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現在學習聲樂并且熱愛聲樂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執著于考音樂學院的學生,而且在我們社會經濟不斷進步,大家對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產生出社會辦學關于聲樂培訓的特別多,前來學習咨詢聲樂的人也很多,不同的年齡的學習需求也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聲樂的這種熱愛是發自內心的,都是自我感情的宣泄的一種方式,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唱出個性,唱出情感,達到我們感情宣泄的效果的同時唱好作品呢?我們要打破我們思想中固有的“千人一面”的格局,展現出聲樂真正的魅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字正腔圓;二度創作;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46-02
在新的文化發展進程中,作為熱愛聲樂的人,我們要多讀文學作品,多聽古典音樂,多朗誦詩詞吸收文化營養,豐富自己的品德修養,因為歸根結底聲樂是與我們的歌聲與音樂,文學與語言的結合,只有這樣多維度的擴展自己的廣度,延伸自己的知識深度才能唱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感動自己,感染他人。在聲樂上,我們也應該多讀經典聲樂理論來豐富自己,如我國最早一部闡釋聲樂演唱理論的元代《唱論》,作者燕南芝奄談到歌唱中的很多問題,其中就有“腔必真,字必正”也就是歌唱者咬字吐字的問題,對于學習聲樂的我們有許多啟迪;明代《曲律》魏良輔“字清、腔純、板正”為學一首新曲的三要素;清代《樂府傳聲》也是我國古代聲樂論著中的一部著作,這本書主要以“咬字”為主要貫穿全書,有對“咬字”方面的技術性闡述,也有對其文學語言方面的結合講解。對我們學習聲樂以及熱愛聲樂的人提供了指導與參考。如今我們學習聲樂熱愛聲樂,如果一再重復別人的方法、經驗,就只能做個發聲匠而沒有了自己的演唱風格,更談不上對歌唱事業的發展了。其次我們對聲樂作品應進行二度創作,加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再做千人一面的發聲匠而應在歌唱實踐的同時結合理論指導,并且在歌唱中有自己的個性創作,即“藝術創新”。
通過讀經典和結合實際作品學習我得到的如下經驗:
《唱論》中字正腔圓運用到現實就是,人們常說的唱歌是帶有旋律的傾訴,唱歌要像說話一樣自然說和唱都要根據字具體的發聲,共鳴行腔,同時還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結合,要給人沒有印記,給人流暢的感覺。其實我們說話和唱歌的氣息吐字還是不同的歌唱時的氣息更加深,歌唱時的吐字要更加清楚和圓潤,不僅要像說話那樣掌握好字音,還要清晰掌握好字頭,字腹,字尾的各個部分比如《點絳唇.賦登樓》中的“春”(chun)字,應該先咬住“ch”然后立刻向“un”過度,最后在“n”上收尾。再如《長相知》樂曲一開口就以長長的拖腔開頭“上邪”字頭先出”“上”(shang)字和“邪”(ye)字分別先咬住“sh”和“y”然后拖住“ang”和“e”。在咬字上注意自然流暢以外還要注意換氣的點要自然,唱的樂句長短,樂句音是高還是低,都要事先觀察,然后坐到心中有數,該換就換,深淺自如,比如歌曲《放風箏》拿到曲譜看到第一樂句“花,你是否在聽”,然后再往后看還有一句“花,你是否要問”對花的傾訴,與花的距離很近因此是輕輕地訴說,在吸氣時,要求自己吸的不要太多了,到后面風箏飛上天空了,她希望風箏把她的情感帶給遠方的人,這時候在唱“線兒線兒你再長一點”這一句是氣息要多一點,音高才能達到。有的歌曲通過音型的走勢,調性的變化我們的氣息情感也不一樣,比如歌曲:《祖國我一定要回去》和《輕輕推開一扇窗》“為了那沒有實現的美麗,我一定要回去”音型不斷遞進上升,提前吸好氣為不斷推進的情感做準備;《輕輕推開一扇窗》高潮部分運用轉調提醒演唱者在二度創作時要隨著調性的變化,將全曲感情推向高潮。明代《曲律》“字清、腔純、板正”是我們學習新樂曲的三要素,拿到一手新作品我們怎樣入手,首先要以作品本身的歌詞音樂入手,把歌詞清清楚楚地朗讀一遍做到“字清”,弄清歌詞含義,然后通過歌詞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確定演唱出來的意境。清代《樂府傳聲》中“以字行腔”的理論到今天我們說的“字正腔圓”的審美思想的產生,應該是進步的。根據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中國的古代聲樂理論不僅有它科學的理論審美和深厚的內涵之外,還可以對現在學習聲樂的我們起到教學借鑒的功能。對于個人演唱水平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對于當代民族聲樂作品演唱水平的提高和歌唱藝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我們在歌唱中做到“藝術創新”還要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
這就與我們對作品的想象和理解以及熟練的歌唱技巧是分不開的,在我們熟悉歌詞,了解其意思,還要知道作詞者、作曲者的生活的時代背景,生活閱歷等等。例如:歌曲《一首挑花》在演唱時我們要知道它的創作背景,是歌劇《再別康橋》中的一首詠嘆調,周雪石作曲,林微因作詞,從背景中我們演唱要回到那個年代,感受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的情感故事,這首作品是極具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是圍繞林微因而寫的,這些在演唱時心中都要知道。例如歌曲《紅梅贊》“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歌曲一開始就給我們描繪了冬天冰雪覆蓋,十分寒冷,但是懸崖上的紅梅開的很旺盛,制造出了特定的情境,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要把自己當做頑強的紅梅,不怕風雪的精神融入聲音中。只有自己的內心有了感覺,才會傳遞給別人。比如歌曲《春思曲》(黃自)中“綠云庸掠,懶貼花鈿”一句中“綠云”和“花鈿”的含義,我們要弄清楚,經過查資料,我們了解到整首詞作者翰章寫給未婚妻吳玉鸞的,以表達思念之情,歌曲中“綠云”是指頭發,“花鈿”是指一種貼在兩鬢的裝飾品。在了解了作品的這些背景之后我們應該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在想念自己的未婚妻,感情充沛地去唱,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歌曲。
所以在平時我們就要多聽有意境的音樂作品,比如肖邦的《雨滴前奏曲》這首曲子給人憂傷的音樂情境;莫扎特歌劇詠嘆調《你們可知道》給人幽默詼諧的意境;馬斯奈《沉思》向人們展示了愛情的美好等等。這些經典的作品往往會給我們啟發和靈感,再有類似的作品意境時我們可以去想象運用到。我們平時還可以聆聽優秀歌唱家的演唱并且思考問題,如譚晶為何可以三種唱法融為一體跨界演唱深受人們喜愛;著名歌唱家張也青歌賽上點評選手時所說的“歌唱家之所以成為家,是因為他們在細節上下苦功夫”;著名歌唱家騰格爾在演唱作品時,總是給人連綿不絕的綿長感,一股濃濃的草原味道,尤為有特色。這些個性需要我們關注,因為只有 “個性”是藝術的靈魂,歌唱也不例外。
對于一個喜歡唱歌,并且想要唱出去的歌者來說,沒有自己的演唱特色,是不會長久的,在《我是歌手》節目播出后大家都很喜歡李健的演唱,原因是大多歌手演唱技巧高超但是演唱風格太相同,選歌也沒有自己的風格,而李健的歌曲每一首都很有意境和風格,從來不去飆高音,卻依然得到很多掌聲和喜愛;雷佳與王麗達的演唱,不可能是一樣的,但是她們又都是民族流派,只是個人在自己的聲樂學習上又有自己的個性;除了這些歌唱家之外,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經常聽到同一首歌不同的人唱,唱出不同的感覺,所以自己的前期技術學習,自己的文化底蘊,品德修養是關鍵所在。
總之,我們學習聲樂,熱愛聲樂的人不要僅僅做一個發生匠,我們要塑造優秀的藝術氣質,培養良好的品性,在藝術氣質上我們要學習和訓練長期實踐,嚴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會形成良好的風格氣質。在通過閱讀優秀書籍,聆聽好的作品培養好的品性,做一個有自己風格的歌者,只有我們每一個成員做到了個性,聲樂大軍 “千人一面”問題才能得以解決,我們國家的聲樂發展才能屹立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