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曄
摘 要:世界糧農組織1993年在《可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大綱》中提出土地可持續利用概念以來,國內外文獻從不同角度對土地可持續利用進行研究。從土地可持續利用內涵、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和管理、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和土地可持續利用影響因素這四個方面的研究文獻進行回顧;指出當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土地可持續利用未來的研究趨勢。
關鍵詞: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和管理;評價;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172-05
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內涵的研究
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并進行了可持續發展定義,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為了使發展得以可持續,必須考慮社會和生態因素及經濟因素”。然而,能夠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義是由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nunission on Enviroment and Development)于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的布倫特蘭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llonon Future)中提出的。在此報告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土地可持續利用思想是在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發展起來的,并在1990年的首次國際土地可持續利用系統研討會上正式確認。其后,又分別在1991年的“發展中國家可持續土地管理評價”和1993年的“21世紀可持續土地管理”兩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上進行了討論。土地可持續利用思想形成之后,相關研究開始變得活躍。
基于社會—經濟學意義上的土地可持續利用就是指維持并保證特定區域的土地資源的特定的社會和經濟價值。美國學者Young(1990)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是指在保護土地賴以生產的資源,并維持其持久生產力基礎上,獲得最高收獲產量的土地利用。傅伯杰(1997)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需要在實現土地生產力的持續增長性、穩定性,保證土地潛力和防止退化的同時,也要具有比較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謝俊奇(1998)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就是通過對土地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使之能夠永續利用,并實現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進而滿足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
基于代際公平和承載能力的土地可持續利用。于靜波(1997)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是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土地利用。在生態方面表現為土地資源持續利用是指無退化的土地開發,在社會經濟方面表現為可開發利用土地為人類提供了基本需求,遵循各代人之間的平等性,確保對后代人的足夠供給。梁長青(1998)提出,土地可持續利用本質就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并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力的同時,又要保證滿足后代人的土地需求,而進行的合理、高效、持續性的土地資源利用方。尹君(2001)基于土地資源的屬性,從時間和空間尺度、數量尺度、空間比例尺以及國家尺度等多種維度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內涵、本質與特征進行了分析與討論。劉彥隨等(2008)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應強調在土地利用過程中,任何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和措施都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其實質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永續性土地利用。
從其他方面定義土地可持續利用。穆廣榮和陸效平(1997)從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內涵出發,針對土地資源的四種平衡方式(總量平衡、區際平衡、代際平衡和質量平衡)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總結出土地代際平衡與生產的穩定性、土地質量平衡與土地生產力、區際平衡與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可接受性、資源保護等四方面的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平衡方式。曲福田(2000)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是指針對特定的時空條件,采取適當的手段以及組織形勢,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并在協調好人地關系的同時,促進人與資源及環境的協調發展,以期滿足當代人與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需要。李貽學(2004)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應該同時具備五個方面的特征,即體現“可持續性、協調性、公平性、區域性和土地的利用特性。”
二、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和管理方面的研究
1992年在荷蘭召開的“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國際研討會”,針對鄉村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專門對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政策、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相關研究和項目以及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方法和信息系統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從技術角度探討耕地可持續利用。李仁東(1997)、黎夏和葉嘉安(1999)在其研究中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以其自然環境為研究基礎,通過借助衛星遙感等圖像手段獲取土地利用的現狀及環境相關信息,從而了解土地資源的良性利用狀態及其所遭受破壞,可為土地可持續利用環境的綜合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礎。劉彥隨和魯奇(1998)對處于蘇南現代化進程中的土地持續利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提出了土地持續利用的分層控制技術操作模式,此控制模式包括決策控制、屬性控制和實施控制三個模塊。劉吉平等(1999)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系統是一門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學科、多技術。
從制度方面探討土地可持續利用。王靜(2001)闡述了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內容構成并對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的特征與內涵進行了詳細論述,并指出國家實施土地用途分區管制制度是對土地資源進行管理、計劃、控制、引導和利用最具效力的公共手段與措施,土地用途分區管制所實現的社會目標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實施目標相同。胡亦琴(2008)認為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國現行農地產權制度殘缺,土地保護不力,利用效率不高,農民權益得不到保障等問題己經嚴重制約著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并提出明晰和界定農地產權邊界、穩定產權權能、保障產權權益、完善農業自我積累和生態保護機制,是保護土地資源、促進土地永續利用的有效激勵。endprint
從其他方面探討耕地可持續利用。H.N.Van等(1994)在《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中對可持續性土地利用規劃的概念、動機、內容體系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理論探討,并指出,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實際上是為正確選擇各種土地利用區位,改善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改善農村土地利用的空間條件以及長久保護自然資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實施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Dumanski(1997)針對土地可持續利用中的管理問題進行了的研究。他分析了可持續的土地管理要求,特別是農業中的技術、政策和行動的整體一致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增強經濟的表現性并同時維持自然基礎的環境功能和質量。
張鳳榮(1998)基于社會、經濟與環境的角度討論了土地可持續利用管理的概念界定。作者指出,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能否具有持續性,可從此種方式對土地生產力的促進性、經濟可行性、社會可接受性、土地環境與資源的保護性等多方面進行判斷,對以上因素綜合考慮,尤其對是否破壞后代人生存的資源環境這一問題進行著重思考。張殿發和黃弈龍(2000)主要從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經濟和生態屬性出發,闡述了系統的經濟、生態特性及其實現的基礎。作者認為,土地經濟生態的平衡與土地可持續利用相互聯系與依存,土地可持續利用系統必須要達到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劉巖(1999)、謝俊奇(1999)對土地持續利用規劃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土地可持續管理規劃的本質就是對土地資源管理的整個過程作出規劃,土地可持續管理規劃應針對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具體特性進行整體設計,通過利益相關者聯合參與規劃制訂,以此達到規劃的社會可接受性目標,通過土地管理利用的各種實施辦法,實現土地的生產服務、安全保障及社會廣泛接納的綜合目標,并在土地的生產能力與環境承載力之內最大程度地滿足人類需求。John(2002)把城市土地利用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結合在一起,首次提出了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的概念,并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提出了對目前土地利用規劃進行改良的方法,以及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的原則和規則。Cavric(2005)研究了非洲Botswana地區農村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的問題。作者認為,通過實施一個整體的農村計劃能夠解決存在的土地使用問題和資源退化問題,起到積極的貢獻。同時指出該地區對于農村安排一些常規的城市土地使用因素、并結合土地使用的發展因素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張雪靚和孔祥斌(2014)根據收集的黃淮海平原266個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樣本點和5個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長期監測點,并采用空間分析的方法疊加2012年耕地分布圖,分析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在9個子生態區對應的耕地分布情況,通過研究得出黃淮海平原高集約高投入的耕地利用方式不可持續,在區域地下水危機的情況下,應降低超采區的耕地利用強度。
三、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研究
FAO(1993)在《可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大綱》中提出了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基本思想和原則,認為“如果預測到一種土地利用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會引起土地適宜性的退化,則可認為這樣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續的”,并確定了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原則、程序和5項評價標準,即生產性、安全性或穩定性、保護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接受性,初步建立了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在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評價指標。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評價理論與方法。1994年,杜馬森奇(J.Dumsn N)在調查分析加拿大農業土地利用影響因素的基礎上,以《可持續土地管理評價的國際綱要》為依據,對薩省(Saskatchewan)的農業土地可持續性利用進行了評價。張鳳榮于1996年從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對持續土地利用管理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就持續土地利用管理的評價方原理和方法進行了探。
威廉姆(Willam)以研究區域人類的自然消費量和吸收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性的土地面積為重點,并把所測定的相關數值與區域生態承載力進行對比,提出生態足跡模型,以此來評價生態系統受人類消耗的影響程度,以及區域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情況(UNDP,1999)。郭淑敏(2004)、章鳴和葉艷妹(2004)遵循生態區域法的基本思路,用具體案例從土地利用現狀與動態、驅動力、WOFOST(World Food Studies)模型、生態經濟分析及種植業結構優化等方面,對都市型農業土地利用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
張鳳榮(2002)、梅昀(2003)、張前進(2003)在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方法研究探討了綜合指數法在土地可持續評價中的應用。王宇(2006)認為將能值指標納入耕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有助于認識耕地資源價值和評價耕地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并且基于能值分析理論構建了耕地可持續利用態勢評價指標。王罡(2006)將現有的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他認為用系統動力學方法評價土地可持續利用較為理想。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側重于生態角度對耕地可持續利用進行評價的文獻。但成龍(2004)運用多目標線性規劃方法對南京市土地可持續利用系統結構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生態承載力作為代際公平指標的土地可利用結構優化模型。甘曉輝等(2007)從生態學角度出發,首次將協調度評價應用于土地利用規劃專題編制中,對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關系評價進行了深入研究,從而為土地生態系統實施有針對性的措施奠定了理論依據。熊昌盛等(2013)從生態位理論闡述耕地可持續利用,再利用生態位適宜度來定量測度耕地可持續利用水平。
傅伯杰(1997)、李植斌(2000)、古麗齊克熱(2013)等認為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是土地利用適宜性在時間上的擴展,并從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方面建立了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選擇案例進行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
劉利峰和陸洪生(2000)、許月卿(2002)、劉友兆(2002)、高成鳳(2005)、趙德義等(2010)針對我國城鄉交錯區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緊迫性,以生產性、安全性、經濟性、社會性為準則,結合實證研究,對耕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進行了評價,分析了區域耕地的動態變化情況。endprint
劉彥隨(1999)把系統科學的理論方法引入到了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優化配置研究中,并以樂清市為例對土地利用系統結構優化進行了實證研究。陳百明(1999)從整體上探討了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與方法,提出在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過程中應綜合考慮主要土地利用系統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典型土地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并把三大指標體系進行有機融合,才能確保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朱照宇(2001)設置了土地利用集約化系數、消耗回報系數、產出效益系數和污染替代性系數等4項綜合性評價指標,建立了一種簡單的相關分析模式“趨勢線——平衡線”模式,并用這種模式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對廣東省梅州市的土地可持續利用進行了評價分析。歷偉(2002)以農地保護和結構優化兩個方面為著眼點,深入挖掘快速城市化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產生的影響,并基于糧食安全性、城市體系合理性、城市用地規模合理性、城市用地內部合理性、土地生態適宜性構建了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評價體系。
四、土地可持續利用影響因素研究
側重于制度對耕地可持續利用影響的文獻。萬勁波和張想貴(2000)認為影響土地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環境、生態、制度、國家發展狀況、人口素質等方面。在影響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因素中,制度起很大的決定、推動和補償作用。陳百明和陳安寧(1999)認為,土地可持續利用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耕地,增強耕地的生產能力,文章還提出進一步完善耕地經營制度的措施。
側重于農戶對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的文獻。張曉平(1999)通過研究認為,農戶行為是影響農地可持續利用的最關鍵因素,農民對農地具有保護性的投入強度是農民行為對農地可持續利用所帶來的直接作用。并提出在土地制度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應把農戶行為作為農地可持續利用決策體系的重要影響因素加以考慮。諸培新和曲福田(1999)針對農戶的土地投入對農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作者以農民的農地投入對農地生產力的作用與影響為變量,將其投入分為長期與短期兩種類型,并著重論述了兩種類型的土地投入的差異與共同之處,并指出,兩種類型的投入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二者的最大差別是收益性與投資的可能性這兩個因素之間差異較大,其差異性對于農戶的投入性偏好作用巨大,也認為當前農民對農地的投資能力與愿望之間的差異很大。為了農地持續利用的實現應該保護農地的長期生產力,對現有的農地政策應該作出一定的調整,以此激發農戶對農地長期投入的積極性。陳佑啟和唐華俊(1998)在他們的研究中認為,農戶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土地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過程中其行為不具持續性,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不協調。并通過分析得出,影響我國農戶土地可持續利用行為的主要因素包括農戶的家庭經營方式、農民的文化素質、農地經營制度、政府行為與政策措施、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發展等。趙登輝(1998)基于農戶這一土地利用的微觀主體,根據農地所具有的復原性與穩定性設計出農地可持續利用模型,并針對當前我國實施的工農業政策對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結論顯示:經濟、社會、法律、公共政策諸多因素影響與制約著農戶對農地最大化利用的追求,農戶的土地可持續利用行為與糧食保障、收入、休閑和農地資源體系的長遠再生等目標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其他因素對耕地可持續利用影響的文獻。畢防英(2005)采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構建的“壓力—狀態—響應”模型(PSR),將影響耕地可持續的驅動力分為推力(耕地不可持續的驅動力)和拉力(耕地可持續的驅動力),其中推力包括工業化、城市化,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經濟利益驅動以及社會政策等因素,拉力包括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因素。成麗(2009)認為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耕地非農化的現象日趨嚴峻,糧食生產所需要的耕地資源問題將更加凸顯。作者指出虛擬耕地資源的進口對緩解糧食生產波動對糧食安全的壓力,對于緩解國內耕地資源壓力和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虛擬耕地貿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國耕地資源壓力狀況,有助于實現中國的糧食和耕地的雙重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實現耕地可持續利用。
五、當前研究不足及未來的研究趨勢
從當前的研究文獻來看,在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文獻,主要從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內涵、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規劃和管理、土地可持續利用的信息技術、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評價、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研究。特別是在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因素面的文獻數量,這兩個方面的研究都比較多。但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城鎮化發展不可避免對土地可持續利用會產生影響,有關城鎮化和耕地可持續利用之間的關系的文獻不多,特別是動態分析、定量分析城鎮化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關系非常少。二是現有文獻主要采用省、市級層面數據對土地可持續利用進行評價,缺少使用更為微觀層面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三是如何對現有污染的土地進行治理,恢復被污染的土地的生態環境,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文獻非常少。
未來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可能會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出臺了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這對農村土地和城市用地都將產生巨大還深遠的影響,圍繞城鎮化建設對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是未來研究的趨勢。二是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環境為經濟的高速發展付出嚴重代價,當前的土地污染比較嚴重,如何進行更嚴格的環境保護和對現有污染土地治理,也將成為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熱點。三是在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的手段上,更多的高科技手段如GPS及北斗導航、云計算等將運用到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Bradsham,T.K.,B.Muller.Impacts of rapid urban growth on farmland conversion:Application of new regional land use policy modelsendprint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systems[J].Rural Sociology,1998,(63):1-25.
[2] DumanskiJ.Criteria and indieators for land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J].ITC Journa,1997,(3):216-222.
[3] H.N. Van Lire.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M]. Elsevier Science B.V,1994.
[4] Hoffman MT,llsopp N,ohde RF.Sustainable land use inNamaqualand.South Afriea:Key issues in an interdiseiplinary debate[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7,(6):353-337.
[5] Karl Heinz. Actual and demand of Austria 1926—2000:a variation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assessments[J]. Land Use Policy,2004,(1):
47-259.
[6] Kuminoff & Nieclai V.Alvin D. Sokolow & Daniel A. Sumner. Farmland Concersion:perceptions and Realities[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gricultural Issuer Center Issues Brief,2001,(16).
[7] John Miller. The“smart growth”debate:best practices for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2,
(1):24-61.
[8] Smith,O.H.et a1.Environment indicators of agroecosystem[J].Adv.Agron.2000,(69):75-97.
[9] UNDP.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 Wackemagel M,Onsite L,Bello P,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ing concept[J]. Economics,1999,(29).
[10] 畢防英.耕地保護的PSR機理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11] 曹雪琴.城市化與土地制約[J].經濟經緯,2001,(2).
[12] 陳百明,陳安寧.土地資源持續利用與耕地經營制度建設[J].中國土地科學,1999,(2):31-34.
[13] 陳佑啟,唐華俊.我國農戶土地利用行為可持續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軟科學,1998,(9):93-96.
[14] 程克堅.干旱區綠洲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研究——以吐魯番市為例[J].安徽師大學報(自然版),1998,(4):42-48.
[15] 成麗.中國糧食對外貿易對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影響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09.
[16] 但成龍.土地利用系統結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7] 丁建中,彭補拙,周生路.蘇南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耕地可持續利用研究[J].土壤,1999,(4):185-189.
[18] 甘曉輝.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關系評價研究——以彭澤縣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7,(5):27-30.
[19] 傅伯杰.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2012,(1):112-118.
[20] 傅伯杰.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J].自然資源報,1997,(2):24-27.
[21] 古麗齊克熱,張開華.基于BP模型的新疆耕地可持續利用效益評價研究[J].學術論壇,2013,(7):123-127.
[22] 胡亦琴.農地產權制度創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8,(6):130-137.
[23] 黃廣宇.城市邊緣帶農地流轉驅動因素及耕地保護對策[J].福建地理,2002,(l):6-9.
[24] 黎夏,葉嘉安.基于遙感和GIS的輔助規劃模型——以珠江三角洲可持續土地開發為例[J].遙感學報,1999,(3):215-219.
[25] 馬秀鵬,蔡俊,陳利根.耕地非農化的經濟驅動因素實證分析——以合肥市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8,(l):149-152.
[26] 梅昀.土地資源保護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3.
[27] 穆廣榮,陸效平.土地資源的平衡方式和可持續利用[J].中國土地科學,1997,(6):33-35.
[28] 仇保興.我國耕地保護政策的悖論與對策初探[J].城市規劃,2006,(9).
[29] 曲福田,等.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政策選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0] 曲福田.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江蘇省耕地保護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9,(3):28-30.
[31] 蘇珍,吳克寧,呂巧靈.城市化進程中對耕地保護的再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07,(5):563-565.
[32] 譚淑豪,曲福田,黃賢金.市場經濟環境下不同類型農戶土地利用行為差異及土地保護政策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12):
110-114.
[33] 唐夢奇,寧愛鳳.城市化進程中農戶土地利用行為對耕地可持續利用影響研究——基于浙江、江西的調查[J].農業經濟,20l1,(5):
68-70.
[34] 熊昌盛,胡月明,等.基于生態位理論的耕地可持續利用評價[J].廣東農業科學,2013,(7):197-201.
[35] 謝俊奇.可持續土地利用的社會、資源環境和經濟影響評價的初步研究[J].土地資源科學,1998,(3):18-20.
[36] 謝俊奇.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1999,(4):35-38.
[37] 張曉平.農村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農戶行為分析明.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4):61-64.
[38] 張鳳榮.持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60-315.
[39] 張鳳榮.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80-237.
[40] 張安錄,楊鋼橋.美國城市化過程中農地城市流轉與農地保護[J].中國農村經濟,1998,(11):74-80.
[41] 張雪靚,孔祥斌.黃淮海平原地下水危機下的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J].中國土地科學,2014,(5):90-96.
[42] 趙登輝.土地可持續利用與農業政策轉換研究田[J].農業環境與發展,1998,(1):1-5.[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