉生態文明建設習慣法中對違法行為側重經濟制裁的特點非常明顯,支嘎鄉各村榔規寨約中,約有70%的條款涉及對違約行為的經濟處罰。實踐中,違約者迫于白紙黑字的《榔規寨約》的“法律效力”以及鄉村熟人社會所帶來的倫理壓力,一般都會遵照《榔規寨約》的規定,向村民議事會交納違約金。而這些違約金最后統一由村民議事委員會或村民大會來決定投入到各項村級公共事務管理中。

四、結語:民族習慣法對生態文明建設社區自治的啟示

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和重點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貴州省支嘎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適時修訂《榔規寨約》,所制定的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習慣法涵蓋了礦產資源保護、林業資源保護、土地保護與管理以及“整臟治亂”等內容。在實踐中,支嘎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族習慣法在當地礦產、林業、土地等資源配置及其有序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填補了國家法在基層社區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空白。因此,民族習慣法對生態文明社區自治制度具有重要啟示價值。

借鑒民族習慣法制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社區自治制度的可行性及其路徑選擇:(1)“場域”的地方性與群落性。與國家法適用范圍的普遍性和廣闊性不同,民族習慣法的適用范圍帶有強烈的群落性和地方性。所以,民族習慣法的這種地方性與社區自治的范圍是基本耦合的,因為社區自治的范圍恰恰是社區內部,社區自治的要義在于“社區居民有自我決定社區公共事務的權利以及權利行使的方式”。(2)內部運作機制的自治性。與國家(政府)的行政強制管理相異,建立于民族習慣法制度之上的社會組織其內部運作機制主要還是當地人基于對當地社會的熟悉,運用當地人所司空見慣的共識因地制宜地進行自我管理,其具體執行者可能是部落首領、寨老、議事會等明確具體的個人或機構,也可能是神明、巫師等模糊但卻神明的裁判者。而城鄉社區自治的本質也是城鄉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其中,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實踐城鄉社區自治制度的主體。(3)以社會成員的合作和參與為實施基礎。民族習慣法扎根于地方性的熟人社會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內容及實施關系著社會成員每個人、每個家族的切身利益,因此社會團體內部成員對習慣法制度及其實踐有著較高的認同性、參與度。社區自治的存續同樣離不開居民(村民)的參與,如若沒有群眾參與,社區自治則名存實亡。因此,兩者在這一點上也是相通的。(4)以習慣法規范制度為維系紐帶和制度基石。居民(村民)公約、自治章程等是習慣法的一種形式,習慣法文本規范所確立的制度,對社區內部事務如何處理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說明,約束和調整著社會團體內部成員的行為,是社會組織得以運行和維續的紐帶,同樣也是推進社區自治的制度基石。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可以借鑒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功能價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社區自治制度,制定符合社區實際的、有約束力和執行力的規范,使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社區自我管理的重要載體與工具。

在現今生態文明建設中,學術界和實務界往往基于“國家中心主義”和“國家法中心主義”角度探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恰恰忽略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有一席之地的習慣法制度和社區自治制度。在生態文明的國家法調節機制方面,存在政府倡導為主、公眾參與形式單一、公眾環保意識和參與程度低等問題與局限。對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因此,借鑒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族習慣法制度,可以嘗試推行生態文明建設社區自治制度,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責任編輯:陳家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999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免费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a级片视频|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欧美在线国产|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浪潮Av| 欧美在线一二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欧美综合成人| 亚洲精品麻豆| 免费一级毛片|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AV色爱天堂网|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毛片卡一卡二| 国产特级毛片|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97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五月综合色婷婷|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综合18p|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天天爽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538国产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一二区|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男人在线|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无码免费试看|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色婷婷电影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久久超级碰|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在线免费观看AV|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精品va|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