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沙夫茨伯里作為道德情感學說的創始人對菲爾丁這位十八世紀最杰出的小說家有毋庸置疑的影響。本文試從沙夫茨伯里對菲爾丁的影響入手,以小說《湯姆.瓊斯》為例,追尋小說中理智與情感的關系。
關鍵詞:理智;情感;沙夫茨伯里;湯姆.瓊斯
作者簡介:黃麟斐,湖北十堰人,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78-02
沙夫茨伯里作為道德情感學說的創始人,在英國啟蒙運動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是第一個把自然情感作為人性的基礎的倫理學家。他的著作成為18世紀早期表現樂觀主義性善論的重要著作,并給予30年代以后步入文壇的新一代詩人作家極大影響,開了英國文學中好人形象和感傷主義的先河。
亨利?菲爾丁作為十八世紀最杰出的小說家,無疑受到沙夫茨伯里的影響。他小說中多次提到沙夫茨伯里,并在小說中明確地表示親近沙氏理論而反對霍布斯等人的理論。菲爾丁和沙夫茨伯里究竟有怎樣聯系?沙夫茨伯里的理論如何影響菲爾丁的寫作和價值?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通過對小說的文本分析,追尋菲爾丁小說中理性與情感的關系。
一、
以往的倫理學中,對于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基本是視而不見的。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把美德看作知識,斯多亞學派甚至要求理性征服激情。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關注人本身,但直到沙夫茨伯里,感情在道德中才有了地位。他沒有否定理性的作用,他想說的是理性單獨并不能促進德性。
沙夫茨伯里從小接受洛克的啟蒙教育,尊其為義父,受其影響較大。但是他對于洛克一切知識源于經驗的哲學理論不以為然。他認為道德起源于情感,他首先闡釋:“在一種有理智的生物中,不因任何情感而行事,在這生物的本性中既不能構成善,亦不能構成惡,只有當他與之存在某種關系的那個體系的善或惡,是推動他的某種激情或情感的直接對象時,這種生物才被認為是善的”。他接著進一步解釋說每個行為動機都包含情感或激情,只有理性不可能產生行為動機。他堅定地認為人類的自然情感和道德是聯系在一起的。
在菲爾丁所處的時代,倫理學家正為人性的本質和道德的源泉爭論不休,以霍布斯為代表的哲學家支持人性自私論,而沙夫茨伯里主張正當的道德感是自我愛護的情感和社會情感平衡調節的產物。菲爾丁是和沙夫茨伯里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反對霍布斯的觀點的。在菲爾丁的作品《湯姆?瓊斯》中,他多次提到沙夫茨伯里,用“偉大”和“憂游文雅” 等辭藻褒揚他,并多次引用他的作品。在小說《湯姆?瓊斯》第六卷第一章說愛中,菲爾丁著重墨于批判兩派哲學家的觀點,一類是上帝并不存在的觀點,一類是霍布斯的觀點:“人類本性中,道義;善良這種美德,實際并無其事”。(373)而他闡明的觀點和沙夫茨伯里的觀點如出一轍,他認為:“在某些人的胸臆之中,有一種善良、慈愛的性情,使他們總得對別人的幸福有所貢獻,才能得到滿足”。(374)正如沙夫茨伯里提到:“當肯定一個人為善的時候,是指他的意向或情感是出于自身的緣故,而不是迫于外在的壓力,去促進人類社會的完善和幸福的”。他們都認為情感是出于自身的,善良是人的天性,人既有自我愛護的情感也有愛及社會的情感,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正當生活的秘訣。
在《湯姆.瓊斯》這部菲爾丁最有影響的代表作中,湯姆的經歷可以說是從任由情感支配到理性和情感平衡的代表例證。雖然菲爾丁并非倫理學家,但小說中表現的理性與情感正是沙夫茨伯里倫理學的注腳。
二、
在《湯姆.瓊斯》中,湯姆這個形象栩栩如生,他出身下賤,但是生性善良,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他情感豐富,行事隨性,有時候還顯得瀟灑不羈。他的行為符合沙夫茨伯里的內在情感的要求。沙夫茨伯里把支配人類行為的感情分為三類:即“天然感情”引向公眾的好處,“自我感情”引向僅對個人的好處,“非天然的情感”不僅包括除忿恨之外的一切含有惡意的沖動,而且也包括由于迷信、野蠻的習慣或墮落的欲望。雖然菲爾丁并未對情感明確分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湯姆身上的這些情感因素。
在索默賽特郡的時候,湯姆對待窮人,每次總是不顧一切伸出援助之手。有時候為了給這些窮人以援助,他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是受他的天然情感的支配,即他見到別人有困難,就不由自主地想去幫忙。湯姆為了救黑喬治,一人承擔皮鞭拳頭,一口咬定打死威斯屯莊園的鷓鴣的是自己。被卜利福揭露后,他為了接濟黑喬治,甚至不惜賣掉心愛的馬和《圣經》。這個時候的湯姆,不顧僵化的道德原則和律法,完全受道德情感支配,所以這些善行試行中犯的小錯誤在菲爾丁看來無足掛齒。放蕩的湯姆在受鄉村姑娘瑁麗誘惑越軌的風流韻事,在菲爾丁看來,也不過是湯姆年幼無知,行為隨性的小插曲。他和索菲亞之間萌發的那種少男少女之間的浪漫感情才是忠于內心的,最后幫助他走向理性的情感之路。
離開索默賽特郡通往倫敦的道路是湯姆的墮落之路,這時的湯姆受到“自我情感”的導引,走了一條道德墮落的道路,最后在湯姆入獄之時,達到了道德低谷。湯姆到倫敦這個花花世界之后,白樂絲屯夫人喜歡他的英俊,制造機會與他相識,并對他博施厚贈。瓊斯一方面對索菲亞的愛天真純潔,另一方面對白樂絲屯夫人的慷慨施贈,覺得難以償還。
瓊斯一方面看到所有這種種不利之點,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也同樣強烈地感到他所欠下的情義;他同樣清清楚楚地看到這種情誼所自來的熱烈愛情,如果他不能以同樣熱烈的愛情相報,那他知之甚深,那位夫人一定要認為他忘恩負義,并且,還有比這個更壞的,那就是他自己也要作如是想。
這時的湯姆雖然心有所屬,但是為了道義原則,為了償還債務,把自己奉獻給了白樂絲屯夫人。這時他的“自我情感”過渡到了“非自然情感”,后來因此差點喪失索菲亞的愛并鐺鋃入獄。幸好代表父親權威的他的舅父奧維茲先生最后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
三、
菲爾丁不僅重視情感的作用,也十分重視理性的作用,這點在湯姆的經歷中也時時刻刻體現出來。湯姆從索默賽特郡到倫敦正是他從一個“自然情感人”到一個“理性人”的心路歷程。瓊斯在被驅逐出門的時候,痛苦過后,“他終于頭腦冷靜,能夠用理性和情感爭辯了,他考慮起來,在他這種是他悔恨交集的慘境中,應該采取什么步驟才成”(437)可見,理性和情感這兩方面同樣重要。
在到倫敦的路上,湯姆遇到了 “山中人”,“山中人”以自身的經歷,給湯姆上了人生的一課。也對湯姆倫敦的經歷做了隱喻和警示。但是湯姆不同意“山中人”關于人性惡的觀點,他認為不應以偏概全,否定全人類的人性。他一直堅持樂觀行事,以道德情感行事。
到倫敦之后,湯姆曾一度墮落,放蕩不羈,魯莽行事,差點陷入牢獄之災。但是最后,他對索菲亞的情誼一直沒有改變,在對待白樂絲屯夫人的時候,他也沒有性情用事,而是在朋友的幫助下,給白樂絲屯夫人寫了一封求婚性,巧妙地擺脫了白樂絲屯夫人。
后來他被陷害,差點入獄,這時,他的舅父奧維茲先生救了他。在推崇理性的十八世紀,奧維茲先生是代表秩序的父輩權威,在他的指引下,湯姆才重新回歸理性,也和索菲亞重歸于好?!八鞣苼啞边@個名字在古語中象征“智慧”,湯姆最后和索菲亞結合,就等于獲得了智慧,完善了人格,同時也是情感與理性的完美結合。
四、
綜上所述,菲爾丁受沙夫茨伯里的影響,非常重視情感的作用,但是同時,他認為情感與理性是人性中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湯姆從索默賽特郡到倫敦的歷程就是從情感到理性與情感平衡的經歷,從而得到了人格的升華。
參考文獻:
[1]亨利·菲爾丁:《棄兒湯姆·瓊斯史》,張谷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2]沙夫茨伯里道德情感主義述評,冀艷麗,宜春學院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