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霖 宋美媛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院黨的建設研究會立項課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機制與培育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XDJ2014B112。
摘 要:面對國內外多種思潮的沖擊,黨的十八大及時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作為一個不斷擴大的群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此刻,他們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因此,通過各種機制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為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成為目前最迫切的任務。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機制
作者簡介:
翟霖森(1979-),男,山西忻州人,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思政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宋美媛(1983-),女,河北三河人,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思政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2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大學不僅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搖籃,更是思想的發源地。所以,必須通過一系列機制做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面臨的挑戰
(一)淡漠政治生活,缺乏堅定信念。部分大學生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上的享樂主義,對政治生活比較淡漠,沒有堅定的信念,當面對西方錯誤思想觀念的時候,沒有正確判斷能力,容易盲目跟隨,不但無法深入的了解一些政治問題,甚至堅持錯誤的政治觀點。
(二)忽視社會責任,個人利益至上。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面對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人們普遍重視物質利益,人際關系的過分利益化使大學生群體逐漸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導致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往往忽視社會群體責任,過分表追求個人利益。
(三)淡化民族文化,認同西方價值。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極其豐富的中華文化。然而當前有一部分大學生為了時尚,滿足虛榮心,熱衷于追捧西方節日,過分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念,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優良傳統文化卻淡忘和低估。【1】
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在大學生當中的廣泛應用,加劇了上述問題的產生和蔓延。另外,西方資本主義強國把中國崛起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加緊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新興渠道對中國進行滲透、分化,使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空前的挑戰。因此,面對種種挑戰,必須盡快構建和完善相關機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主動權、主導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大學生的思想,使他們不為腐朽和錯誤思想所迷惑,為他們的前進發展指明方向。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機制
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2】任何一種價值觀念必須經歷認知、體驗、情感三個階段,才能轉化為內在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同樣如此。因而,必須通過下列機制逐步生成。
(一)共同協作機制
按照《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要求,構建和完善黨委、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協作機制。首先,高校所在地的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到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關心高校發展,關愛大學生成長,營造環境,完善服務體系,為大學生放飛青春夢想、實現人生價值創造機會,搭建舞臺。其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參與,黨政各部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要和高校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完善工作措施,制訂實施方案,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制,共同致力于鼓勵和支持大學生養成良好的作風。最后,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暢通溝通機制。父母要經常與老師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糾正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共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
(二)理論教育機制
理論的學習能讓大學生快速的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理論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的最快捷方法。但是,課堂教育不是大學生理論教育的唯一形式,要積極探索其它形式的理論教育有效途徑,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普遍應用,大學生網民數量高速增長,網絡成為各種思潮的匯聚地,也成了大學生表達利益訴求的平臺。在進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教育過程中,學校要改進傳統的教育方式,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加強網上輿論陣地建設,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輿論主導、思想引領的能力和水平。【3】
(三)文化熏陶機制
一種價值觀要生成為人的內在信念并在現實生活中切實地成為大多數成員的行動指南,必須符合這個群體的民族文化,才能融入到其認知、生活習慣當中,產生情感共鳴。因此,在引領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一定要注意吸收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中的合理因素,面向大學生開設國學課,聘請名家講授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失為有效的途徑。
校園環境中往往滲透著文化價值取向,因此,以在校師生為參與主體,以優良校風、美化校園環境為重點,以大學精神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為內容,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輿論引導、精神塑造和價值觀形成等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四)實踐強化機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認識的來源。當前大學生能參與的社會實踐較少,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中的一項目或多項,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滿足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需要。例如,通過儀式教育、參觀學習、紀念日活動、社會調查等活動,開展大學生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活動增進情感體驗,加速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4】
(五)利益激勵機制
從哲學角度分析,價值是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的一種滿足,這種需要,也是利益。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經濟、科技、文化等高速發展,并且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他們都有成長成長、實現自我的迫切愿望。如果大學生忠實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其利益和愿望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得到實現,那么,其必然從內心深處認可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六)制度保障機制
高校作為一個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組織,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因此,只有建立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管理制度、激勵制度、監督反饋制度、評價制度等各項制度,嚴格貫徹落實以制度治校,才會在整個校園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才能督促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反省自身的價值觀念,通過反復地選擇和強化,逐步使自身的價值追求符合大家都公認的價值準則。
三、結語
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在生成機制中,共同協作機制是前提,理論教育機制是基礎,利益激勵機制和實踐強化機制是關鍵,制度保障機制和文化熏陶機制是重要保證,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因此,在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建立長效協作機制,使上述主要機制相互銜接、配合,才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為大學生的內在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蔣作用.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 品牌,2014(12)下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3]寧曉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新研究[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 (4)
[4]金 瑤,陳華洲.論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