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
經濟新常態,就是按照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規律辦事。因為非常態的高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前幾年經濟的狂飆突進,是不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律的。因為這種超高速的經濟增長給經濟帶來的害處很大。大體上有六個不利:第一是資源過度消耗;第二是生態環境破壞;第三是投資效率低;第四是有些產業出現產能過剩;第五是錯過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第六是政府、銀行的財務風險積累速度高,降低了政府未來的債務籌集能力,提高了銀行未來貸款的風險。
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有新思維。
新常態不是人為設計,因此并沒有舊常態
新常態的“新”是指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其表象為經濟增長速度進入了換擋期,即由原來的依靠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轉換到依靠創新和技術進步驅動的經濟發展的模式。但本質是由一個“非常態”發展的模式轉換到一個“常態”發展的模式。因此,中國以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是“舊常態”而是“非常態”。這種模式的轉換,在目前這個時期到來,是中國經濟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所內生觸發的,是倒逼出來的,而不是人為設計的。主要有三個重要因素,一是生態環境的倒逼,二是能源供給的倒逼,三是產能過剩的倒逼(世界需求減少因此表現出來產能過剩)。因此,我們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
羅伯特·索洛1956年發表《對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貢獻》,提出了索洛模型,該模型已經成為研究經濟增長的基準模型。1987年索洛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索洛模型揭示了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奧秘。主要結論是“如果沒有技術進步,依靠投資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獲得一段時間的高速度增長,但由于投資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經濟最終要減速,最后增長速度將收斂為零;如果發生了技術進步經濟增長速度最終將收斂于技術進步速度。”這種技術進步速度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速度,經濟學上稱為均衡發展速度,我們現在成為“經濟常態”發展。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表現出來只有3%左右,實際上就是技術進步的速度,因此是可持續發展的速度。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具有“后發優勢”,基礎設施和人均資本存量還不完善和不高,因此,依靠投資獲得中高速增長還有一定空間和時間,但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更遠的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必然還會進一步降低,最終收斂于技術進步的速度。
經濟新常態并不是經濟危機階段性的表現
有的學者認為經濟新常態是一種經濟危機的表現,因此可以采用凱恩斯主義的積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應對和渡過。我認為這是將經濟的短期和長期問題以及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期發展措施相互混淆,混為一談。新常態是經濟發展驅動力的轉換,而不是短期的經濟波動問題,因此不能夠用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恰恰相反,我們現在面臨的經濟發展的換擋期提前到來,正是2008年以來實施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結果。因此凱恩斯主義的藥方不解決問題,該藥方就像給一個吸毒的病人開出毒品的藥方一樣。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性,從而引領新常態。
新常態下政府的作用
最近筆者作為自治區發改委的咨詢專家,參加了自治區“十三五”規劃前期重大課題的論證工作,感覺從政府到課題承擔單位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非常態”的思維方式。突出表現,就是存在一個不切實際的假設,即政府比市場聰明,能夠知道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因此可以規劃和引領產業的發展方向。筆者最近到企業調研,深刻認識到,不但政府不知道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就是企業家往往也很迷茫,正確的產業發展方向是依靠企業家的試錯和創新并且由市場檢驗來確定的。因此,在新常態下政府避免過度進行產業規劃和增長速度規劃(增長速度只能是預期指標),要建立底線思維和紅線思維的理念。要深刻領會中央政府管理宏觀經濟的基本思路。以筆者的理解,以7.2%左右的GDP增長速度為底線,低于底線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目的不是保增長速度而是保就業;紅線是3.6%的通貨膨脹率,當通貨膨脹率高于此時,啟動穩健的貨幣資產。在底線和紅線的區間內,政策定力是“穩中求進”,但要深刻領會其中的含義。“穩”是指經濟增長還要依靠投資但不能依賴投資,投資主要面向基礎設施的短板、新興產業和新業態;“進”不是保增長速度,而是指突破性改革,以改為進,最主要的改革是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打破壟斷,減速行政干預,發展教育,促進技術進步,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是新供給主義的思路。
對于內蒙古而言,政府首先要了解底線在哪,要測算內蒙古的奧肯定律和潛在增長率;其次要知道基礎設施的短板在哪?如何在傳統產業中生長出新興產業?我們曾測算內蒙古的宏觀投資收益率,結論是內蒙古的宏觀投資收益率雖然近年有所降低,但還是高于銀行貸款利率的。這就是說內蒙古依賴投資的發展模式并沒有失效,制約因素主要是生態環境因素和水資源約束。因此,消除約束的產業就可能是內蒙古的新興產業。
我們是從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走過來的,由于路徑的依賴性,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存留有非常態思維和工作方式,因此適應新常態和引領新常態,要從理解新常態和轉變思維方式起步,這就是理念的力量。
(作者系內蒙古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內蒙古管理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