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 要:對外新聞報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本文將針對對外新聞報道中的文化問題和政治立場問題,從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和德國功能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角度分別對新聞標題和新聞報道正文中的翻譯問題,并提出如增刪、釋義和改譯等翻譯技巧,以便更好地促進國際間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對外新聞報道;目的論;翻譯技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28-02
一、外新聞報道的功能核心
翻譯活動是一種跨文化與跨語際的信息傳播活動,新聞翻譯便是把一種語言的新聞文本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新聞文本,以便適應新的讀者需求,實現有效的二次傳播。目的論學者認為翻譯是一種具有特定目的的行為。由于中西方在諸多如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譯者在新聞翻譯過程中常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背叛”原文,追求真正高層次的“忠實”。本文就針對對外新聞報道中的兩個常見問題,從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對新聞標題和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角度來討論對外新聞報道中的翻譯問題,并為達到新聞報道翻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目的,對原文的“背叛”(增刪、釋義和改譯等),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二、外新聞報道翻譯常見問題
2.1文化問題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認為語言在其本質上是文化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但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所承載和傳遞的文化內涵存在很大的差異。而詞語作為語言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子。正如英國語言學家約翰;萊昂斯所說:特定社會的語言是這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是反映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的事物、風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例如,漢語中,狗常與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等表示貶義相聯系,而英國人視“夠”為尊貴,友好的象征,比如:“Mans best friend is the dog”(狗是人之良友),“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top dog”(重要人)。 “a dog in doublet”(勇敢者),總之,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數情況下狗都用來承載褒義或中性的文化內涵。因此,漢英意思等同詞語,文化內涵不同,關聯意義不同,褒貶性不同。而新聞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翻譯活動,要正確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有時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
2.2政治立場問題
語言本身是不承載任何政治色彩的,但因為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同一詞語在不同時期在同一文化培養熏陶下的人們的心中產生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更何況漢語和英語分別屬于不同文化意識形態背景下的兩種語言。在談論臺灣統一時一般用reunification而非unification。因為從古至今臺灣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和主權不可分割,但是由于歷史原因被分割,因此現在常說的祖國統一其實質是重新統一,reunification一詞既能準確表達完整意思,又突出中方的政治觀點和立場,既方便讀者理解,同時增強了對外的傳播效果。
三、對外新聞報道翻譯常用技巧
3.1標題翻譯
根據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新聞標題主要有傳遞信息和表達觀點兩大功能。新聞標題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濃縮和概括了新聞的主要內容,就必須包括拉斯威爾(Harold D.Lasswell)的傳播圖式(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at channel for what purpose at what place with what effect)中的某一個或者幾個。
3.2正文的翻譯
凱瑟林娜-賴斯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的出版標志著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流派的出現,其中心理論是由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其對對外新聞報道翻譯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該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是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有著特殊的目的的,因而翻譯也是一種有目的的文化傳播活動,應達到一定結果的行為。因此,翻譯目的的不同,決定了翻譯策略和方法的不同(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result)(Munday, 2001:74-79) 。弗米爾也提出,翻譯功能目的論有三大原則,目的原則(Skopos Rule),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與忠實原則(Fidelity Rule)。
3.2.1增譯法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表意模糊籠統的意象對于漢語讀者無需言明。但對于譯入語讀者來說,可能會由于信息欠缺導致未必能領悟其中的意思,進而造成欠額翻譯。因此,在新聞報道英譯中,應根據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知識。
向非典型肺炎開戰
China Spares No Effort to Combat SARS
此句漢語新聞標題缺乏主語,是因為主語“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在漢語讀者心中是無需言明,心知肚明的。而對于英語這種主語突出性語言,應該增加主語,也就是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
例:天津市的公園,可以追溯到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了。1905年,天津最早的公園中山公園就開放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周總理還有孫中山先生都在那個公園里從事過革命活動,這個公園作為紀念公園一直延續到現在。
The first park in Tianjin was built about 100 years ago. In 1905, he first park in Tianjin, called the Chung-shan Park, was opened to the public. At that time, Zhou Enlai, who later became the first premier of P.R.China, and Dr. Sun Chung-shan, the father pf modern China, gave speeches in the park to call for democracy. As a memorial park, its still well preserved.
盡管周恩來和孫中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但由于背景知識的差異,譯入語國家可能并不很了解,所以此譯文對孫中山和周恩來做了解釋。其次,考慮到政治立場問題,以免引起誤解,“從事革命活動”沒有按照直譯成“engaged in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而是“gave speeches in the park to call for democracy”。
3.2.2刪譯法
讀者對一篇新聞的注意和跟蹤,與該新聞語言的繁簡難易程度有密切關系。翻譯一些西方大眾讀者無法產生共鳴的信息,會挫傷他們的閱讀興趣,造成閱讀困難和障礙。因此,譯者應盡最大可能將原文信息譯成較為簡練的詞句,以便順應外國讀者的閱讀需求,進而更清晰地傳達新聞信息,達到翻譯的目的,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
例:透過十八大,國際輿論更加認識到,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各國國情不同,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干事長格倫德說,我們處于一個不同體系相互競賽的世界中,西歐實行的民主制并不是一直奏效。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old the world again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can choos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hs suitable to their own national conditions.(人民網)
這是摘自人民網上一篇題為“十八大向世界昭示了什么”的新聞報道。結尾句的內容涉及容易引發外國讀者爭議的政治體制問題且與主旨無太大關聯,考慮到政治立場問題,若直接英譯會讓西方讀者感到反感,比較適合采取刪譯策略,以便更好地傳播信息和吸引讀者。
3.2.3釋義法
鑒于上文提到的文化知識的差異導致的信息傳播效果差異,在翻譯過程中也會采用釋義的方法.
例:2002年是中國農歷的馬年,在馬年的新春里,天津動物園的河馬、斑馬、野馬、果下馬四個家族中各有一名于馬年之中產仔的“孕婦”,這一現象是天津動物繁殖史上的一個極其奇特而有趣的現象。
2002 is the “Year of Horse” by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n the spring of 2002, a hippo, a zebra, a wild horse and a Guoxia horse gave birth at the Tianjin Zoo. In China, hippo and zebra are generally called “horses”,while他和Guoxia horse is a kind or pony in Southwest China. So to the locals, a “horses”gave birth in the spring of the “Horse Year”. To know more about this amusing coincidence, follow us to visit the zoo.
馬年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而且河馬和斑馬并非是馬,而果下馬又是中國西南地區獨有的物種,這四種被稱為“馬”的動物在馬年新春同時產仔被認為是一件喜事。因此,對于譯入語讀者不理解中國文化獨有的馬年和被認為是一個奇特而有趣的現象就需要解釋,以便更好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
3.2.4改譯法
改譯是指對原語的內容、形式和風格進行某種改變或者變形的變異方法。因此,在對外新聞報道翻譯中,為了適應譯入語國家或者讀者的政治語境、文化背景等,可對原文形式、內容、風格作一定程度的修改和變化。
旅游新聞報道常采用改譯的方法。由于中西審美文化的差異,漢語的旅游簡介資料辭藻華麗,濃墨重彩,而西方強調具體,過多的新詞鋪陳被認為華而不實。因此,在中國旅游景點對外推介的英譯中,忠實的直譯無法達到原文的審美效果,常采取改譯。
例:“煙水蒼茫月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后,人倚欄桿水拍堤。”這是古人贊美青島海濱的詩句。青島是一座風光秀麗的海濱城市,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西起膠州灣如海的團島,東至,嶗山風景區的下清宮綿延80多華里的海濱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長軸畫卷。
Qingdao is a charming costal city, whose beauty often appears in poetry. It is not hot in summer or cold in winter. Its 40-km-long scenic line begins from Temple of Laoshan Mountain at the east end.
由此可見,此譯文是對原文的改譯,原文是四字成語和形容詞的鋪陳渲染,滿足了中國讀者長期陶醉于美文的審美期待。譯文淡化了名言警句,少了華麗辭藻,但保留了原文信息,不會讓英文讀者有夸張過度之感。
四、對外新聞報道翻譯前景展望
目前,對外新聞報道翻譯在相關翻譯理論、翻譯原則、翻譯批評和翻譯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研究者大多采用理論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以解決實際中存在的翻譯問題為出發點, 為對外新聞報道翻譯領域的深層次研究打下了較好基礎。
然而,對外新聞報道翻譯缺乏系統性的理論研究,多數翻譯成果僅僅局限于對個別翻譯實例的總結性描述或者譯者心得體會的闡述, 同時也缺乏相應的方法論指導,可建立相應翻譯語料庫,并對此分析, 來研究新聞翻譯中存在的某些普遍性,及不同新聞譯者的翻譯風格, 甚至可組織專家,基于語料庫編撰新聞雙語詞典。
此外,對外新聞報道的翻譯研究還需要注意一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語言的變化如雨后春筍,尤其是漢語新詞的增長,速度相當快,涉及到的范圍也比較廣泛。雖然在專家和學者帶領下,中國特色的新詞翻譯整體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建立相應的翻譯數據庫,并對此進行收集、歸類和整理,并進行不斷地更新,一遍更好地促進對外宣傳工作,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嶄新的中國形象。
五、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為了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更好地促進走出去戰略和實現跨文化交際,對外新聞報道將會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應大力培養此方面的專業人才,建立相關的翻譯資源數據庫,同時,結合不同的翻譯理論,同時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研究對外新聞報道翻譯,以便更好促進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 呂俊.侯向群. 翻譯學導論(第二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吳自選.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與CNN新聞短片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4,(4).
[3]黃忠廉.翻譯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中火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