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節日的民俗特征首先反映在它是約定俗稱的一種活動,一種儀式,成為一定范圍內大多數人的特定時期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群眾文化伴隨著傳統節日而產生,伴隨著傳統節日的傳承而傳承、發展。傳統節日是群眾文化的載體,群眾文化活動豐富了傳統節日。這就是節日的群眾文化特征。
關鍵詞:淺談;甘南;節日民俗與群眾文化
作者簡介:拉木草畢業于甘肅民族師院,2003年至今在文化館從事群文輔導工作。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176-01
一、節日的民俗特征
節日的民俗特征首先反映在它是約定俗稱的一種活動,一種儀式,成為一定范圍內大多數人的特定時期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傳統節日(非政府、組織指定的那些節日),是反映了當時當地老百姓的某種生活寄托,是一定時期的生活的鏡子,是一份珍貴文化遺產。節日的民俗特征還在于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節日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大舞臺,也是民俗活動的大舞臺。
傳統節日及其伴隨著的民俗活動源遠流長,在甘南舟曲很早以前在就流行春節期間過東山轉 。有俗語說:“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燈”。正月十五那天人,東山鄉的群眾用紅、黃、綠燈各色彩紙剪裁好,粘接起來,用蜂蠟制成燈芯,將自制的燈籠背在背上挨家挨廟的進行轉山活動,可謂是十里長街,綿延不斷;同一時間段,在合作和夏河等地寺院里供奉酥油花工人們瞻仰,當地農牧民群眾依次排隊到酥油花佛像前磕頭、獻哈達,祈求家人安康。正月十九那天傍晚人們將娘娘廟里的婆婆也稱“送子娘娘”,請下山抬起娘娘嬌上街供人們瞻仰,大家排隊從嬌子下方鉆過,祈求子嗣,求婆婆保佑來年合家平安、風調雨順,場面十分壯觀。一到傍晚,群眾吃過晚飯,全家人一起走出家門,來到舟曲縣城排隊鉆嬌,祈福的人把娘娘圍得水泄不通。
二、節日的群眾文化特征
群眾文化伴隨著傳統節日而產生,伴隨著傳統節日的傳承而傳承、發展。傳統節日是群眾文化的載體,群眾文化活動豐富了傳統節日。這就是節日的群眾文化特征。
節日與民謠、傳說、歌舞、對聯、繪畫、詩歌都有密切關系。傳統節日的民謠,主要有兒歌、童謠、民間諺語及其他歌謠所組成,內容豐富多彩。端午期間,舟曲縣博峪鄉的采花節是當地民俗中獨特的風情。每年五月初四日,群眾上山采花、插箭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還有巴寨朝水節,也是在端午節那天人們上山,到當地圣山瀑布前洗禮朝拜。
1、要尊重傳統、尊重民俗、尊重節日的民俗。農歷二月二后,青壯年女們,結伴而行,到新疆、內蒙古一帶打工掙錢。絕大多數人這個時期還不開始勞動,思想上認為春節還沒有過完,仍然沉浸在春節的歡樂氣氛中。可見,這一方面是氣溫低的自然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傳統的節日民俗。
2、要堅持群眾廣泛參與的原則,把節日民俗發揚光大。臨潭新城花兒會就是將這一特點體現的淋漓盡致,每年的六月份,新城鎮附近的所有村民都會參與到這一節日,全州對花兒喜愛的民眾都會去觀看,這一節日里大家比賽誰的花兒唱的好,誰的唱腔美。將這一節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形成了一種新的時尚,傳統節日民俗文化元素滲透于這一節日活動中。還有每年舉行的臨潭萬人拔河賽,以其繩之長、人之多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
3、要注意移風易俗,繁榮社會主義新文化。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為了推進新生活、新風尚,繁榮群眾文化,必須進行移風易俗,推動舊俗向新俗發展,推陳出新,既繼承優良的傳統,又革除舊的陋習,使節日民俗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鄉浪節是甘南農牧區每年6至8月舉行的盛大的節日,各地舉行的時間不統一,如何將這一傳統節日和新文化結合,就成為了我們重中之重,政府在加大旅游建設的同時結合傳統節日,形成新文化。打造屬于甘南獨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外地游客來我州觀光。對原有的鄉浪節內容在繼承的同時創新,增加競技等多種活動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甘南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