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偉
摘 要:當前我國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但作為其重要載體的基礎設施建設卻難以適應城鎮化迅猛發展的需求?;A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基石,能夠加快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的不斷深化又能夠對基礎設施投資產生了更深層次的需求,影響基礎設施的投資。根據1993—2012年山西省基礎設投資額和城鎮化率的數據做實證分析,探討二者的關系。最后提出促進二者協調發簪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基礎設施;城鎮化;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087-02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時期,城鎮化的健康良性發展對于整個社會有著極為關鍵的影響。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就曾經說過,中國的城市化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主題之一,可見城鎮化的重要性[1]?;A設施建設作為城鎮化發展的主要載體之一,只有其足夠完善才能帶動和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接納農業的閑置人口,城鎮化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對于基礎設施投資與城鎮化水平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從理論需要和現實需求方面來看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研究基礎設施投資與城鎮化的關系對考察山西基礎設施投資的規模、方向和結構都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基礎設施投資與城鎮化的相關理論分析
(一)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指在社會經濟的各個行業中,為了滿足生產、生活需要而必須具備的基礎結構和公共設施等。一般來講,基礎設施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供電、供水、供氣、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等;廣義的基礎設施除了上述外,還包括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設施和部門[2]。為進一步具體探討基礎設施與城鎮化的關系,這里按照基礎設施對城鎮化產生影響的機制不同,將基礎設施分為經濟型基礎設施和社會型基礎設施。經濟型基礎設施直接參與社會生產活動,在降低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成本的同時,本身也是重要的經濟生產部門,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水電煤熱等設施。社會型基礎設施不直接參與社會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力資本來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社會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設施。
(二)城鎮化
城鎮化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城鎮人口比重的指標,城鎮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鎮化的發展進程,通常被用來作為衡量城鎮化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本文主要運用城鎮人口指標評定分析山西的城鎮化水平。
(三)基礎設施投資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
基礎設施投資對城鎮化水平的發展有著顯而易見的影響。如果城鎮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口。這時,大量農村閑置的人口便會來到城鎮,因為在城鎮收入水平比在農村從事農業活動要高。同時基礎設施會把更多的企業吸引到城鎮中來,也就可以創造更多的崗位來吸收農業人口。
有的學者認為,基礎設施是確保城鎮正常運作的能源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等的載體,基礎設施的存在為城市集聚所帶來的人口集中、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城市問題進行了有效地緩解與治理,促進城鎮的良性發展。基礎設施對城鎮化的影響有以下幾個途徑:
第一,基礎設投資能夠創造大量就業機會?;A設施中既有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資本密集型產業,其本身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第二,基礎設施投資能夠吸引外來投資。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降低投資成本,吸引外來投資者,增加城市的規模。第三,基礎設施能夠吸引農民進城生活。建設好基礎設施,特別是鄉鎮的基礎設施,對于改善小城鎮的居住環境,引導農民走向城鎮,在城鎮安居樂業,從而拉動投資和消費,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會對基礎設施投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需求上來講,人口的增加必然會帶來需求的增加。據推算,中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吸納1 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至少需要10萬元,乘以1 000萬城市人口,每年就需要1萬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因此,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鎮人口增加,對于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也會相應地增加。需求的增加基本上是與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同步的,因為對于每個人而言,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與之相適應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這也是城鎮不斷吸引人口流入并長期居住生活的前提條件。
二、山西省基礎設施投資與城鎮化的實證分析
(一)指標的選取
在這里,城鎮化水平是用城鎮居民數占地區人口總數的比例來表示的??梢杂霉奖硎緸椋?/p>
Ur = 城鎮人口/總人口×100%
基礎設施分為經濟型基礎設施和社會型基礎設施,分別用EIFN和SIFN表示。
(二)數據的說明
本文選取了1993—2012年二十年的數據。從《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中選取1993—2004年各年年底總人口、城鎮人口。其余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山西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源于國研網。
(三)模型假定
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針對產業投資結構、基礎設施投資結構與城鎮化的關系,分別建立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Ur = a + bFI + cSI+ dTI + u
Ur = a + bEINF + cSINF + u
(四)實證檢驗
通過eviews數據分析,得出山西省城鎮化和基礎設施投資結構相關分析模型估計的結果為:
Ur = 0.306336 + 0.000125ENIF - 0.000214SINF
擬合優度R2 =0.833,修正的可決定系數為R2=0.802,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得很好。
模型結果說明,城鎮化水平與基礎設施投資額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并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擬合度較好。具體來說就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型基礎設施投資每增加1億元,城鎮化水平增加0.0125個百分點。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型基礎設施投資投資每增加1億元,城鎮化水平減少0.0214個百分點。這說明經濟型基礎設施投資對山西省城鎮化的發展有較為明顯促進作用,而社會型基礎設施投資對山西省城鎮化的發展反而有著抑制作用,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山西省整體還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城鎮化水平還不夠高,城鎮化的發展對煉鐵、煤炭等產業的發展依賴度較高,而這些行業對經濟型基礎設投資較為依賴。另一方面,山西省基礎設投資總資金額不足,過多地用在社會型基礎設施建設上會占用經濟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份額。
三、政策建議
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城鎮的繁榮,而城鎮的發展又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兩者協調有序的發展才是當地經濟發展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因此,有必要采取積極的措施來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科學規劃城鎮發展模式
在財政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在資金有保障的條件下,可以適度超前地擴大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優先的發展模式,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可以為城鎮化的建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財政資金比較匱乏的地區,可以選擇同步或者稍微滯后發展的模式,優先發展一些生產性的基礎設施,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再拿出更多的資源來保證對基礎設施的需求[3]。政府要在城鎮發展的早期就做好科學的規劃,對將來城鎮發展有一個比較客觀的估計,選擇最佳的地理位置,預留足夠的發展余地,兼顧環境的要求,同時盡可能地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只有這樣,城鎮才能持續地擴張和發展。
(二)加強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的規劃
當地政府應該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充分考慮與權衡效率、公平和環保目標的基礎上,對基礎設施的發展進行數量、結構和項目選擇上做出合理的計劃[4]。
首先,在總量上,基礎設施投資既不能落后于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的需要,也不能過度的超前。基礎設施不足會產生經濟發展的瓶頸,基礎設施過多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其次,基礎設施的種類很多,不同種類的基礎設施在城鎮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有效協調好交通、水利、能源和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的投資結構和比例,才能充分發揮好基礎設施的功效。在城市發展初期,對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不大,可以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鎮的發展開始對經濟型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加大,應該集中資金優先保證經濟型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密集,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等對城市的發展越顯重要,社會型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最后,為避免重復建設,基礎設施應該在空間布局上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在時序上應該遵循“有重點、有先后”的原則,以達到資金的高效利用。
(三)轉變政府職能,合理調整官員考核指標
在基礎設施投資的管理中,未來政府將扮演一個服務型的管理者角色尊重市場規律,追求投資效率。
在官員考核指標方面,不應過多的看重GDP的增長,應該充分考慮到政府在改善當地民生方面的努力,城鎮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的提升方面,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條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實現城鎮人口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對于保持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提高以及經濟的健康發展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桂江豐,等.中國人口城鎮化戰略研究[J].人口研究,2012,(5).
[2] 蔣時節.基礎設施投資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5.
[3] 孫虎.基礎設施投資與城鎮化相關性的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05.
[4] 蔣時節.基礎設施投資與城市化進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1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