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丹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1
變廢為寶是指利用廢舊物品和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的事物(如一次性紙杯、報紙、易拉罐、樹枝、樹葉等),制作或開發一種重新利用的物品。美術課中“變廢為寶”的課程多出現在美術手工課中,它的存在 可以使手工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此課程的設置對于一個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江澤民總書記曾經指出:“在素質教育中,思想品德素質是重要的素質,而手工勞動教育在養成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對形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個性,頑強的意志力及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都有極大的作用”。
“變廢為寶”的手工課重在學生的創造力,創造和超越是“變廢為寶”手工課的靈魂,可以說沒有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就沒有獨具特色的手工藝術。將“變廢為寶”融入到手工課中能夠培養學生與眾不同的個性、完善其德育和提高其創新意識和動手制作的能力。創新是手工的核心,也是“變廢為寶”手工課講授的重要任務之一,美術講堂中“變廢為寶”的手工課不單單可以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可以培育學生的藝術細胞和藝術靈感。
校園生活和我們每個人的家庭生活一樣,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垃圾。在我們丟掉的垃圾里面,有很多可以回收利用的。通過開展變廢為寶的手工課活動,可以對學生進行環保、節能、再利用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懂得很多廢棄物品,可以通過我們的雙手美化我們的班級和校園的。同時,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可以開闊學生們的眼界,增長學生們的基礎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對學生寫作也有極大的幫助,增強學生們的創造能力。將“變廢為寶”的活動帶入到手工課堂中可以激起學生的標新立異意識。學生可以從被人們拋棄的廢棄物品中看出其潛在的、獨特的利用價值,這種發現的能力所體現的正好是一個學生的創作意識的初級階段。將“變廢為寶”融入手工課堂還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各種應對突發情況的本領。
將“變廢為寶”融入手工課堂中,本身就是極具創造力的藝術活動,面臨不同材質的原材料應如何用工藝手法來加以創作。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思維想象模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面對相同的原材料不同的學生會有各自喜歡的聯系創作,也就會呈現出形式多樣的作品。比如:一片花瓣,學生可聯想到一位舞者的舞裙,她會做成一件穿著裙子跳舞的演員的工藝品;其他的學生可能會將花瓣想象成蝴蝶,她可以做成一件生動立體的蝴蝶飛舞的工藝品。大家都知道豆子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它的大小、形狀及顏色都不盡相同,通過課堂實踐證明小學階段的孩子有驚人的想象力,他們用蕓豆和豇豆組成了自行車的座椅和扶手,用紅豆組成了車子的主干,用綠豆組成了車子的輪胎,再用黑豆加以修飾,組成了一個生動形象的自行車形象。這就可以表明同樣的原材料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
開展“變廢為寶”的手工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還可以提高學生對待事物的耐心,對事物的好奇心和對生活的熱情。開展“變廢為寶”的手工課活動,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美化生活,用各種廢舊資源進行手工制作,將“變廢為寶”融入手工課堂有利于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的思想,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和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有利于進行美術創作與美化生活的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與藝術創新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美”,讓學生知道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之前從來沒被發現的有用的資源。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做一個細膩的,學會享受生活的人是幸福的。我們要懂得在生活中發現別樣的美,當我們漫步在海邊,各具特色的海螺完全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這些貝殼雖然沒有生命,但我們可以賦予它們更強大的生命,讓學生們自己動手發現其利用價值。當我們漫步在森林之中,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樹葉也成了我們的發揮想象的起點和靈感,把這些樂趣與幸福帶給學生們,把大自然帶給我們無限的寶藏得到充分的發揮,將這些貌似是被大自然拋棄了得物質,讓學生再次利用起來。這樣就可以告訴學生生活中沒有廢棄物,只是還沒有發現將它們聯系起來的方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不斷地進步,人們的創新層出不窮,各式各樣生活用品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商品的包裝由原來的單一、單調變成了現在的繁瑣華麗。這些華麗的包裝雖然給我們帶來了視覺的享受,但是也給我們的生活資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費,將各種各樣廢棄物品的包裝材料再次利用起來不僅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還可以減少生活資源的浪費。人們總是習慣性將使用過的牛奶盒、易拉罐、紙箱、泡沫、一次性紙杯等廢舊物品當成垃圾隨手丟棄,以至于人們生活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但是,當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廢舊物品材料時,就會發現它們也有各自適宜再利用的創作價值。
作為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實施新課改目標近在咫尺,但深入課改,深入教學發現,表面的工作不能從本質上解決。真正有效的實施“變廢為寶”,即是在思想上進行有目的德育教學,讓學生從自身感受“變廢為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