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林
(四川警察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目前,多數公安院校應急救援課程教學囿于有限的教學條件,加之本門課程尚處于發展初期,以致應急救援人才培養途徑與人才需求出現脫節現象。學生通過學習之后,多數未能有效掌握一線救援的應急處置措施,在運用中并不能針對各類災難事故的具體情況做出正確應對,甚至由于救援不當對救援目標造成二次傷害的情形時有發生。
理論教學應是實訓教學的知識基礎鋪墊,實訓教學應是理論教學的感性升華,邏輯上講,二者應處于“肝膽相照”的無縫銜接狀態[1]。當前多數公安院校缺乏應急救援實踐教學支撐,教學中基本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訓課程的設計與演練開展并不深入,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很難轉化為實踐能力,難以適應應急救援工作現實所需。
從各院校對于教學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來看,普遍存在機制不健全、途徑不科學的問題,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不夠。應急救援實踐教學的軟硬件支撐要求較高,教學投入成本很高,建立獨立的訓練設施體系并不現實。一方面,除了專門的訓練場所和設備外,必須將警務技能訓練、警務應用心理訓練、(法)醫學技術等相關場館設備整合運用。另一方面,單靠公安院校自身投入往往很難健全所需資源,必須積極依托地方公安機關、消防部門和武警部隊的訓練設施。
傳統實踐教學活動主要利用校內訓練設施設備完成,這種封閉式教學模式存在較為突出的弱點,不能使學生真正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階梯轉化。應急救援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生形成應急救援的實踐處置能力,而傳統實踐教學活動對現場情景的再現過于簡單,離災難現場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距,很難保證學生在實踐救援過程中做出準確而有效的判斷,從而使救援成功率不高。
四川警察學院應急救援實踐教學課程堅持以實施創新教育為主線,以加強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校內校外建立起一體化應急救援實訓課程教學平臺,實現校內外優勢資源共享。經過不斷地探索和發展,凝練形成獨具特色的應急救援實踐教學模式。
構建校內實訓基地訓練、校外實習基地實踐、災難現場實戰“三位一體”的應急救援實踐教學體系,突破傳統應急救援教學主要著眼于校內理論教學及演練的模式局限,通過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增加了教學手段,豐富了內容和形式,有利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的形成。
1.應急救援綜合實訓平臺建設的突破
依托校內應急救援實驗室和應急救援實訓場館,不斷加強軟硬件建設,積極與民間救援組織聯合建立訓練基地,加強與地方公安機關合作,建立應急救援實訓基地,并努力拓展校外應急救援教學空間,通過增強政府和社會救援機構的信息聯絡創造學生參與實戰救援的機會。如2008年“5.12”地震災害發生以后,四川警察學院與地震重災區的公安機關合作,開展為期三年的應急救援警務援助工作協議,為學生開展災區應急救援實踐創造條件。
2.應急救援實戰教學方式的突破
警務實戰教學應該立足于公安實際工作并指導公安實際工作。因此在開展警務實戰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實戰性”作為貫穿始終的根本準則[2]。從教學方式上,打破過去應急救援教學過程中一貫堅持的先理論教學后實踐鍛煉的固有模式,采用理論教學和模擬實踐教學相結合、仿真教學和實戰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寓教于練、寓教于戰,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實際作戰能力,有利于將學生所學書本知識扎實地轉變為實踐應用能力。
1.實現教學與應急救援一線工作的接軌
四川警察學院積極將實踐教學延伸至應急救援一線工作前沿,將學習應急救援課程的學生派遣至應急救援一線進行觀摩或參與救援輔助性工作,進一步夯實應急救援技能和救援能力。自2005年以來,四川警察學院先后組織了云南梅里雪山失蹤人員救援、西嶺雪山失蹤游客搜救、“5.12”汶川抗震救援、“4.14”玉樹抗震救援、“4.20”雅安抗震救災等近20項救援活動,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并多次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表彰。
2.實現社會性應急救援與專業化應急救援的接軌
目前,社會性應急救援組織逐漸增多,并廣泛參與到部分重大事故災難的救援活動當中。然而,社會性應急救援組織雖然擁有一定的救援設備和財力保障,但往往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支撐,救援效果有限。作為警察院校而言,由于救援設備和學生參與救援的機會極為有限,很難發揮技術專長。因此,與社會應急救援組織廣泛合作,師生組織參與各種社會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演練和實踐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又有效地整合利用了社會資源服務于教學。
3.實現救援技術與國際接軌
我國應急救援機制不成熟,應急救援工作總體水平不高。國外發達國家對于應急救援的研究起步較早,救援技術逐漸趨于標準化,實踐經驗也極為豐富,其救援技術和救援經驗很多值得國內借鑒。四川警察學院積極與美國、韓國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的應急救援部分組織建立了技術合作交流機制,派出教官參與技術交流,極大地提高了應急救援技術能力。
“三位一體”的應急救援實踐教學模式以教學平臺建設為基礎,以創新型應急救援實踐教學模式的構筑為切入,以教學實施方案科學設計重點,帶動教學觀念、教學管理、資源整合、質量控制、技術升級的系統改革,推動教師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著力破解實踐教學難題。

圖1 “三位一體”應急救援實踐教學模式

圖2 應急救援實踐教學體系構架圖示
在貫徹“警學結合,校局互動,教訓合一”公安教育理念的基礎上,確立起“教訓合一,以戰促訓”的課程實踐教學理念,以應急救援組織指揮訓練、應急救援器材的正確使用訓練、應急救援能力訓練為主線,以災難臨場應急救援實戰為延伸,合理構建校內實訓基地訓練、校外實習基地實踐、災難現場實戰“三位一體”的應急救援訓練機制,真正實現“教、學、練、戰”的一體化。 (見圖1)
在“三位一體”應急救援教學中,必須不斷加強師資建設,逐步形成一支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應急救援實踐教學師資隊伍。一方面,在專任教師中構建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教改和科研能力強,知識、學歷、學緣結構合理的教學隊伍。另一方面,應積極從公安機關、消防部門、武警部隊等部門廣泛聘請實戰教官指導學生的實習和實踐活動。
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和優化,是應急救援課程教學目標達成的基本保障。要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節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精心設計,在架構上要合理,在運轉上要高效。(見圖2)
1.制訂契合應用型公安人才培養目標的應急救援實踐教學方案
在實踐教學中,立足于為地方一線單位培養具備一定應急救援技能和應急救援指揮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精心制訂科學、完善和高效并切合應急救援實戰需求的應急救援綜合實訓方案,構建起完整的應急救援訓練體系,著力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2.規范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踐教學運行保障
在加大訓練基地和訓練設施硬件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實踐教學運行條件,強化應急救援教學訓練方案的設計和訓練方法的研究,完善應急救援預案、綜合實訓大綱,教案和實訓指導書的建設,真正從制度上、設備上、人員上和經費上保障了綜合實訓的高效運行。
3.構建科學完善的實訓考核體系
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對實踐教學的考核環節,由專業教學指導教師和實戰部門教官共同參與考核組織,采取現場操作評定和實訓報告評定相結合的方式,以項目任務完成度和實訓過程表現兩個維度設置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考評,凸顯了實訓考核的客觀性和 科 學 性[3]。
[1]安冬平,林克松.失范與規范:高職院校實訓教學改革探尋[J].職教論壇,2013(3).
[2]李興海.警務實戰教學模式研究[J].警察實戰訓練研究,2010(01).
[3]田顯俊,雷舒越,郎東波.公安院校應急救援實踐教學體系論析——以四川警察學院應急救援實踐教學為研究對象[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