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間副詞“剛”具有較為復雜的語義特征,在實際應用以及初、中級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留學生常常將時間副詞“剛”與時間名詞“剛才”相混淆。因此,時間詞“剛”一直是漢語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本文將通過對時間詞“剛”與“剛才”的對比研究,期望能總結出“剛”特殊的語義特征,解決實際應用中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時間副詞;“剛”;“剛才”;語義特征
作者簡介:佟夢瑾,女,滿族,籍貫:河北省廊坊市,出生日期:1991年3月,遼寧省沈陽市沈陽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37-01
一、本文選題的緣由及研究意義
傳統觀點認為,時間副詞“剛”可以表示不久前的時間,強調時間較短。《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1999 年):
將“剛”定義為:(副詞)①恰好②表示勉強達到某種程度;僅僅③表示行動或情況發生在不久以前④用在復句里,后面用“就”字呼應,表示兩件事緊接。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會發現有這樣的用法:
“我學習漢語剛三個月。”
“我來這里工作剛2年。”
而“三個月”、“兩年”在傳統觀點上都不屬于比較短的時間,不符合“不久”這個概念。那么我們為何使用時間副詞“剛”呢?本文將以此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時間名詞“剛才”時間副詞“剛”的比較研究,來界定“剛”的特殊語義特征。
二、“剛”和“剛才”的定義
1.“剛”
“剛”為時間副詞,表示行為動作或者狀態為說話前不久發生或完成。只能用在動詞、形容詞前做狀語。
例:“他剛走。”
2.“剛才”
“剛才”是時間名詞,表示說話前不久的時間。可放在主語前作狀語,還可以作定語、主語,用在介詞后作介詞的賓語。
例:“剛才,你去哪兒了?”(作句首狀語)
“剛才的情景你都看到了吧?”(作定語)
“現在比剛才好點了。”(作介詞的賓語)
三、“剛”的特殊語義特征
3.1 客觀性和主觀性
時間詞“剛才”在表達時間時具有客觀性。例如:“他剛才走了。”“剛才”做狀語修飾的動詞后面的時量只能是短時間的。“剛才”表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天,標準比較客觀。
而“剛”在表達時間時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例如:“他剛走。”“剛”表達的時間可以是幾分鐘,可以是幾個小時,也可以是幾天甚至是幾年。主要以說話人的心理感受為標準,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剛”修飾的動詞后的時量補語表示的時間可長可短。
“剛”和“剛才”雖然都表示時間,但是在時間的長短上有區別。“剛”所表示的時間短到幾秒,長到幾年,只要主觀上覺得時間不長就可以用“剛”。
例:“我學習漢語剛三個月。”
“我剛來中國兩年。”
盡管“三個月”、“兩年”都不是較短的時間,但是說話者主觀認為這段時間是短暫的、不夠的,便可以使用,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覺。
3.2 相對性與絕對性
“剛才”在表達時間觀念時帶有一定的絕對性。其為時間名詞,表達的是絕對的時間概念,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可感知的時點位置。
而“剛”在表達時間意義時帶有一定的相對性。其表達的時間觀念是籠統的、抽象的,無法進行測定的,是主觀認定動作或情況發生在不久之前。
例:“我來這里工作剛兩個月。”
在這里,盡管“兩個月”并不是一個較短的時間概念,但是與在這里工作了幾年的人相比卻是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段,因此“剛”在表達時間概念時,具有相對性,便有如此用法。
3.3 模糊性和精確性
“剛才”在表達時間概念時具有模糊性。其只能表達一個模糊的時間,不能對時間進行精確的定位。
而“剛”在表達時間觀念時具有模糊性,同時也具有精確性。
(1)“剛”可以表示一個模糊時間:
例:“我剛參加工作。”
此例句中“參加工作”的時間的長短不可確定,可以為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這個時間是模糊的,不定的。
(2)“剛”也具有精確性。“剛”與時量成分配合,可以對時間進行精確的定位。
例: “我剛回來一個小時。”
“雨剛剛下了五分鐘。”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動作行為發生的大概時間為“一小時”、“五分鐘”。對發生動作的時間進行了精確地描述。
四、結語
時間副詞“剛”表示行為動作或者狀態為說話前不久發生或完成。在表達時間意義上,“剛”既可表時間點也可表時間段,具有主觀性、相對性和精確性的特點。我們要正確理解時間詞“剛”的語義特征,避免在實際應用中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G〕.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李冰潔.現代漢語短時時間副詞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鄭州: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2007.
[3]寧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特殊近義詞考察——以剛、剛才與剛剛的多角度辨析為例.海外華文教育.2010 年第 1 期( 總第 5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