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是當前金融業熱點問題。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時間不長,還存在對“碳金融”的認識尚不到位、業務風險較大、缺乏現實即期的經濟效益和相關機構和人才的缺失等問題,文章圍繞此展開論述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碳金融;問題及對策
一、前言
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稱為碳金融,這是源于國際氣候政策的變化所帶來的,是指所有包括碳指標交易、直接投融資和銀行貸款等。自2004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標的的交易總額不斷增長,從最初的不到10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600億美元,交易量也由1000萬噸迅速攀升至27億噸,四年時間增長了60倍。2006年5月,針對中國在節能技術運用和循環經濟發展方面的融資需求特點,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在境內首創推出節能減排項目貸款這一“綠色信貸”品種。截至2008年3月底,興業銀行已經在北京、山東、天津、重慶、浙江、山西、福建等11個省市開辦節能減排貸款業務,累計投放12多億元,共發放貸款51筆;年節約標準煤147.48萬噸,可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412.85萬噸。這些項目融資的成功運作,體現了節能減排貸款模式的新突破,我國商業銀行在環境金融創新,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節能減排項目貸款擴展到“碳金融”領域,也為今后探索碳保理等新興業務奠定了基礎。
二、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發展現狀
國內商業銀行與國外銀行相比,在碳金融方面積極創新,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較為落后,呈現以下3個特點:
(一)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爭相試水碳金融業務,但與國外大型商業銀行所進行的豐富碳金融業務創新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開展的業務模式也相對單一,并沒有廣泛而深入地介入其中,較少域涉利潤更加豐厚的碳交易二級市場領。我國僅有少量的低碳理財產品出臺,大部分商業銀行還停留在“綠色信貸”的淺層次上,而且業務范圍很窄,低碳理財業務還只是處于一個起步階段。
(二)涌現了一批綠色信貸產品,綠色信貸的創新比較活躍。對于綠色信貸模式進行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貸款產業專業化、貸款標準區別化、貸款項目分類管理化;二是與綠色信貸相關的金融服務上;截至2011年末,僅工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相關貸款余額已逾1.9萬億元。
(三)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爭相試水碳金融業務,直接參與碳減排購買的銀行更多的是為提升市場形象,而不是單純為了履行社會責任。
三、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在對“碳金融”的認識上還存在欠缺。“碳金融”在我國傳播的時間有限,是隨著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興起而走入我國的,國內許多企業還沒有認識到其中蘊藏著巨大商機;同時,國內金融機構尚不熟悉“碳金融”的價值、項目開發、操作模式、交易規則等,目前除少數商業銀行關注“碳金融”的外,其他金融機構鮮有涉及。
(二)碳金融業務風險較大。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除了面臨基本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以外,還存在較大的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在政策風險方面,根據《京都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業務的思考議定書》達成的協議,該框架下三個關于減排的機制安排僅會持續到2012年,之后具體的制度安排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直接關乎我國當前CDM項目的經濟強度和之后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其次,CDM項目涉及國內外多個市場主體之間的業務關系,特別是與外國金融機構、CERs需求方的法律關系更涉及法律適用、地域管轄等諸多復雜問題,商業銀行因而會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
(三)缺乏現實即期的經濟效益。同時,受技術、制度等因素所限,企業向低碳轉型往往會導致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導致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上升,不利于商業銀行自身利潤的實現,使得商業銀行不愿涉足碳金融業務。
四、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深入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國際交流控制碳金融業務風險
降低信用風險通過分期支付、銀團貸款、監控資金流向等方式開展;可以采取必要的套期保值措施對于未來以外幣還本付息的項目,以降低匯率風險;在制定合同時通過咨詢國際法領域的專家,采取對商業銀行有利的法律適用和法律管轄,以防范法律風險。
(二)探索多方合作推動碳金融市場建設
把握國際碳金融體系建設和碳金融產品創新的機會,是國內商業銀行的積極做法,需要積極與國際碳金融機構合作,加快開發各類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碳金融衍生產品,共同研究國際碳交易和定價規律,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建設,
提升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的定價能力。
(三)創新服務模式滿足碳金融市場需求
針對目標客戶開發并銷售,是理財產品服務的資金投資與管理計劃和手段。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推出的收益率掛鉤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就屬于該類業務。融資支持服務主要用于解決低碳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包括有追索權保理融資、CERs收益權質押貸款、CDM項目所需設備的融資租賃等具體形式。國內商業銀行參與碳金融業務一般都遵循此
模式。
(四)培養專業人才提升碳金融業務能力
面臨著環境與社會風險評估的復雜性,碳金融業務需要熟悉環境與金融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從外部招聘熟悉碳金融國際標準的專業人才,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在銀行內部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建立起從事碳金融業務的專業團隊,聘請和儲備一些社會與環境專家作為外部顧問等方式,不斷提升參與碳金融業務的專業水平。
參考文獻:
[1]吳耀耀.碳金融與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模式的轉變淺析[J].中國商貿.2013(23)
[2]徐大偉,楊娜,陳德湖,夏婷.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收益模型構建與分析:基于碳減排的視角[J].管理評論.2013(06)
[3]石緯林,張宇,張嬌嬌.商業銀行開展低碳金融業務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3(06)
[4]王德朋.我國商業銀行努力打造“碳銀行”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3(03)
作者簡介:鐘婧薇(1985.10—),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工學院,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