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園
[中圖分類號]:K8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1
國家公務員考試制度自1994年正式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公考”的隊伍中,其中大學生所占人數比最多,他們已然成為“中國第一考”的主力軍。本文將淺析出現這一現狀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決對策。
一、基本情況
通過統計近六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招錄情況,發現無論是招錄人數還是招考職位,趨勢都是增加的,雖然有個別年份的人數或職位有所降低,但擋不住總體擴招的大趨勢。
本次實踐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訪談法、觀察法為輔。在南昌市三所高校(南昌大學、南昌航空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共發放了1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92份。實際有效問卷85份。問卷總回收率92%,問卷有效率85%。
在回收的92份有效問卷中,女生人數為51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5.4%,男生人數為41人;文史類學生67人,理工類學生25人;大一、二學生共23人,大三、大四學生共69。有報考意向的女生人為47人,男生17人,分別占該性別人數的92.2%和41.5%;有報考意向的文史類學生58人,占文史類總調查人數的86.6%,理工類學生9人,占理工類總調查人數的36%;低年級學生有意報考的人數為3人,高年級學生43人,分別占該年級人數的13%和62.3%。
根據調查得出,女生考公務員的熱情度高于男生,文史類學生比理工類的學生更熱衷于考公務員,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更有考公務員的意識。樣本中獨生子女較多,有49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4.1%,而非獨生子女為33人。有30人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小于2萬,占總調查人數的32.6%,剩下的62人的家庭收入大于2萬;50.3%的人的父親受教育程度處于中等水平,低水平和高水平的選擇人數分別占35.5%和14.2%;有44.2%的人的母親受教育程度為中等水平,低水平和高水平的占45.6%和10.2%。這說明現在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家庭條件還好,父母親平均受教育程度處于中等水平,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希望孩子將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公務員是屬于國家編制的,當然也就成了父母為孩子未來考慮的一個重要職業。
二、公務員熱現象的原因分析
(一)公務員職業自身的吸引力
大學生就業時最看重穩定、高薪、發展“三要素”。[1]《中國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明確規定,公務員非法定理由不能辭退,只要不犯法,就不用擔心有一天突然被炒魷魚,所以公務員憑借其穩定、壓力較小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高選擇。加之,大學生漸漸認為待遇和工資都很重要,而公務員有福利補貼、帶薪假期、生活福利設置等各種福利,能滿足其需求。
(二)大學畢業生求職市場愈加激烈
自1999年中國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直接扭曲了大學畢業生的供求體系。即畢業生日數日益劇增,但很多公司減少甚至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大部分用人單位都愿意聘請經驗豐富的在職人士而不是初出茅廬的應屆生。面對這“兩重壓力“,考公務員對應屆生來說無疑又多了一條出路。
(三)大學生就業觀存在偏差
初步統計:18.7%的大學生在求職時考慮社會發展取向,81.3%的大學生選擇個人發展取向。由此可見,在大學生群體中個人本位論居于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擇業呈現出明顯的功利性,86.5%的大學生把發達城市或沿海地區作為自己工作的首選,而選擇去農村或西部偏遠地區工作的大學生僅占13.5%。
三、建議和對策
(一)國家加強宏觀調控
國家應建立完善的社會和就業保障體系,規范公務員的各種收益,不斷完善公務員管理與監督體制。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拓寬就業門路。
(二)高校加強正確的擇業觀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少有職業生涯教育,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我認知缺乏、職業認識缺乏和社會認識缺乏而導致就業意識“混沌”、就業目標茫然。[2]在各類高校課程設置方面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正確而具體分析自己的興趣、志向、性格、能力和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引導他們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從而減少他們對公務員的追捧以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
(三)社會媒體充分發揮網絡和報刊的宣傳優勢
輿論媒體監督是整個社會監督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其作用也日益增加。要加強輿論引導,讓社會各界清楚公務員的性質、責任和權力;努力改善文化環境,建立新的社會尊重認知感,對公務員系統起到監督作用。
(四)大學生合理定位,更新就業觀
大學生應認真分析自身特點,合理定位,千萬不要受周圍同學的影響盲目追風。其次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給自己做好理性的職業規劃敢于冒險、勇于追夢,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發展多種創業渠道。最重要的是,大學生還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才能從嚴峻的就業形勢中掙脫,從眾人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胡繼波,葉瓊.由大學生“公考熱”所引發的思考[J],教育視點,2008(9).
[2]李軍.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及職業規劃調查分析[J].合肥學院學報,200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