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利生+陸海燕
3月1日,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田林縣利周瑤族鄉中心校(以下簡稱利周中心校)校長羅志堅剛剛放下水杯,一個電話打了進來。放下電話,他便匆匆趕出去了。來電的是田林縣利周瑤族鄉凡昌小學(以下簡稱凡昌小學)校長趙龍京。所為何事?趙龍京告訴記者,新學期學校要購置一批學生床架,需要羅志堅校長實地核查批準。趙龍京說:“這么多年,凡是對學校發展有利的,羅校長從不吝惜力氣和資金。學校沒有資金,他就帶我們到處‘跑。羅校長就是我的成長導師?!泵空劶斑@位“老大哥”,趙龍京的語氣里總是充滿欽佩。而作為一線教師,田林縣利周瑤族鄉老山小學的羅仕剛則更喜歡視羅志堅為“專業成長的引領者”,在羅志堅的幫助和指導下,他成長迅速,如今已是學校骨干。
利周中心校副校長黃仕杰說:“羅校長做事干練、為人低調,為謀學校發展,幫助老師成長,他總是這樣默默耕耘著。”
目標:“讓每所學校都變得漂亮”
“幾間簡陋的泥瓦結構教室,幾張用木板胡亂釘成的課桌椅,這在過去已經是學校的全部家當了?!碧锪挚h利周瑤族鄉亮福小學校長黃培優感慨道。在當地,有過這種感慨的校長不在少數。過去,該鄉教育面臨著這樣的狀況:全鄉共57個村校、教學點,點多面廣,辦學經費十分緊張,辦學條件極為簡陋,除了中心校等3所學校各有一棟預制板教學樓外,其余各校均為泥瓦結構教學用房,有些甚至是茅草房。
“條件跟不上,學生如何能安心學習,快樂學習?”多年來,羅志堅始終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1982年中師畢業,羅志堅回到利周瑤族鄉成為一名教師。但他沒有在一所學校扎根,而是在當地各個瑤寨進行巡回教學。近五年的時間,他的足跡遍及當地的村校、教學點。這段經歷不僅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和教學經驗,也讓他更全面地了解了當地的教育狀況,讓他深深感到“改變的緊迫性、必要性”。他說:“教育不變,貧窮就會持續下去。”1990年,他擔任利周中心校校長,開始“改善辦學條件,讓每所學校都變得漂亮”。
25年來,羅志堅帶領他的團隊一路克難攻堅,行進在“建設美麗學?!钡牡缆飞稀=涃M緊缺,他就“跑”領導部門、“跑”企業,爭取到了一筆筆學校建設資金。為了節省開支,他又與教師們一起動手,翻新校舍、平整校園、植樹種草、扛磚搬瓦。在他的帶領下,各村校、教學點的校長和教師們都紛紛投入到學校建設工作中。
經過幾年努力,一座座學生食堂建起來了,學生們吃上了營養搭配均衡的飯菜,再也不用為用餐問題而發愁;一幢幢教師公租房、學生宿舍樓建起來了,師生們住進了安全舒適的樓房,不再害怕刮風下雨;一棟棟教學樓也建起來了,寬敞的教室、明凈的黑板、嶄新的課桌椅,學生的臉上綻放出了美麗的笑容……過去的凡昌小學,是一所被當地群眾稱為“建在石頭里的學?!?,校園里到處是石塊,校舍破爛不堪,連圍墻都沒有,學校白天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夜里就成了牛馬棲宿之地。如今,該校卻是另一番面貌,校園里綠樹成蔭,現代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成為一所示范性瑤鄉村級小學。該校學生趙小艷告訴記者:“學校不僅變漂亮了,還建成了閱覽室,里邊有許多好看的書,能學到很多知識。”
“有了好的條件、優美的環境,學生才能學得快樂、學得好,老師才能積極工作、開心工作?!绷_志堅如是說。
愿景:幫助教師成為合格的“教育人”
3月開學季,當其他學校還忙碌于繁瑣的開學工作時,利周中心校卻忙起了另一件事:月開放課活動。中心校教學骨干執教公開課,所有村校、教學點教師都前往觀摩學習。凡昌小學語文教師黃慧告訴記者:“中心校的月開放課活動很豐富,每個學科都有活動?;顒由铣丝梢杂^看骨干教師們的精彩演示,還可以跟他們討論許多實際問題。我從中受益匪淺,學到了設計課堂教學結構的門道,學到了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提問、研究問題的能力。”
從2010年至今,這個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成為了全鄉教師的“最愛”?!敖處熓菍W校生存和發展的命脈、源泉。沒有一支合格的教師隊伍,學校尤其是山區學校,想要辦得好、辦得出色,那是紙上談兵?!绷_志堅校長這樣說道。他深知,山區教育缺少先進的教學設備、優質的生源,更缺乏師德高、技能優的教師,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就成了羅志堅的“夙愿”。
羅志堅總會在教師們碰到疑難的時候給予手把手指導:高效課堂上,教師們不會操作,他就親自操刀示范課,對課堂導入、問題生成、合作學習等環節一一作出講解;村校、教學點的教師不會寫論文,他就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跑,從如何選題、立論,到如何構思、闡釋觀點,反復指導教師寫作,并積極為教師聯系刊物發表;教師準備參加教學比賽,他也沒閑著,從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問題的擬定到突發情況的應對等,他都與教師一起商討、修改、完善。
羅志堅認為:“教師培養工作是系統化、制度化的,靠一個人東打一槍、西開一炮,效果不好。”為此,他在給予教師專業指導的同時,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構建教師培養體系。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利周瑤族鄉教師培養體系已經成型并常態化,該體系包括兩方面內容:技能提升和師德修成。
在技能提升方面,羅志堅提出了“學、比、研”三位一體的成長模式:學,即“走出去,請進來”,去區內外先進學校觀摩以開拓教師眼界、增長經驗,請名師現場指導以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比,即組織教師參加自治區、市、縣各級各類技能比賽,讓教師在實戰中不斷總結、提升;研,即以中心校教師為“龍頭”,分片區組織各村校、教學點教師圍繞教學薄弱環節和課題進行研究活動。教師們學有所仿、比有促進、研有提升,一大批教師從中成長起來:2009年,教師潘艷芳參加自治區級賽課獲得三了等獎;2014年4月,教師羅佩順參加百色市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獲得了一等獎,并代表百色市參加全區比賽獲得了三等獎……此外,近三年來該鄉教師在各種教育刊物上共發表論文108篇,獲獎論文78篇。
在師德修成方面,羅志堅以活動激發教師的自覺性、積極性。他把每年的教師節變成“師德評比活動日”,通過學生評選、學校推薦、校際互評、信息公示等環節,確保評選的公開公正。這個活動得到了教師們的熱切關注和積極響應,利周中心校教師陸海燕說:“我要為‘師德評比活動日點贊,它為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倍嗄陙?,利周瑤族鄉涌現了許多師德典型:教師趙秀英會在半夜里把生病的學生送到30多公里外的縣醫院進行救治,如母親一樣照顧每一個孩子,被評為“八桂優秀班主任”;趙龍京校長用實際行動幫助了一個又一個貧困學子走出大山,成為了“百色市最受喜愛的教師”,百色電視臺對他做了專題報道……
期許:讓學生成為快樂的天使
利周中心校2005屆畢業生岑小云現已是云南省體工隊隊員,雖然每天都要重復枯燥、高強度的訓練,但她總保持著樂觀和自信。她告訴記者,這種性格是在小學階段養成的。當初,她的學科成績一般,但她有運動特長,在羅志堅校長的鼓勵和幫助下,進入學校田徑興趣小組參加訓練,小學畢業后被百色體育學校錄取,后來又被云南省體工隊相中并吸收為隊員,6次在云南省級田徑運動會上獲金獎。采訪時,電話那頭的岑小云動情地說:“當初是羅校長的幫助,讓我重新找到了自信,我的生活也從此有了歡樂的色彩。感謝羅校長!”
想表達感謝的不僅僅岑小云一個。當初有“瑤山小百靈”之稱的黃鄧夢貞和趙雨萍,被羅志堅發現并招進了利周中心校音樂興趣小組,2003年4月12日,她們參加廣西小歌手大賽雙雙獲得金獎,一時轟動全鄉。2004年7月18-23日,黃鄧夢貞代表我區到北京參加全國少兒音樂大賽獲得新苗獎金獎,后被廣西藝術學院錄取。趙雨萍則考上了湖南音樂學院,兩人都圓了自己的音樂夢。
多年來,羅志堅秉持“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顆金子,要讓學生個性化成長”的育人理念。“尤其是農村孩子,他們的文化基礎沒那么好,要想與縣城甚至市里的學生競爭,是很困難的。但我們農村的孩子也有自身的優勢,他們能吃苦耐勞、性格活潑開朗,而且擁有豐富優質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學校要從這些方面著手,挖掘、培養學生的特長和個性,讓他們有競爭的資本?!绷_志堅這樣解釋道。擔任中心校校長伊始,羅志堅就要求各村校、教學點根據當地的民俗風情等積極開設興趣課,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發展一項興趣,每一名學生都能掌握一項特長”,效果明顯。趙龍京校長告訴記者:“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每到上課時間就顯得特別興奮。這些課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前不少學生一上課就打瞌睡,現在這種現象幾乎沒有了?!?/p>
學生的快樂還源于安心。在平時,如果學生支付不起伙食費,羅志堅就幫墊上;冬天里,學生衣衫單薄,他就拿家人不穿的衣服給他們穿。他還積極為學生爭取社會的資助,三十多年來,全鄉共有500多名貧困生在愛心人士和社會團體的幫助下圓了讀書夢。
25年來,利周瑤族鄉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穩步提升,黃仕杰副校長說:“這要感謝羅校長的領導和付出。多年來,羅校長默默付出,不求名利,把許多獲得榮譽的機會讓給了老師和下面的村小校長,他是一位值得我們敬重的校長?!?/p>
(人物小檔案:羅志堅,百色市田林縣利周瑤族鄉中心校校長,2011年獲評“自治區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先進個人”,2013年獲評“百色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撰寫的多篇論文在《廣西教育》《小學教學參考》等刊物上發表,曾獲得多個自治區級、國家級論文評比一等獎。)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