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霞
自主學習從理論上來說是可能的,但機械地理解這種可能性,尤其是認為具有了可能性就會成為現實,那顯然是一種機械思維,因為從可能到現實還有一段路需走。現以蘇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下冊的“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這節知識的教學為例,談談筆者對自主學習條件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方式選擇
在蘇科版教材中,本節內容出現在“電功與電熱”這一章,接在電流的熱效應(焦耳定律)這一節之后。從知識構建的角度來看,本節內容的學習需要前面不少知識的支撐。比如說家庭電路中用電器的連接方式,與“簡單電路”一章的知識相關,但家庭電路中一般又不會存在用電器串聯的方式,這對于“實驗室電路”(即實驗中的低壓電路)來說,實際上是一種認知上的突破,容易引起學生的認知失衡——實驗室電路中的用電器串聯是正常的,但家庭電路中用電器串聯則會使得用電器無法在正常狀態下工作,顯然這里涉及到串聯電路分壓規律、家庭電路的電壓恒為220V,中國家用電器的額定電壓亦是220V等。有經驗的物理教師會發現,這里涉及到的前面的電學知識都是基本的知識,這就意味著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著學生的知識基礎作為支撐的,因此選擇自主學習是可行的。
自主學習意味著與講授學習的不同,如果采用講授的教學方式,會發現一個較大的問題,即本節的內容比較繁瑣,即使對照模擬的家庭電路實物去講授,仍然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意味著傳統的講授教學在本節內容中難以收到高效的結果,而將本內容的學習交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對家庭電路還是非常感興趣的,他們有強烈的尋找相關知識的欲望。如果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則可以讓自主學習發揮良好的作用。
但自主學習需要注意另一個要點,即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與挑戰,即有些內容憑著學生的自主學習是難以解決的,這個時候教師必須適時介入。筆者在相關活動中看到有的同行所用的策略是這樣的:一是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預測,估計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將遇到的困惑形成問題,留到自主學習后集中解決。對于第一個策略,教師可以先以問題的方式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之前呈現,如在黑板或PPT上呈現:家庭電路由哪幾部分組成?電能表應當處于家庭電路的什么位置?插座與螺口燈泡應當如何接入電路?……但筆者同時認為這些策略的運用需要謹慎,因為過早地提出問題,會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大打折扣,學生有可能不認真地閱讀教材,而只是到教材上去尋找答案。因此,就筆者而言,更傾向于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之后先讓學生提問,然后教師提問。這樣就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又可以繼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教學實踐與教學過程分析
具體到教學實踐中,首先讓學生結合教材進行自主學習。這里沒有特別強調教師的前置設計,是因為蘇科版教材的安排本身比較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如果再能讓學生以學習教材上的插圖,在讀圖時如果有困難則結合旁邊的文字說明的話,則更是一種較好的自主學習策略。事實表明,相對于大段的文字說明而言,學生更喜歡看圖——這與初中學生仍然習慣于形象思維的特點是有關的。舉一個例子,在教材的第一幅插圖中,有學生注意到進戶線只有火線和零線兩條,但在下面的插座上卻出現了三根導線,于是在小組學習就會輕聲地向他人詢問,而他人此時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于是幾個人之間就自然地發生了合作學習。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狀態,因為此時的合作并不是教師強迫學生合作的,而是一種自發的合作,在這種合作中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思維高度集中。事實上,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很快就尋找到了多出來的一條線是地線,而且其還有一個類似于手機天線信號式的符號。隨后問題又來了:為什么要用地線?這是學生無法自主或合作解決的問題,于是這個時候教師的講授就有了用武之地,自然從時機上來說也是講得其時。
反過來思考,如果這段知識全部通過講授來進行,可以斷定學生的思路必然是跟在教師的后面,如果教師在講授中能夠注意到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且將教學內容進一步形象化,那這樣的講授還稍有意義,可如果教師在應試的導向之下只講用于應試的知識點,那這樣的學習必然是味同嚼蠟。
三、教學反思與自主學習思考
家庭電路與安全用電的知識在初中物理電學知識中的地位并不算顯赫,但其實際上還是比較特殊的,因為其幾乎是初中階段電學知識中直接與生活相聯系的唯一系統知識,且需要識記性的知識又比較繁雜,因此要想讓學生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并且納入到原有知識結構當中去,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一知識是讓學生接受學習還是自主學習,嚴格來說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自主合作常常是教師的第一選擇,但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怎樣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其實是比教學方式選擇更為重要的問題。根據這節課的教學,筆者以為自主學習有效發生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夠支撐學生的大部分新知識的學習;二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要有一種利用原有知識解釋新知識并提出問題的自覺性。相對于第一點面議,第二點更是指向了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自主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學生自己學習,因為要保證學習的真正發生,關鍵還是學生將新知與舊知聯系的意識,沒有這種意識,自主學習可能只具形式而缺少實質,而這種意識形成的關鍵則在于教師多給學生提供這種機會。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東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