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廢名是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派”詩人,詩歌創作多包含深刻的內涵意蘊,還熱衷于創造詩歌的語境。《街頭》就是這類詩作的代表,這首詩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在30年代現代派詩歌中別出機杼,引起很多當時代讀者以及學者共鳴。一首如此另類難懂的詩歌可以引起如此大的共鳴的原因是非常值得探討的。本篇論文就詩歌內涵分析,淺析和解答引起共鳴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兩個觀點:寂寞無奈的思想觀念與同時代讀者相;對追求現代文明的質疑情感經驗與讀者相似。
關鍵詞:《街頭》;共鳴;寂寞無奈;質疑
作者簡介:張群(1989.5-),女,籍貫:天津市,民族:滿族,伊犁師范學院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01
一、寂寞無奈的思想觀念與同時代讀者相通
周作人給廢名寫序時稱“廢名文筆之美,像莊子。”【1】這是因為廢名研究玄學禪宗多年,所以文筆晦澀。但《街頭》這首詩,發表在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中原大戰與國共內戰等戰事于江西、山東等地持續爆發,整個中國剛剛處理侵華戰爭所造成的創傷,又要處理戰事。因此當時知識分子有的像左聯作家協會一樣投身革命文學,有些作家和京派作家一樣,親近人性遠離政治,整個時代的現狀是混亂的,而共鳴的產生是與一定的社會時代密切相關的【2】,《街頭》就寫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處于亂世之中的徘徊與無奈。
首先,這首詩的題目“街頭”二字,引用了魯迅先生曾經翻譯過的廚川白村《象牙之塔》中的十字街頭,在《象牙之塔》中,廚川白村把文學世界比作象牙之塔,把十字街頭比作社會,而從這首詩的題目上來看,可以想象出當時處于十字街頭一樣的社會中,難以選擇的知識分子的處境之迷茫,這一點就引起了同時代讀者的思想觀念的相通。
詩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到“行道街頭乃有汽車馳過,乃有郵筒寂寞。”其中“乃”字,體現的是相對的意思,是一個接一個來的意思,也是作者所見到和感到的。因為運動的汽車看到靜止的郵筒,汽車感覺到自己飛馳而過,因此感覺到寂寞。這是一種擬人的寫法,但是別出心裁,為后文做鋪墊。詩的第二部分寫到“郵筒PO,乃記不起汽車的號碼X,乃有阿拉伯數字寂寞,”結尾用“,”也是為第三部分埋下伏筆。“PO”指的是郵筒的名稱,“X”指的是汽車的號碼,這句詩寫的是:經過郵筒身邊的人常能看到郵筒的名稱,但是經過郵筒身邊的汽車成千上萬,因此郵筒不能記得汽車的名字,汽車卻記得郵筒的名字,郵筒于是感覺寂寞,在這里再次用了擬人手法。第三句寫的是:汽車行駛的很快,詩人并不能記住車的阿拉伯牌照號碼,因此,那個數字對詩人來說也就感覺到了寂寞。這些擬人的手法表明,第二部分就是作者自己的感悟所在,而這種寂寞的感覺也同樣喚起同一時代諸多知識分子寂寞無奈的內心。
詩的第三部寫到“汽車寂寞,大街寂寞,人類寂寞”,這種人類的寂寞并非像周作人《十字街頭的塔》中所寫的那樣,知識分子可以“冷眼旁觀看世界,遺事而不忘事”那樣簡單和灑脫,而是徘徊于亂世之中,想要避世,但所見所感都呼喚他們快做選擇。這必然導致部分知識分子因難以做出選擇而感到無奈,這種徘徊之中的寂寞感和無奈感是每一個處于當時的知識分子所共有的情感,因此《街頭》這首詩能引起當時知識分子的共鳴也是顯而易見的了。
二、對追求現代文明的質疑情感經驗與讀者相似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整首詩寫詩人對行到街頭所看到的事物的感受,由郵筒所感到的寂寞,直到最后詩人感到全世界都寂寞,并且作者將這種寂寞的感情升華,寫出了領悟。領悟來自人生,即生命的體驗與沉思,莊子說“齊生死,等萬物。”這種理論觀點在這首詩中深刻的體現出來,而這種情感與同時期讀者的期待視野中的情感經驗相似,因此必然產生共鳴【3】。這種共鳴就來自于詩中對郵筒、汽車等諸多事物的寂寞所引發的人類的寂寞,或者說是人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受所聯想到的諸多事物寂寞的共鳴。
郵筒的寂寞是因為和車相比較的,這種寂寞的情感是因為相比才會如此,詩人刻意寫寂寞,并且把寂寞加在郵筒和汽車這類事物上的原因,是因為,郵筒和汽車相當于現在的地鐵和網絡一樣,代表著18世紀到19世紀中工業文明最具表現性質的產物,是當時現代社會的標志,也都是交通通訊工具,這首詩用郵筒和汽車作為象征事物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發展并沒有給人類精神文明一定的慰藉,人類的精神文明依然處于困境中,人類心靈也依然寂寞。由于物質文明的進步并沒有帶來精神文明的進步,因此這首詩隱身的內涵還包括詩人對物質文明,對現代化的深刻質疑。
詩人通過現實性的探索“寂寞”這種情感來源的同時,表明了對晚清以來人類盲目追求現代文明忽視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深刻批判。這種對社會關懷的深刻而深邃的主題引起了當時讀者的期待視野中相同和相似的情感經驗,使讀者在閱讀這首詩的同時,為詩中詩人的內心情感以及詩的內涵所打動,從而形成一種激烈的心靈感應狀態,即產生了共鳴【4】,這種共鳴就是文學接受進入高潮階段的重要標志。
綜上所述,《街頭》這首詩之所以引起當時乃至現今諸多作者、讀者的共鳴,是有一定的原因和歷史價值的。同樣,之所以《街頭》這首詩歌能在30年代詩歌中別出機杼,也正是因為有眾多讀者的共鳴,才真正發揮了這首詩的審美、認識、價值闡釋、交流等作用,從而實現了詩作的自身價值。
注釋:
[1]廢名:《莫須有先生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頁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頁
[4]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