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軍

經濟增長不僅是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也是產業結構不斷變換升級的發展過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有著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我們在討論或評價一個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或發展水平時,一定要考慮到該地區的產業結構。
內蒙古的產業結構現狀
2014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17769.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1%,第二產業增長9.1%,第三產業增長6.7%;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為9.1:51.9:39。具體看來,第一產業即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包括除第一、二產業外的其余各行業,主要有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其余各行業。各行業中,工業所占比重最大,達到45%;其次是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0%和8%;其余行業各自所占比重均相對較小。
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速的影響
由于我區幅員遼闊,東西狹長,各地區資源稟賦迥異,產業結構差別較大,這就會形成在測算經濟增速時,各地的GDP增速存在一定差距。以2014年全年GDP增速較高的烏海市和阿拉善盟以及增速較低的烏蘭察布市和巴彥淖爾市為例:
在計算GDP增長速度時,為了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對GDP增速的影響,采用不變價格計算GDP增速,因而,總的GDP增速,實際上是各行業增加值按不變價比重計算的加權增速,不同行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對GDP增速的拉動作用也不同。
在下表中,烏蘭察布市和巴彥淖爾市工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5.9%和47.3%,而烏海市和阿拉善盟高達57%和75.7%,經測算,工業增速同樣增加1個百分點,對烏蘭察布市和巴彥淖爾市GDP增速拉動不足0.5個百分點,而對烏海市和阿拉善盟GDP增速則會拉動近0.6和0.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農業也是影響較大因素之一。烏蘭察布市和巴彥淖爾市農業比重高達15.6%和19.4%,而阿拉善盟農業僅占2.6%,烏海市農業比重則不到1%。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當土地等生產資料變化不大的條件下,農業的產出不會有太快的增速。2014年,全區農業增加值增速為3.1%,各盟市增速也基本在3%左右。換言之,對烏蘭察布市和巴彥淖爾市來說,GDP中分別有14%和17.5%的部分增速僅在3%左右,而對阿拉善盟來說,這一低增速行業所占比重僅有2%,烏海市則不足1%。產業結構對GDP增速的影響顯而易見。
第三產業中各行業也是同樣道理。各產業中比重較高的優勢產業,往往在增速上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從而會循環推動優勢產業的持續發展壯大。
結構調整時期的發展定位
產業結構調整既是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客觀要求,也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自治區政府于2013年提出,要以“五大基地”建設為重點,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前我區多數盟市工業比重高于服務業,工業增速也高于服務業增速,這些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就是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但是,在目前服務業發展速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這一結構調整進度緩慢而艱難,使得保持經濟實現較高增速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短時期內成為一種矛盾對立面。因此,在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要使結構調整達到較好效果,勢必要容忍經濟適度保持中等增長速度,有人形象地稱之為經濟轉型的陣痛期。只有當服務業發展形成自身優勢,培養出具有服務業支柱產業的發展之路,使服務業步入比重持續提高、服務業增速較快增長,才能實現結構合理,達到產業轉型的目的,而這也必將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促進結構調整,建立科學評價標準的建議
(一)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當地的產業發展戰略
著力落實我區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設目標。針對各盟市不同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等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發展戰略,引進和培育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產業項目。在工業發展具有良好基礎的盟市,結合本地區的優勢產業優先抓好工業經濟的發展,建成在國內具有競爭優勢的工業企業。而在農牧業基礎較好的地區,繼續引導和重視農牧業的發展,使農牧業生產向科技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邁進,并利用自身優勢,打造一批農畜產品加工類龍頭企業,建成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和供應基地。具有豐富觀光旅游資源的地區,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建成旅游度假基地等。
(二)靈活對待,制定適合當地的發展評價標準
各地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同,導致其地區GDP增速也存在一定差異,使用同一標準來衡量各地的經濟發展快慢,顯然有失公平,且并不能全面反應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為能更好地推進“五大基礎”建設成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應該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差別化的發展目標和考核評價標準。如果以同一水平線對待不同地區,反而可能會產生某些不良現象。例如增速較高的地區,可能為了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而忽視了優勢產業的發展潛力,為了提高第三產業發展速度進行一些功能園區、高速公路、機場等的超前投資。而增速較慢的地區,為了加快GDP發展速度而盲目上馬一些大型工業項目,而這些項目往往更可能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對當地經濟健康長遠發展帶來隱患。
所以,靈活對待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差異確定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目標,制定適合當地發展的評價標準,在內蒙古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非常必要。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