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萌+張忠慧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不斷的高速增長,在滿足居民各種預防性需求的同時,也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其貢獻毋庸置疑。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居民儲蓄大幅度的增長導致了消費需求不足,加劇了融資比例的失衡,從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給國民經濟的平穩行帶來了隱患。通過分析我國居民儲蓄的影響因素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居民儲蓄的影響因素分析的具體內容,規避我國居民儲蓄影響的策略。
關鍵詞:居民;儲蓄;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108-02
一、我國居民儲蓄的現狀分析
2010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僅為399.5億元,至2011年突破萬億元大關,2012年又突破了2萬億元,2013年更是突破了10萬億元,達到110 695億元,三十多年間增長了200多倍,居民儲蓄這一指標體現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的現實,但從中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居民儲蓄增長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2013年我國居民儲蓄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達到94.9396,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儲蓄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基本處在50%~70%之間,說明了我國居民儲蓄增長有著自身特定的原因。最終的目的是儲蓄轉化為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中國的儲蓄—投資傳導機制主要是間接融資主要是銀行貸款,但由于資金的銀行貸款的主體——國有企業投資效率不高,銀行的風險也越來越大。中國的證券市場成立,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通過直接融資,降低資本成本,提高企業效率,分散銀行風險,但股票市場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日益增長的儲蓄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分流的作用。
二、我國居民儲蓄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收入因素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城鄉居民的收入在中國主要用于儲蓄和消費。其中,在節約開支的同時,需要滿足居民的消費。中國的家庭儲蓄和我國居民的收入在同一方向的變化,即:隨著收入的增加,中國的居民儲蓄也增加,反之亦然。個人可支配收入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支出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這是經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
(二)經濟增長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中國,城市和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居民的儲蓄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提高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刺激儲蓄。家庭儲蓄與中國經濟增長是在相同的方向上移動。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家庭的儲蓄會增加,而不是反之亦然。儲蓄的一部分,消費不用于直接因素,收入、消費支出也影響儲蓄。通貨膨脹率高,居民滿意度指數的價格會相對減少,消費也將下降。
(三)股票市場因素
股票市場是中國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儲蓄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分流。隨著我國股份制改革,健全市場機制的發展,城市和農村居民將繼續閑置資金進入股票市場,希望能獲得高回報。這將導致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市場的數量是密切相關的。當股票市場的好時機,中國的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投機熱情,將減少銀行的儲蓄,甚至原來的銀行儲蓄進入股市的使用,當股票市場沒有好時,中國居民會主動從股市撤出資金,繼續發揮銀行儲蓄。
(四)房地產市場因素
房地產市場是影響城鄉居民儲蓄的重要因素。房地產市場迅速走向繁榮,房價持續走高,居高不下。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工資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增加儲蓄,達到一定積累額度時再進行購房;也有不少投資者,紛紛把資金投入房市,希望獲得高額收益,導致房價進一步上升。房地產市場對城鄉居民儲蓄產生分流效應。
(五)消費市場因素
在中國的消費支出是影響居民儲蓄的最直接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觀念的日益更新,人們的消費需求增加,消費模式呈現出多元化,以滿足當前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高質量,居民將增加支出,減少家庭儲蓄。此外,在當前國際市場低迷,國家提倡環境中擴大國內需求,消費市場活躍,消費熱情高漲,消費必然增加,儲蓄必須相應降低。
(六)利率因素
利率因素是中國家庭儲蓄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在西方經濟學理論里,利率通常和儲蓄成正比。銀行利率和儲蓄存款是在同一方向的變化。銀行提高了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利率,存款額將增加;相反,銀行降低存款利率,中國居民儲蓄總額將減少。
三、規避我國居民儲蓄影響的策略
(一)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和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因此,必須要建立健全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和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實現勞動力市場一體化;要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制度,提高就業創業能力;要實行城鄉統一失業登記,完善就業服務制度;扶持農民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要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創造城鄉平等就業環境,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積極爭取和促進市、鎮兩級財政向“三農”傾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加快農村“五項工程”建設和水利建設步伐,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流通、環境等條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民增收提供基礎保障。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提升工業化水平,建立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促進產業協調發展,按照優化一產、提升二產、加快三產的發展思路,推進城鄉產業聯動,不斷增強城市對農村二、三產業對一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擴大規模,提升水平。實施組團發展戰略,加快產業布局調整。發展壯大鎮村經濟,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能力。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特色產業為核心,加快產業聚集,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發展旅游、商貿和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擴大城鎮就業空間,增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加快推進工業化的進程。endprint
(二)健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
加大城鄉地區(尤其對農村等偏遠地區)的資金投資力度;加快城鄉醫療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養老保障體系,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目標;加大對城鄉教育產業的資源投入力度,對農村以及落后地區實行一定程度的教育政策傾斜,同時,加大對教育行業的亂收費、腐敗、歧視等問題的監督和懲罰力度,確保教育的公平、公正;完善城鄉失業救濟制度,擴大救濟范圍,強化救濟力度,樹立居民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信心。
(三)拓寬多元化投資渠道增強股票市場穩定性
首先,政府必須不斷健全和完善股票市場相關制度,規范上市公司行為,貫徹實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嚴格履行定期公告和重大事件公告的有關規定,提高操作的透明度,同時,加強對股票市場的監管力度,促進股票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其次,只有擁有一批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才能真正實現股票市場的持續、高效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信任度,城鄉居民才會將更多的銀行儲蓄轉化為股票投資。最后,除了股票市場外,還應該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期貨市場,提供多元化投資渠道,為城鄉居民儲蓄分流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四)升級消費把城鄉居民儲蓄轉化為當期消費
近年來,我國原有經濟模式(過度依賴投資來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凸顯出其弊端,正逐漸向以內需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轉變。同時,我國消費市場中,耐用品的消費已經基本達到飽和,新的消費方向還沒有形成。“80后”、“90后”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消費觀念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因此,要擴大居民的消費,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各層次居民的消費需求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措施;其次,開辟新的消費方向(如汽車、住房、旅游等),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再次,積極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型商業模式,同時政府應完善相關的信用政策,規范商業行為,為擴大消費實現儲蓄分流保駕護航。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居民消費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有效消費需求的良性循環,防止資金長期滯留在銀行儲蓄上。高儲蓄率導致的高投資率也造成了生產能力過剩的局面,我國連續多年高增長的投資依然無法完全吸收過高的儲蓄率,而高投資率所形成的產出又不能被國內消費吸納,這就形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較大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局面。應該大力發展金融市場,通過鼓勵金融創新為居民提供充分多的金融市場產品,避免金融產品不足所導致的居民被動性存款。同時要保障金融市場監管,有效利用居民儲蓄率,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結構優化,疏通國內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渠道,可提高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以及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中低收入者獲取金融服務的便利度,提高國內金融體系配置資金的效率,可減少國內儲蓄與投資的凈缺口,減輕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參考文獻:
[1] 王廣謙.中國經濟增長新階段與金融發展[J].經濟研究,2013,(5):59-62.
[2] 齊善鴻.我國居民儲蓄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商業,2012,(6):68-72.
[3] 胡維熊.我國居民儲蓄存在的問題[J].市場論壇,2012,(3):26-29.
[4] 賀盛瑜.我國居民儲蓄的影響因素[J].經濟問題探索,2013,(2):15-18.
[5] 宋錚.居民儲蓄[J].當代經濟,2013,(8):19-22.
[6] Mark Huggett.Analysis of the flow of savings ratio of residents and the securities market.Beijing:Peoples Sports Press,2013,(2):
371-388.[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