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和朝魯

引領新常態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要求。引領新常態,必須全面認識新常態的特點,準確把握當前經濟運行的特征,根據經濟走勢的特征確定引領新常態的舉措。
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概要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
所謂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實質上是經濟發展由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高效增長是新常態最基本的特征。從速度層面看,經濟下行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2011年中央提出穩增長,是應對出口和碳排放兩大挑戰,面對資源環境約束、人口紅利消失、經濟基數變大三個因素,居安思危、深謀遠慮的決策。主動調控,是指2011年出臺了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3次加息,嚴厲調控房地產市場,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20%等政策。人口紅利消失,是指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絕對下降,隨著人口撫養負擔加重、儲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資的資本增長將放緩。基數變大,是指2013年一年的經濟增量就相當于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新常態下,再追求高速增長做不到、受不了、沒必要。
從結構層面看,隨著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一二產業比重將下降,服務業將加快發展,帶來產業結構優化,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隨著新型城鎮化提速、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帶來城鄉結構優化,2011年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比重達到51.27%;隨著相關產業由東部轉移到中西部,最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帶來區域結構優化;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價格提高,服務業占主導使人力資源更為重要,將推動勞動工資提高,帶來收入分配結構優化;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會保障完善,消費需求將持續較快增長,帶來需求結構優化,2012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投資。
從動力層面看,以往廉價生產要素是驅動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進入新常態,要素價格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倒逼經濟轉向創新驅動。從風險層面看,風險顯性化并不是經濟本身出了問題,而是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很多原來在高速增長時期被掩蓋的風險暴露出來。比如,產能過剩、經濟下行導致投資信心削弱,樓市泡沫凸顯出來;樓市下行預期導致土地需求減少,土地財政財力緊張,地方債務風險凸顯出來;而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會導致銀行相關貸款埋下金融風險隱患。
認識新常態要準確把握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從消費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從投資需求看,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從資源環境約束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這些趨勢性變化,既是新常態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態的內在動因。新常態的特點說明,經濟增長速度正從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傳統增長點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增長點。
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認識新常態,首先要全面認識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深刻理解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用這些主要特點和趨勢性變化審視我們自己的心態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態,不能把經濟發展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復,找到認識上的偏向和發展上的差距。適應新常態,首先要從觀念上適應,學會新常態思維,掌握新常態下穩中求進的方法,提高轉方式、調結構、換動力、惠民生的能力。引領新常態,就要引領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用新常態思維打造新增長點,創新驅動形成新方式,而不是視而不見新變化,面對新問題素手無策,繼續盲目鋪攤子,貽誤轉方式、調結構、換動力、促升級的良機,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后總爆發。
在新常態下,發展仍然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前進道路上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這個發展不能是數字好看、水分不少、粗放型增長的發展,而應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是以比較充分就業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資源配置效率為支撐的發展。
經濟形勢的總體特征
2014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嚴峻。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多重困難和挑戰相互交織。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克難攻堅,實現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完成了全年各項主要目標任務,總體特征是穩中有進。
2014年是我區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年,是我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第一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按照“守望相助”、“四個著力”的戰略思想完善“8337”發展思路,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抓好農牧業和牧區工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總體特征也是穩中有進。
“穩”的標志是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
一是增速穩,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增長7.4%,我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769.5億元,增長7.8%。二是就業穩,全國和我區城鎮新增就業均高于上年。三是價格穩,居民消費價格平穩,全國上漲2%,我區上漲1.6%,經濟平穩增長帶來物價相對穩定。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由于經濟規模更大了,不會因為GDP增速慢一點就影響到就業基本面。更關鍵的是,通過近兩年結構優化,第三產業占比越來越大,而第三產業是就業的最大容納器。就業增長對GDP增速的依賴性下降,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依賴性增強。只要產業結構優化繼續向好,就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無論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五項職能中,還是宏觀調控的經濟增長、就業充分、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中,就業都是一項重要指標。
“進”的特征是發展的協調性增強
一是經濟結構有新的優化。從全國看,糧食產量達到6.07億噸,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達到51.2%;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從我區看,以建設“五大基地”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農牧業穩定發展,現代煤化工等新興產業快速成長,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有色工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對工業增長貢獻率提高3.6個百分點,達到35.9%;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36.5%提高到3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619.9億元,增長10.6%。
二是發展質量有新的提升。從全國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6%,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超過2%,能耗強度下降4.8%,是近年來最大降幅。從我區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843.2億元,增長7.1%,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93%,超額完成年度節能目標和“十二五”進度目標。
三是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快于經濟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32萬人。我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0元,增長9%;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6元,增長11%,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實施“三到村三到戶”精準扶貧工程,投入資金100多億元,4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投資216億元,完成3495個嘎查村建設任務。
四是改革開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點任務啟動實施,中央政府減少1/3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提前實現。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先行先試的要求,我區穩步推進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龍頭企業與農牧民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同俄蒙合作三項重點改革。自治區本級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14項,精簡1/3。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新登記企業類市場主體和注冊資本分別增長91%和2.2倍,從業人員增長43%。
2014年的成績來之不易,2015年一季度又實現了平穩開局,堅定了我們奮勇前行的決心和信心。在經濟仍然存在較大下行壓力的形勢下,關鍵是要看到我區與全國發展的差距,敢于直面問題,勇于應對挑戰。
引領新常態的關鍵舉措
引領新常態,從思想認識到行為方式要遵循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把握關鍵,選準突破口。
關鍵是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在服務業領域培育打造支柱產業,盡快把服務業這塊“短板”補起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順應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然要求。可以說,經濟的更高級形態、更復雜分工、更合理結構可能更多體現在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上。
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013年就超過了第二產業,我區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第二產業還低12.9個百分點。我區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轉型升級滯后和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快等,都與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有直接關系。引領新常態,要盡快把服務業這塊“短板”補起來。要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和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用互聯網覆蓋農村牧區,為制定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創造條件,促進服務業包括互聯網與工業、農牧業融合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關鍵是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驅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看,在三者中動力轉換是關鍵,只有動力轉換,才能支撐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本質是增長動力轉換。如果說服務業是我區發展的“短板”,創新驅動不足就是我區發展的“軟肋”。
一個時期以來,一些企業依靠低價甚至無償劃撥的資源和廉價勞動力能夠獲得高額利潤,缺乏創新動力;一些地方領導依靠資源出讓、投資拉動可以做大GDP,對創新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傳統增長點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增長點。讓我區發展的“軟肋”變為“硬翅膀”,就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升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效率和效益,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建立健全科研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改進科研人員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合理流動。符合條件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批準,可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允許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兼職。
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有效的市場經濟體制應是能夠保證市場主體更便利地行使自主權的體制。簡單說,市場經濟是最具經濟便利性的制度。所謂經濟便利性,就是市場主體行使自主選擇權的制度有效性和無障礙性。市場主體行使自主選擇權的成本越低,說明體制的經濟便利性越高。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達到經濟便利性更高的目標。我們常說的改革紅利,實際上就是因制度變革帶來經濟便利性提高而由市場主體所創造的活力增量。在經濟便利性更高的新制度下,市場主體能夠具有更高的行為效率和創造力,從而以更大的創新活力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總之,最大限度地保證市場主體有序從事有益活動的便利性,就可以最大限度釋放經濟活力。
通俗地講,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質就是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便利化。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和科技人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要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為企業服務,為創業者服務,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要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激發市場活力,形成改革紅利。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員、內蒙古黨建研究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