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傳銀
福建省永安市第二實驗小學是一所全日制小學。在校學生1933人,教師計劃編制96人,實際在編教師86人,其中省級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7人,中級教師72人,初級教師6人。 近年來,永安市第二實驗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呈現出良好的局面,但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仍不容樂觀,突出表現為:教師數量相對不足,教學質量相對不高。
一、學校現狀分析
1. 教師數量相對不足。一是教師數不適應學校教育教學的正常運行。從師生比來看,全校教師人數低于編制要求,許多學科的教學工作只能由教師兼任或學校自聘教師解決。這樣的現狀不僅增加了教師的額外負擔,也使靠生均公用經費生存的學校開支難以維系。二是編制滯后于學制改革和課程改革。從2003年開始,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在小學三年級以上開設英語課、信息技術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等,但并沒有因課程改革增加學校教師編制,因此,永安市第二實驗小學目前教師缺近20人。
2. 教師素質相對不高。2002年以來,學校對教師隊伍的整合,并沒有從根本上完成對教師隊伍的改造和實現教師素質的提高,且整合的優勢正逐漸淡去,發展后勁的不足正越來越明顯。
一是教師老齡化現象嚴重。在全校86名教師中,50歲以上教師和工齡在30年以上的教師有29人,占33.72%。還有許多教師因身體狀況不佳,無法勝任工作。即使在崗,由于精力不達、知識老化等原因,實質也只能看看孩子而已。這樣的年齡結構使學校缺乏生機和活力,已成為阻礙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教師隊伍整體結構不容樂觀。從全校教師來看,第一學歷是專科和本科的有2人,中專的有78人,其他學歷的有6人。這樣的隊伍結構決定了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知識結構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
三是教師工作崗位相對固定。由于編制所限和工作所需,許多教師從參加工作至今都沒有換過地方,部分教師也很少走出去學習和研訓,以至于教育觀念比較陳舊,教學方式方法老套。即使偶爾參加了一些觀摩、培訓,由于短時培訓,仍然是穿著“課改”的新鞋,走著“傳統”的老路,教學成效不高,家長不夠滿意,學生也不夠喜歡。
四是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目前來看,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的專任教師僅13人,嚴重不足。為了按新課程開全課程,開足學時,有的教師教兩個不相關學科。教師不但擔任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教學任務,還兼任品德、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多個學科的教學工作,這樣表面上是按上級規定開全了課程,實質上質量難以保證,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是隊伍專業發展得不到提高。許多年輕大中專的優秀畢業生并不愿意從事教育工作。由于教師工作清苦,收入偏低,使得上崗的年青教師工作也不安心,工作熱情不高,有些就應付了事。而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現狀,這也內耗了隊伍的資源。
二、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 加強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建立健全的教師培訓制度,使教師培訓在制度的保障下有序地進行。這樣才能使學校健康、持續、長久地發展。一是教師觀念培訓。要使教師確立現代教育觀念,跟上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與時俱進。 二是敬業精神培訓。培養教師保持對教育教學的熱情。對青年教師,培訓重點放在教育教學發展的動力上;中年教師培訓的重點是突破教育教學上的“高原現象”;老年教師培訓的重點是“走出經驗、走向創新”。 三是教學能力研訓。教學能力研訓是教師培養的核心內容。教師研訓包括教學的設計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調控能力、激勵能力、評價能力、研究能力等相關內容。我們以學校獲得“福建省崗位大練兵”先進單位稱號為契機,積極開展教師各項培訓,教師技能練兵等教學研訓活動。這一系列做法,增強了教師的職業自豪感,讓教師根據自己的感受和工作實際暢所欲言,談思路、提建議,給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
2. 開展“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教研活動。聘請教育專家學者給教師進行專業引領。學校采取“走出去” “請進來”的辦法。“請進來”,學校聘請省教育學院鄒開煌教授、三明教科所羅柏生主任等到校作教育教學專題報告,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的職業感。“走出去”,學校組織廣大教師先后到四川雙流小學、北京育靈童小學、蘇州實驗小學等省內外名校進行參觀學習,進行感受名校、傾聽名課、反思自我等活動,2013年,組織教師外出培訓達一百多人次。
3. 為教師創設活動平臺。學校要為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研究的平臺,同時要為教師的工作排憂解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教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以創造最佳教學業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學校管理是一種氣度。首先,建立教師家屬QQ群。利用群組宣傳教師的責任、義務及各種難處,宣揚先進教師的光榮事跡,播放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和學校的愿望等,引起家屬的共鳴,自覺地維護教師的權利和給予幫助。其次,組織多樣教研交流群。可以組織教師外出散心,組織野外片區式教研、咖啡式教研等模式,為教師的教研等活動創造一個舒心的環境。再次,工會開展“暖人心”活動。如:氣排球的訓練、廣場舞的健身等。讓教師們在活動中受益,在活動中提升對學校的熱愛和主人翁的意識。
4. 切實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與指導工作。學校開展“結對子、壓擔子、引路子”的辦法,使教師在教學崗位上學本領、練功夫,增強教師隊伍后勁。為了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學校加強對年輕教師的指導培訓工作。由經驗豐富的教師與中青年教師結對子,在“傳、幫、帶”的過程中,促使年輕教師不斷進步。
5. 啟動校級名師工程。激勵廣大教師自覺借助當前有利契機,不斷吐故納新。在名師的引領下,通過開展教科研、教學研究、培訓等工作,全面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成就一批名師。學校成立了“中青年教師培養中心”。以學校的特級教師為主,高級教師為輔,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主力,進行了各學科的教師針對性培養,每周聽、評一節課,年輕教師每月上一次大型公開課等,激勵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總之,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只有一流的教師隊伍,才有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學管理,一流的教學質量。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擔落在教師身上,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的、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二實驗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