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敏
摘要:華語電影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有著20多年的發(fā)展,國內外學界對華語電影的研究層出不窮。華語電影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文化的變化與發(fā)展。本文梳理了學界部分學者對華語電影研究的內容和方向,以便更清晰掌握華語電影的文化發(fā)展。
關鍵詞:華語電影;跨界融合;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4-104-01
1、華語電影的跨界融合
如今中國電影產業(yè)發(fā)展迅速,世界華語電影作為一種跨資本、跨區(qū)域、跨文化的獨特景觀在全球電影文化生態(tài)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進入新世紀以來,電影的跨界流動是華語電影的重要特征之一。通過對跨界融合的研究綜合分析,筆者主要歸納為跨地域合作和跨文化傳播兩個研究方向。
跨地域合作
近年來華語電影合拍片日益增多,并出現了一些有影響的作品不斷增強華語電影的文化影響力,拓展電影市場,特別是海外電影市場。華語電影跨地域合作主要以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合作為主,跨地域合作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的一種日益重要的制作模式。合拍片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電影開拓了海外市場,利用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增加了電影文化的多元性、豐富性,從而更好地實現了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推動華語電影走向世界。
跨文化傳播
隨著全球化的經濟發(fā)展和信息傳播,影視媒體的跨文化傳播也在日益加快。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因此華語電影走出國門才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才能逐漸增強其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學界主要以跨文化傳播策略為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包括以時問為軸線對八九十年代華語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研究,為21世紀華語電影努力進入國際主流電影競爭市場,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與借鑒。有學者認為藝術性與娛樂性的統(tǒng)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tǒng)一以及多元化與個性化的統(tǒng)一是華語電影跨文化傳播需要做到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從華語電影本身提出跨文化傳播策略,考慮到主題策略、混合策略和聯合制片策略。
華語電影是否能跨文化傳播,主要是要看能否在中國與西方中國去全球之問找到一個“適合點”這是成功的關鍵,所以華語電影應該去尋找那些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可以融合國際文化的資源,這樣不僅保持了本來文化又能與世界文化相通發(fā)展。我們必須承認文化上的差異,盡量去彌補這樣的差異,從而促進電影跨國化的發(fā)展。這與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tǒng)一具有相似之處。
同樣,文化混合也可以促進華語電影跨文化傳播,不斷擴大其國際影響力。文化混合指的是亞洲、非洲、美洲、歐洲文化的混合:混合就是將全球化文化制作成全球性雜燴 在這過程中對邊緣與中心、全球性與本土性、獨裁霸權與少數派、政治組織與反文化或亞文化之問的那種等級進行一種模糊、反穩(wěn)定化或者顛覆。從電影的制作策略上來看,電影要想實現跨文化傳播,就要采用這種“文化混合”策略。
跨地域和跨文化傳播在華語電影發(fā)展中相輔相成,在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華語電影想要增加海外影響力要把握國內外電影市場的發(fā)展趨向,將各類觀眾的審美需求作為了解對象,從而與國際接軌,形成有效機制。積極應對華語電影市場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逐漸融入所處的全球化時代和社會空間的表現形式呈現出的交織關系中。
2、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華語電影
電影介質的轉換改變著電影未來的發(fā)展。新媒體和新技術發(fā)展對當代華語電影的影響也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新媒體、新科技背景下的華語電影新走勢”是第二屆世界華語電影論壇討論的重要主題之一,論壇將焦點集中在近年來電影所而臨的媒介和科技的新環(huán)境上。周星教授和趙衛(wèi)防研究員主要關注在華語電影美學文化走向與全球化的問題上,傅瑩和梁明教授關注的都是華語電影創(chuàng)作的問題。學者們都圍繞華語電影的“新”展開了討論。
業(yè)界方而,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分享了他們關于新媒體與電影產業(yè)關系的看法。除了傳達出從業(yè)者對新媒體、新技術本身的思考,還介紹了技術發(fā)展和市場運營的最新情況。與很多學者專家對于新媒體可能對傳統(tǒng)電影美學產生威脅和沖擊的擔憂不同,來自業(yè)界的從業(yè)者看到的更多是新媒體與電影產業(yè)合作共融的巨大潛力。李天鐸教授提出技術革新引發(fā)的美學觀念變化是如何進而引發(fā)了電影創(chuàng)作和電影產業(yè)的變化。孫紹誼教授則呼應李天鐸教授提出的問題,具體化到“觸感學派”對美學觀念的影響,認為該學派提供了思考觀眾是如何以觸感感知影像)如何用身體看懂電影的新鮮視角,甚至可以從這個全新的角度闡述電影史上的某些經典影片。”這些新的思路能將電影的基本概念拓展,為華語電影將來的發(fā)展提供更大的空問和更多的可能。
第三屆世界華語電影論壇中“技術分享:新媒體與新格局”也成為主要討論單元。學者們針對新媒體和新技術發(fā)展對當代華語電影重大影響等方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聶偉教授認為,兩岸三地構建的中華電影共同體,提供了一個市場和文化的流動空間,并深入分析了中港合拍片中銀幕內外人物與空間的流動性,以及兩地票房、類型和市場的流動性。戴錦華從中國崛起、數碼轉型的雙重坐標出發(fā),圍繞敘事(劇本)與“說書人的角色”的變化,3D、影像與器官的結構位置,價值表述是否仍必要和可能等幾個論題討論了電影形態(tài)的轉變。
華語電影在新媒體環(huán)境蓬勃發(fā)展,讓我們寄予了諸多美好期望,然而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給華語電影帶來了新機遇的同時也讓華語電影面臨著很多困境,如何在困境中突圍,也將是諸多學者以后面臨的重點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