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縈竹
摘 ?要:隨著隱喻和轉喻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詞的研究,我們從中探索其規律和產生的原因,了解語言的發展歷程和機制。而“發”和“毛”在英漢語中使用普遍,極大增添了語言的豐富性和趣味性。特殊的含義和悠久的歷史,成為“發”和“毛”在語言中發揮作用的因素。
關鍵詞:毛;發;隱喻;轉喻;成因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2
引言
隱喻和轉喻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利用已知的具體的事物來認識和表示抽象概念的過程,使語言的表達力非常豐富,這也是人們認知客觀世界的過程。而對于隱喻和轉喻,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和解釋:
Lackoff和Johnson(1999)提出“體驗哲學”,并且說到隱喻是建立在人的身體經驗上的,是通過身體經驗來認識和建構抽象的概念。
在探索出人類認知過程,規律和機制的同時,對人體部位的隱喻、轉喻研究為將來人們進一步進行認知活動的情況提供理據和推測。而將其進行中英語的對比,也為兩種語言的轉換和兩種文化的交流提供條件。
一、“毛”、“發”的英漢對比分析
1.1“發”、“毛”、“hair”、“feather”在認知中的相同點分析
1.1.1轉喻
1、以突出特征喻指年邁,老年人
因“發”在頭這個最突顯的部位,因此當一個人年老后,最突出醒目的特征是頭發稀少斑白,因此在漢語中常常會以“發短,黃發,鶴發”等的形式與其他詞搭配,代指“年邁,年老,老年人”義。如 “發短心長”(形容年老智謀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在古代是長壽的標志,往往代指老年人); “白發丹心”(年紀雖老,仍然一片赤誠的心)等等。
有些詞單用不一定表示年老之義,只有與其他表示年老義的詞搭配,才表示年老義。例如“蓬頭垢面”指人不整潔,無年老義。而“蓬頭厲齒”中的“蓬頭”與“厲齒”搭配,構成固定熟語,才表示年老義。這里的“頭”所指代的是“頭發”,因此,我們認為,將類似的語句歸入“發”的轉喻較為合適。
而英語中往往以“grey hair”來代指年老,與漢語中的“白發”是異曲同工的,例如:Care brings grey hair.
2、以“發”代指身體
“發”、“hair”是身體一部分,常用來轉喻成身體。“結發妻子”是指第一任妻子,古代在第一次結婚時,新人要將頭發結在一起,表示兩人以后便夫妻共為一體,同享福,共患難。這里的“發”便代指身體。《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削發代刑”體現出古代“發”可代替身體。
3、以特殊情況代指普遍情況
在英漢語中,還存在以特殊情況代指普遍情況,有時帶有夸張意味。漢語中的“雞毛蒜皮”,“雞毛”極細小的個別事物,與“蒜皮”連用代替普遍細小、不重要的事情。而英語中,最典型的就是“not have a hair out of place”(非常整潔),從字面意義上看,是指一根頭發絲都不能有,但是卻代指所有的垃圾。我們發現,這些語句常帶有明顯的夸張色彩,力求達到特殊交際效果。
4、代指身體健康
通過觀察動物的毛色,即可知動物的身體狀況。因此,可代指身體健康。“麻雀飛進煙囪里,有命也沒毛(喻指經歷大變故,身體會受到嚴重損害)”,“in good/high/fine feather(身強體壯,精神煥發)”等,當然,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常經過轉喻、隱喻交替作用,最后得到實意。
5、以外在行為表現來代指內在情緒
許多語例是通過外在行為表現,來代指內在情緒。漢語中如“發指眥裂”,“怒發沖冠”表示憤怒到極點。英語中也有“tear(out)one's hair(憤怒到極點)”,“make someones hair stand on end(使某人害怕,恐懼;毛骨悚然)”等,常表示憤怒、激動、恐懼或放松、平靜的情緒。
6、代指外表
“毛”、“發”是人或動物的外部特征,都會以其作為裝扮自己的一種手段,在一些歐洲國家,女子都是以頭戴羽毛為美和高貴的,因此“feather”可指外表,且常表示美好的外表。漢語中有“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贊揚勤勞的美德)”,“鳥貴在羽,人貴在智(形容才智的重要性)”。英語中“Fine feather make fine birds.(人靠衣裝馬靠鞍)”,“in full feather(盛裝,穿戴整齊)”。這里也存在先轉喻后隱喻的情況。
1.1.2隱喻
1、喻指形狀、空間細小,輕薄
在英漢語中, “毛”、“發”喻指事物、空間細小,承受力小,重量輕薄的情況是最普遍的。這與 “毛”、“發”細微、輕薄的特征有關。如漢語中有“千鈞一發(千斤重的東西用極細小的頭發懸起,形容事情的緊急關頭)”,“雞毛支炕席,頂不住勁(形容無力承擔)”,“間不容發(形容間距微小,情勢危機緊迫)”, “一根頭發破八瓣,細得厲害(非常細小,形容太過仔細或吝嗇)”。英語中,也有很多類似甚至相同的表達,“hang by oneshair(千鈞一發)”,“a hairs breadth(間不容發)”, “to a hair/to a hairs breadth(絲毫不差地,精確地)”等。
2、喻指人的缺點,錯誤或弱點
“毛”和“發”也常用來指缺點,錯誤,弱點和把柄,且前常加“小”或“短”。例如“(抓)揪小辮子(抓住別人的錯誤作為威脅的把柄)”, “頭發上貼膏藥,毛病(喻指人的缺點,事物的故障和工作失誤)”。英語中則有 “hair splitting(吹毛求疵)”,“(have)get a person by the short hair(任意擺布,控制某人)”等。
3、喻指價值
“毛”,“發”常表示價值小。例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禮雖不貴重,但是傳遞了深厚情誼)”,“輕于鴻毛(指毫無價值,不重要)”, “be not worth a hair(一文不值)”等。
4、喻指名譽
“毛”,“發”還多表示名譽的含義。例如“愛惜羽毛(愛惜自己的名聲)”,“虛造聲譽,妄生羽毛(過分夸揚和粉飾品德和學問)”,“singe ones feathers(敗壞自己的名譽)”等。我們發現,“羽毛”首先隱喻成外表,再進一步隱喻成虛化的名譽。
5、喻指某些行為、事物(件)和事情發生的條件
首先,“毛”,“發”可以表示某種行為,如:“雞毛做毽子,鬧著玩兒的(指不甚嚴肅鄭重的行為)”,“a feather in your cap(引以為自豪的行為)”,“feather your(own) nest(中飽私囊)”。
其次,可以表示不太好的事物或者事件。如:“年三十晚剃頭,三刀兩刮(喻指倉促做的事情,非常粗糙)”,“溫水燙雞毛,難扯(喻指事情難于扯清和解決)”,“make the feather fly(引起騷動)”,“hair of the dog that bit one(以毒攻毒)”。
6、喻指事物特性或人的脾性
這種情況較特殊,語例不多,如:“雞毛脾氣,見風就起,粘火就著(喻指人脾氣不好)”,“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一丘之貉)”等。
1.2“發”、“毛”、“hair”、“feather”在認知中的不同點分析
1.2.1漢語中獨有的情況
1、喻指夫妻之情
在中國古代,常有士兵出征前,愛人送一縷“青絲”,一方面表示以身相許,另一方面表達其相思之情,“青絲”諧音“情思”。
2、指代人
“毛”和“發”在漢語中還能特指女人,“巾幗不讓須眉(代指英雄女人)”,“群公縞帶遺吳錦,幕府青絲唱《渭城》。”中的“青絲”代指妙齡女子等。除此以外,“垂髫”指代的是孩童;“雞毛打雞蛋,各自打散”喻指的是不能配合的人,“屬雞毛的,湊撣(膽)子(喻指膽小的人)”等等。
3、喻指勢力,利益
在喻指勢力的情況下常與鳳凰有關,鳳凰在古時象征掌權者,其羽毛常被人們隱喻成了“勢力,權勢”,如:“拔了毛/落了帔的鳳凰不如雞(喻指富貴之人失勢還不如普通人)”等。而“雞毛”常用來指利益,如:“狐貍看不見雞毛,怎能往陷坑里跳(喻指誘以小利才能使壞人上鉤)”等。
4、喻指數量和形狀大
在漢語中,“毛”和“發”可表示數量和形狀大兩種含義,如:“毫發不差(指一點兒都不差)”,“繭絲牛毛(形容細密,多)”, “學如牛毛,成如麟角(學的人多,成功的人少)”等等。在表示“少”的含義時,常與較大物體連用形成鮮明對比,如“一根牛毛”。
5、喻指一個人的能力、經驗、優點
“掌心上出毛,一把老手(喻指經驗豐富,計謀多)”,“只見別人眉毛短,不見別人頭發長(喻指只看別人的缺點,不看別人的優點)”,“羽毛未豐(喻指還未成熟,力量和能力還不夠)”等。
6、喻指某種目的、結果、狀態
“被發纓冠(喻指急于救人)”,“被發左衽(喻指淪陷為他族統治)”, “雞毛炒韭菜,亂七八糟(喻指十分雜亂,沒有條理)”等。
7、諧音代指法律
“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這個熟語里的“發”以語音為媒介,達到了轉喻的效果。
1.2.2英語中獨有的情況
英語中,“發”,“毛”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它們可以表示“私人空間”,“小而長久的努力”和“理智”等意義,如“get in someones hair(騷擾某人,闖進某人的私人空間)”,“ 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水滴石穿)”,“keep one's hair on(克制,冷靜不發火)”等。
二、“毛”、“發”在英漢中認知過程異同的原因探析
“毛”,“發”在英漢語中有諸多相似之處的原因在于,人體的機體是基本一致,人們認知的客觀事物相同,而在人腦認知過程也會死大同小異的。因此,有些語例會非常相似,說明人類的認知是有理據性的。
但是,由于不同民族、地域的經濟、政治、文化不同,具體認知結果有差異。例如,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畜養“雞”、“牛”,而鳳凰是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神鳥,因此,多用 “雞毛”,“牛毛”,“鳳凰羽毛”來作本體。而西方文化中“鳥”非常重要,內涵豐富,因此常用“鳥的羽毛”作本體。從此可以看出不同語言的認知過程又存在民族性,深受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白天.“手”的英漢語義對比[J].語言文字,2009,(11)
[2]李紅、余蘭.從認知角度看英漢人體詞“手”的隱喻特點異同[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3]閔娜.漢語“足”詞群的語義范疇與隱喻認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彭小南.漢語成語中“手”的概念隱喻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9,(4).
[5]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石亞輝.漢語詞群的意義成因機理分析[D],燕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沈卓、朱葉丹.英漢語中與“hand/手”相關的習語之因與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