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秋
(修水縣中醫院外二科,江西 九江 332400)
腹腔鏡與開腹行早期胃癌根治術的療效對比
黎雪秋
(修水縣中醫院外二科,江西 九江 332400)
目的 探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早期胃癌的療效。方法 將64例早期胃癌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應用傳統的開腹和腹腔鏡進行胃癌根治術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進食流質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胃癌患者應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進行治療,具有微創、康復快、手術安全和出血少等特點,治療效果較好。
胃癌,早期; 腹腔鏡下根治術; 開腹根治術; 療效
胃癌主要的治療方法為傳統的外科手術。在早期胃癌患者的手術過程中,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發展,手術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1],修水縣中醫院對64例早期胃癌患者分別應用腹腔鏡和開腹行胃癌根治術治療,其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64例均為本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齡(58.74±13.31)歲,均經胃鏡病理證實為Ⅰ期胃癌。均行胸部CT檢查,明確腫瘤大小和浸潤深度、淋巴結位置和大小等,均未發生周圍臟器大面積浸潤,且無遠處轉移。排除不能接受手術的患者,如處于病危期或者妊娠期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2組年齡、性別和臨床癥狀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術前所有患者需檢查。患者麻醉方式主要為全身麻醉,雙腔氣管插管,患者取仰臥位,頭高腳低,雙腿分開。手術過程中,術者和助理操作位置為患者右側,患者兩腿間位置可站立扶鏡者。可應用套管,長度為12 mm,數量為4根。建立氣腹應先穿刺臍孔,可在患者臍孔下緣或者上緣選擇觀察孔。穿刺臍孔時,可先完成1個套管針的穿刺置入,選擇30° 腹腔鏡置入。另外,置入套管針時可選擇患者左側腋前線肋緣下2.5 cm處,作為主要操作孔。置入切割閉合器時以腹腔鏡直視為前提,保持直線置入,阻斷胃周靜脈的血液循環,避免患者體內癌細胞隨血液循環擴散,清除淋巴結。在解剖過程中,應注意對匯入門靜脈和脾靜脈的胃冠狀靜脈進行切斷并妥善結扎,向左上方翻轉提起切除的胃,并注意清除腹腔動脈周圍的淋巴結,最后重建消化道。術后利用生理鹽水充分對腹腔進行沖洗,并留置引流管引流。
對照組:選擇傳統開腹胃癌根治術,應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取仰臥位,切口為患者腹部正中位置,然后進入腹腔進行探查,按常規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進食流質時間和腸功能恢復時間進行密切觀察和記錄,并計算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對手術后患者恢復情況,見表1。由表1可見,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進食流質時間和腸功能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2組患者術后恢復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s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占我國各種惡性腫瘤發病率的首位。該病的發病率有較強的地域性差異,我國西北及東部沿海地區的發病率相對較高,而在南方地區的發病率則相對較低[1]。患者年齡多大于50歲,男性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早期通常無較明顯的臨床癥狀,僅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逐漸有疼痛感、體質量減輕、上腹不適、進食后飽脹、食欲下降、乏力等癥狀[2],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的威脅性極大。故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手術是臨床治療胃癌的常用方式,傳統的開腹手術雖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卻有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感染率高、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慢等不足。相對于傳統開腹手術而言,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疼痛程度小等多種優點,且通常不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應激反應,其安全性較高,故而逐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3]。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進食流質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筆者認為,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進行治療,具有微創、康復快、手術安全等特點,治療效果較好。
[1] 柴建平.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放性胃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1):85-87.
[2] 陳鈳,牟一平,吳迪,等.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的近期和遠期療效[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4,29(2):81-84.
[3] 羅桂林,肖春明,李金龍.腹腔鏡與傳統開腹胃癌切除手術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2,16(11):1180-1182.
(責任編輯:羅芳)
2014-08-14
R735.2
A
1009-8194(2015)05-0043-01
10.13764/j.cnki.lcsy.2015.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