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江
國家大劇院的發展之道
國家大劇院開幕至今已經走過了6個年頭,6年的時間里,我們演出歌劇近500場,原創和制作歌劇28部,其中原創中國歌劇5部,制作西洋經典歌劇23部。這28部原創和制作歌劇,演出場次238場,接待觀眾超過30萬人次,28部歌劇的平均上座率達到80%,且基本都是市場售票。
歌劇演出能達到這個成果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是從國家大劇院自身的定位出發,國家大劇院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歌劇制作應作為劇院藝術生產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我們不遺余力地追求歌劇的藝術高度以及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二是大劇院在歌劇制作的實踐中始終堅持為觀眾創作、給觀眾看的原則,守住藝術與市場的雙重標準進行制作經營推廣。
在制作和創作歌劇上,我們有兩個原則:
第一是采取西洋經典歌劇與中國原創歌劇同步推進。在制作西洋經典歌劇時,遵循以經典的表現形式為主導,結合現當代的美學視角進行闡釋,形成國家大劇院經典歌劇制作相對穩定且有較高辨識度的藝術特征。創作原創作品時,為滿足大部分觀眾的審美需求,要求遵循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注重題材的選擇,把控創作的流程,精心組織制作,做到好聽、好看,探索中國歌劇的發展之路。
第二個原則是從規范化的歌劇制作管理來保證歌劇制作。2009年國家大劇院劇目制作組、合唱團成立,2010年管弦樂團成立,2012年創作中心成立,2013年劇目制作部成立。如今,大劇院以劇目制作部為核心,建立了歌劇創作、制作等生產環節,形成了包含制作管理、主創、主演、小角色、舞美制作中心、合唱、樂團以及排演團隊8個板塊在內的歌劇制作體系。如果說第一個原則是一個藝術標準,那么這第二個原則就保證大劇院歌劇制作的質量和品質。
由于大劇院的創作原則明確、制作架構完善,組織運營規范、質量把控到位,所以保證了創作、制作歌劇的品質和質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加上生產保障有力、排演持續有計劃,所以在短短6年時間里,劇院能夠保持旺盛的制作熱情及效率,匯聚了國內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與劇院一起共同制作出高質量、高水準的歌劇。在這里也要感謝6年來參與我們國家大劇院歌劇藝術演出的世界各國的優秀藝術家和主創人員。
中國歌劇發展現狀
以上是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制作,下面我想說一說中國歌劇的發展現狀。一方面我感覺到中國歌劇的創作發展目前是呈上升的趨勢。從演出樣式上看,近年來歌劇的創作形式呈現出一種多元化態勢,不僅有西方經典歌劇,還有中國當代歌劇和民族歌劇。以國家大劇院為例,近兩年來先后制作了民族歌劇《運河謠》、《洪湖赤衛隊》。從題材上看。中國題材作品也逐漸增多,《西施》、《趙氏孤兒》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從參與團隊上看,不僅有國家級院團,還有民營院團加入。綜合種種方面,近些年中國歌劇的演出場次、歌劇院的數量較以前均有所增加。市場具有較大的開拓空間。
但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在歌劇發展上,中國和西方還有不小差距。中國與西方不僅在經典歌劇作品的數量上存在差距,歌劇每年的演出場次也遠遠低于我們國內其他藝術門類上演的場次。這種現狀有幾個原因,一是中國與西方存在諸多不同,國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歌劇在中國發展還不到100年,專業的歌劇院團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還是少的。二是在中國,歌劇還是小眾藝術。因此,造成了優秀歌劇演員比較少。三是歌劇制作也存在投入大回報慢的特點,給各個專業歌劇院團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面對中國歌劇的發展現狀,我想我們要加強社會化宣傳、專業化營銷、多樣化經營,讓歌劇這一高雅藝術在中國獨辟蹊徑地生存。
首先是加強社會化傳播。公共媒體資源進行歌劇藝術相關信息的傳遞以及推廣普及。國家大劇院這兩年不僅是制作歌劇,在宣傳和傳播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不僅采取了平面、廣播、電視、新媒體等立體的傳播媒介宣傳歌劇藝術,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推出了古典音樂頻道,在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在不斷挖掘。今年我們大劇院還推出了歌劇電影,下一步計劃去院校進行宣傳。傳播決定影響,影響決定市場,這是一個正面的供應鏈關系。
第二是專業化營銷。合理專業的營銷是歌劇藝術生存與發展的保障。國家大劇院的資金來源于政府補貼的約30%。這就要求劇院必須具備強有力的自我生存與發展能力。我們將營銷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票務營銷。大劇院的市場部由大客戶、分銷商、網絡購票、呼叫中心、會員、廣告投放等多個部門構成了立體的銷售網絡。其次是機構營銷。目前國家大劇院有三家常年戰略合作伙伴及一家專業品牌。它們多樣的支持形式有力地保障了歌劇制作。同時,隨著國家大劇院制作劇目的積累,目前在國內已經逐步形成國家大劇院制作的品牌特征,并且這一特征已經開始為歌劇制作帶來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新支持《西施》、《山村女教師》、《趙氏孤兒》和《運河謠》都獲得了北京市的創作資金支持。
第三是多樣化經營。以劇目為依托,進行多元化經營,不但可以獲得相關收益,更重要的是對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品牌的構建。在每部新制作歌劇誕生前后,國家大劇院的多個部門會以該作品為軸心開展相關藝術展覽、紀錄片播放、節目冊制作銷售、音像產品發行銷售、紀念品開發等多種經營活動。其中有很多是免費的,讓受眾在潛移默化當中了解國家大劇院,了解國家大劇院制作的歌劇作品。
以上三點是國家大劇院在市場開發上所做的一些嘗試。除了市場的開拓,觀眾的培養也是歌劇藝術發展的重要一環。藝術家與藝術經營管理共同合作,創作出一部優秀的作品,其最終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能夠欣賞。當前的社會環境是關注高雅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在這樣的局面下,欣賞歌劇的觀眾在哪里,就成為擺在國家大劇院面前的難題。國家大劇院通過三個方面進行觀眾的培養:一是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活動培養觀眾:二是讓歌劇藝術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國家大劇院走進北京各區建立了200多個“歌劇興趣培養基地”學校,在兩三年之內觀眾群體發生了重大變化,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多:三是為專業觀眾和泛藝術愛好者推出較大折扣的銷售政策,來鼓勵這兩類觀眾走進劇院。我們從2011年開始推出“暢音卡”,以較大的折扣銷售全年歌劇演出票,讓觀眾得到最大幅度的優惠,以此逐步培養歌劇的忠實觀眾:四是歌劇電影的錄制將為歌劇藝術的傳播和推廣產生積極的作用。
歌劇觀眾的培養與市場開發是一個難題,國家大劇院經過6年的努力,通過藝術的普及與推廣,市場的傳播與營銷,雖然做了一點嘗試,但是這個任務還是任重道遠。在未來3年里,大劇院還將有《冰山上的來客》、《駱駝祥子》、《長征》、《日出》、《蘭花花》等10余部中國原創歌劇問世,而這將占據國家大劇院未來3年劇目生產量的1/3。到2016年底,國家大劇院自制出品的歌劇將達到50部、年上演歌劇150場。我們作為公益性的藝術機構,用的是國家的財力,納稅人的錢就必須要體現人民性。我們必須擔負起推動民族藝術和文化發展的重任,更要努力成為一個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的劇院,一個大眾心目中的藝術殿堂。我希望歌劇能真正成為大眾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