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使譯者地位凸顯。斯坦納把闡釋學運用于翻譯,提出翻譯四步驟:信賴、侵入、吸收、補償。本文從翻譯四步驟來分析譯者主體性在2015政府工作報告英譯中的體現。
關鍵詞:闡釋學;譯者主體性;2015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簡介:宋鵬雁,1991年10月5日出生,性別:女,漢族,籍貫:山西呂梁柳林縣,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2014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與翻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07-02
一、引言
政府工作報告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政府的“窗口”,譯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求準確傳達中國聲音。傳統的翻譯理論認為譯者是“仆人”,“文化轉向”的出現,譯者受到重視。斯坦納提出了“理解即翻譯”的觀點,詳細論述了翻譯四步驟。本文借助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來探索在翻譯2015政府工作報告時譯者是如何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闡釋學與譯者主體性
(一)譯者的主體性
譯者的主體性,指翻譯主體在翻譯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其中包括“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查建明、田雨, 2003:22)譯者的主體性通常表現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是讀者,需要選擇翻譯文本以及理解原文真正的意義。譯者也是改寫者,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同時帶有自己的翻譯風格。此外,譯者將對譯作進行修正以達到準確無誤。方夢之(2004)指出:“譯者主體性,亦稱翻譯主體性,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本質特性,即翻譯主體能動地操縱原本(客體),轉換原本,使其本質力量在翻譯行為中外化的特性。”
(二)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
許鈞和穆雷(2009)認為自闡釋學出現以來就與翻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斯坦納將闡釋學運用于翻譯研究,認為翻譯過程是永久的動態過程,提出了翻譯四步驟: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信賴”即選擇,譯者會選擇有意義的文本。第二步是“侵入”,譯者要克服語言文化差異等重重障礙,深入原文的內部,挖掘原文真實意義和汲取精髓。古羅馬理論家哲羅姆所比喻的,就好比一個露天煤礦,把礦采光了,在地上留下一片空蕩蕩的印記。(譚載喜,1991:218)“吸收”即譯者把從原文移植過來的意思或形式應用于譯入語中,從原文引進的成分在譯文中將會進行不同程度的同化,譯文語言會得到豐富,但也可能因過分吸收原文語言,而失去譯文本色。最后即“補償”,在前三步驟中,信賴階段譯者傾向于原文,侵入階段譯者汲取原文精髓。吸收階段即把原文成分引進譯文,為使原文和譯文達到平衡,“補償”必不可少。
三、譯者主體性在2015政府工作報告翻譯中的體現
1、信賴
2015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激起譯者興趣。它是由官方組織起草的國家大政方針的權威文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政策。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包括對2014年工作的總結,對2015的工作計劃及政府自身建設,屬正式文體,語言簡明扼要,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成功的翻譯將促進國際交流和合作,否則會引起誤解甚至是沖突。
2、侵入
理解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攻擊方式(斯坦納,2001:313)。在2015政府工作報告英譯中,譯者主體性在“侵入”階段主要體現在遣詞上。同一詞在英語中有不同的譯法。漢語“推進”在英文中使用不同的表達。
例1:推進基礎設施建設progress was made in developing infrastructure.
例2: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we will work harder to modernize agriculture.
例3:我們大力推進依法行政,in a major push to advance law-base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例4: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ensured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were openly shared. “推進”是動詞,翻譯時,例1運用轉化策略,動詞轉化為名詞,主動轉被動,強調的是已作出的進步。例2譯為動詞短語,使用增詞策略,表達對農業現代化的成就的肯定。例3則把原文的動詞轉化為介詞短語。例4則是直譯。譯者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來“侵入”原文從而使原文得到準確傳達。
3、吸收
譯者主體性在吸收階段主要表現在對原文修辭的英譯。譯文要貼近原作,又不失異國色彩。在吸收過程中可能完全歸化或異化。例4:“攔路虎”譯為“tigers in the road”,中西文化對“虎”有相同的意象,所以就選擇直譯。漢語是形象藝術的語言,而英語是科學的語言,漢語中運用修辭的頻率高于英語。例5: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our country is in a crucial period during which challenges need to be overcome and problems need to be resolved. 漢語中的“關口”指來往必經地段,其引申意義指起決定作用的時機。若直譯為pass, 受眾將會感到迷惑。譯者把其譯為“in a crucial period”。“爬坡過坎”若字對字譯即“climb the mountain”。譯者通過深入原文,漢語中把“困難和挑戰”比作“坡和坎”,故譯為“challenges need to be overcome and problems need to be resolved”,主動譯為被動,強調的“需要解決的困難和挑戰”。在漢譯英時,也會省略一些不必要的意象來達到譯文忠實通順。例6:我們要努力交出一份為發展加力、讓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we must work hard to make sure that reform boosts development and benefits our people。“改革答卷”在翻譯時被省略。
4、補償
任何翻譯中總會有信息缺失。“補償”將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些具有中國特色政治文化詞語的英譯進行研究。例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在翻譯時分別譯為“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ng Xiaoping Theory,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譯者創造詞匯,對中國特色政治文化進行了補償,且豐富了英語詞匯。
四、結語
本文通過運用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對2015政府工作報告的部分例子的英譯過程中進行分析,譯者的主體性在每個階段都得到充分發揮。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性及語言特性值得譯者“信賴”。“侵入”階段,譯者運用轉化、增詞、直譯策略達來譯同一個詞語。“吸收”階段,譯者采取異化、省略等策略對部分隱喻進行適當的傳達。“補償”階段,譯者創造詞語翻譯中國特色詞匯。綜上所述譯者需在尊重國家大政方針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著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China Daily,trans. 2015政府工作報告 http://news. xinhuanet.com/world/2014-03/17/c_126276894.htm.
[2]Steiner,G.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3r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中國翻譯》24.1 (2003):19-24.
[4]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許均,穆雷.翻譯學概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