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普及,網絡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由于網絡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現如今人人有權發言。所以,網絡傳言也越來越多。網絡傳言的真與假,關系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緣此而生。
關鍵詞:互動求證;科學調查;幽默;創新
作者簡介:張天龍,男,(1989.5-),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3--01
《是真的嗎》是一檔由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2013年推出的一檔大型互動求證節目。節目首創網臺聯動的全新方式,聯合電視觀眾與廣大網友,通過各大新媒體共同互動求真,對網絡流言進行專業驗證和權威實驗,為人們驗證流言的真相。節目將調查實驗的嚴謹性與綜藝娛樂的趣味性元素相結合,用最幽默的語言講述最嚴肅的事件。
一、網臺聯動 全民參與
《是真的嗎》節目的特色之一是網臺聯動,優勢互補。伴隨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微博的出現,社會輿論開始呈現多元化存在,即我們每人都可以成為“發言人”。因此就有了信息的真假難辨。如果網絡上虛假傳言的存在,小則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則擾亂社會。而《是真的嗎》節目以“互動求證”為宗旨,對網絡傳言進行有關科學實驗等專業探索,來判斷其真偽,帶給電視機前觀眾、給網友們一個科學嚴謹的答案。節目自2013年播出后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收視率也時許上升,穩居頻道前列。節目的選題、線索均是來自網絡。網友們可以通過微博、郵箱等方式給電視節目提供線索,編導們可以從中篩選出一些關系人們日常生活的,具有趣味性、實用性、新奇性的傳言,來進行求證,去偽存真。所以,我們每位觀眾、網友可以直接參與到節目的選題中來。這也拉近了節目和觀眾的關系,打破了以前由電視節目向觀眾單向的傳播,實現了觀眾和節目的互動。這也是網絡和電視臺聯動帶來的效果。
二、設置懸念 嘉賓“互掐”
節目的創新之一是在于給電視機前觀眾設置懸念。對于電視節目來說,“設懸”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引發其好奇心。所以,在節目的預告片中,已經把本期所要求證的線索以“是真的嗎”的形式來提出疑問,讓觀眾來給出自己認為的答案。觀眾會考慮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就會繼續來收看節目。包括節目的名稱《是真的嗎》也采用了一般疑問的方式來給觀眾提出疑問。設置懸念能夠很好地“抓緊”觀眾,提高收視率。同時,每期節目都會請兩位明星嘉賓來到演播室參與節目。在播放調查短片或是現場實驗之前,主持人會讓嘉賓給出自己認為該傳言的“真假”。兩位嘉賓會根據自己的經歷或者猜測來分別給出一真一假,再為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嘉賓們在討論過程中,勢必會擦出火花,這也會使節目更加沖突,有趣味性。等實驗結束后,給出錯誤答案的嘉賓會受到小懲罰。這種方式也更豐富了節目的內容。
三、求證嚴謹 主持幽默
節目每期都會對五個網絡流言或公眾問題來進行求證。而科學求證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調查短片,另一種則是現場實驗。其中,作為制作調查短片的方式來說,所該流言的驗證應該是需要在特定的實驗環境中,流程比較復雜,調查十分研究周密的,力求在嚴謹的實驗過程后,得出準確的結果,明辨真偽。對于某些無法通過實驗調查來得到真相的問題,小分隊通常會找到相關領域最權威的專家,對其進行采訪,來獲得答案。還有些網絡流言,做起實驗來所需要的設備不是很多,過程也不是很復雜,就可以在現場來進行。對于現場實驗來說,觀眾可以親眼看到實驗的整個過程,眼見為實,可以增加可信度。
與以往科學實驗節目的嚴謹氛圍相比,《是真的嗎》節目就顯得輕松很多。節目主持人是黃西來負責脫口秀及各環節的串聯。黃西雖并非專業主持人,但其網絡知名度很高,對美式幽默頗有研究。伴隨節目的成長,黃西獨特的脫口秀風格逐漸被大家接受,被稱為“高雅的幽默”。他不丑化自己,不開低俗玩笑,許多網友認為,聽他講笑話像是思維訓練。正是擁有這樣的主持風格,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歡。而在節目編排上,以《黃西·開場秀》、《黃西·我相信》和《黃西·有說法》三個板塊來串聯所呈現的調查實驗。旨在用輕松調侃的方式來保證節目的流暢性和幽默性,把節目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
作為央視互動求證節目《是真的嗎》,在網臺聯動的全新方式下,運用互聯網來使得全民參與,提供選題和線索,并篩選出于實用的來進行調查求證。在節目編排的過程中,既有嚴謹的科學調查,又有風趣幽默的主持人調侃。但是,節目也應該在現有基礎上力求創新。比如,可以增加一些與現場觀眾互動的環節,讓觀眾進一步參與到節目中,豐富節目的內容等。最重要的是,《是真的嗎》的主旨是調查求證。所以,節目組應該在調查求證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上加大功夫,確保所驗證的流言的準確性。這樣才讓觀眾明辨真偽,體現節目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翔. 《流言終結者》與電視科教類節目創新[J]. 新聞愛好者, 2012(5)
[2]張燕 臺嵐. 《是真的嗎》——原創的價值和責任. 電視研究, 2013(12)
[3]程前 李勇. 《是真的嗎》:求證節目的創新與社會功能融合. 電視研究, 2013(12)
[4]王雅. 《是真的嗎》——用最幽默的語言講述最嚴肅的事件. 西部廣播電視, 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