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系列魔幻小說《哈利·波特》一經出版便風靡全球。它不僅僅是一部深受歡迎的兒童文學作品,背后還蘊含著深厚的社會意義及文學價值。學界也對其展開一番研究,一探其深受歡迎的原因以及故事背后的文化歷史以及社會深意。本文從空間敘事理論的地志空間角度出發,分析該小說的敘事特點及其空間并置和對比所產生的敘事效果。
關鍵詞:《哈利·波特》;空間敘事;地志空間;空間并置與對比
作者簡介:謝碧容(1992-),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吉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02
英國女作家J.K. 羅琳所著的系列魔幻小說《哈利·波特》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為主要舞臺,敘述了主人公哈利與邪惡魔法勢力做斗爭,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成長和歷練的故事。《哈利·波特》被翻譯成近70種語言,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累計銷量達3億多冊。該系列小說受到了全世界兒童和成人的歡迎。隨著該小說的盛行,學界也掀起了研究的熱潮。國內外學者針對《哈利·波特》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與研究。國外學者對其進行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文化角度,心理學角度和文學角度。在國內,知名學者葉憲舒提出分析小說創作的社會歷史以及文化淵源,并且最先提出了該作品中的異教徒原型。但是,縱觀國內外的研究歷史和現狀,很少有學者從敘事特點的角度分析該部作品,而敘事特點是《哈利·波特》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從空間敘事理論的地志空間角度分析系列魔幻小說《哈利·波特》。
1.空間敘事理論及地志空間
根據傳統的文藝理論,藝術可以分為兩個基本類別: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文學和音樂等屬于時間藝術,而建筑和繪畫等則屬于空間藝術。盡管在小說或故事中時間和空間都同樣十分重要,但是傳統的文學理論認為時間比空間更重要。所以二十世紀之前,小說家們都以時間為線索,發展和鋪陳故事情節。但是20世紀以來,小說家們逐漸淡化小說中的時間和順序,嘗試著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空間和結構的設計上來。1945年,約瑟夫·弗蘭克在他的文章《現代文學中的空間形式》中提出了空間形式這一新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為空間敘事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弗蘭克認為在空間形式中事件應該根據故事中的想象空間的需要而不是事件順序進行安排。除此之外,當涉及到讀者對一部小說的解讀時,與時間的概念相比空間的概念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小說的深層意義的理解。繼約瑟夫·弗蘭克之后,許多批評對空間敘事理論從不同方面進行發展,修正和擴展。本文主要從地志空間分析《哈利·波特》的空間敘事特點。
加布里埃爾·佐倫在《走向敘事空間理論》中闡明了敘事文本中空間結構的一般模型。他認為地志空間,作為靜態實體的空間,可以是一系列對立的空間概念(如:里與外,村莊與城市),也可以是人或物存在的形式空間(如:神界與人界,現實與夢境)。構建這一空間可以通過直接描寫達成,也可以通過敘述、對話或散文式的文本來完成這一空間的重現。
2.《哈利·波特》中的空間并置及其敘事效果
作者羅琳在故事中巧妙的設計了兩個世界:麻瓜世界(普通的不會魔法的人所居住的世界)和魔法世界(巫師們居住的世界),這兩個世界共同存在,相互交叉,并且沒有明顯的界限。只有具有魔法能力的人才能看到并居住在巫師的世界中。而對麻瓜(不會魔法的人)而言,魔法和巫師是只存在在距離他們遙遠的歷史中的東西。在小說《哈利·波特》中出現了很多情節涉及到兩個世界的并置:巫師們可以通過麻瓜世界中的一個電話亭進入魔法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生們每個學期伊始在倫敦火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乘坐霍格沃茨列車去往魔法學校開始一個學期的魔法學習;根據魔法部的條例規定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生們不可以在假期期間在麻瓜面前使用魔法;主人公哈利十一歲以后平時在魔法學校學習,而假期會回到身為麻瓜的姨媽家,在姨媽家曾經有過很多著名的巫師光臨等等。
魔法世界和麻瓜世界的并置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因為麻瓜世界也是魔法世界中發生的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哈利·波特進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學習之前,他居住在德斯禮家(他的麻瓜姨媽的家)。有一次他和德斯禮一家去動物園,在那里哈利發現自己可以和蛇對話。這一情節為后來小說的第二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哈利可以聽懂伏地魔的蛇說話,因而最終可以救出被困在密室中的金妮這一情節埋下了伏筆。在小說的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因為哈利一再與魔法部對抗,聲稱魔法部的言論是虛假的,魔法部妄圖控制哈利,甚至傳喚哈利至魔法部的法庭。魔法部的條例禁止不滿十七歲的魔法師在麻瓜面前使用魔法。他們以哈利在麻瓜面前使用了魔法為由傳喚哈利。那是因為由伏地魔控制的攝魂怪要攻擊哈利的麻瓜表哥達力,哈利沒有其他選擇,無可奈何之下使用魔法解救了達力。這才導致了上文所提到的魔法部傳喚的情節。在小說中有大量的類似的例子說明了兩個世界的并置對推動情節發展的必要性。
3.《哈利·波特》中的空間對比及其敘事效果
兩個世界的對比反應了小說的深層社會意義。首先兩個世界在各個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表現:麻瓜世界追求物質利益,而魔法世界更加關注精神價值;麻瓜世界把人類看做是自然的統治主導力量,而魔法世界強調眾生平等;麻瓜世界中忽視了想象力與愛的力量,而在魔法世界中愛與精神是充滿力量的,是一切其他力量和能力的源泉。哈利在兩個世界中也有著截然相反的遭遇:在德斯禮家,他長時間地被虐待和忽視,甚至沒有足夠的食物用以果腹。他們不告訴哈利他父母死亡的真相,想盡一切辦法來隱瞞哈利的父親和母親是魔法世界中著名的巫師的真相。然而在魔法世界中,雖然有很多嚴苛的條例,但是哈利可以自由的成長和學習,他能夠根據自己的天賦進入適合的學院學習,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可以在老師和朋友的幫助下為他死去的父母向伏地魔報仇。由此可以總結得出,在麻瓜世界中,兒童的權利和天賦沒有得到尊重和重視,相比之下,在魔法世界中,兒童被予以足夠的尊重,并且可以自由自在的成長和發展。
通過兩個世界的對比,作者指出麻瓜世界是人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而魔法世界是人們所期待生活的世界的縮影。人類的美好愿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于是寄希望于文學創作,這就是很多作品中構想的世界和神話故事的原型。世界隨著現代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面臨著更嚴重的物質異化。人們已經經歷了過度追求物質繁榮所帶來的慘痛教訓,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對人類精神需求的忽視,使得人類作為地球上主宰力量的道路無以為繼。作者通過麻瓜世界與魔法世界的對比,凸顯魔法世界中愛與精神的力量,以此警示讀者關注人類的異化,并且提倡一個更加和諧和溫暖的世界,在那里的,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的成長接受因材施教的教育,人們互相尊重互相關心,鼓勵每個人追尋自己的夢想。兩個世界的對比揭示了作品的深層意義。 兩個世界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世界,只是被超能力——魔法所區分開。魔法世界代表的是在充滿物欲的世界中已經被很多人忘記和忽視的文化和精神追求。羅琳構思的兩個世界對比十分巧妙,她提醒讀者當人們遺失平靜與力量的時候,不妨從精神中尋找力量,通過想象力和文學的熏陶可以幫助人們跳出瑣碎的生活事務。
4.結語
本文通過地志空間理論分析了《哈利·波特》中麻瓜世界和魔法世界這兩個空間的并置和對比現象,總結得出情節發展和主題表達都和敘事空間理論密切相關。小說中大量重要情節的發展和推動都需要構建在兩個世界的并置基礎之上。而兩個世界的對比則揭示了現實世界精神缺失的深層意義。小說中兩個空間的巧妙構思是系列奇幻小說《哈利·波特》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程錫麟等.敘事理論的空間轉向——敘事空間理論概述[J].江西社會科學, 2007.(11)
[2]程錫麟.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空間敘事[J].江西社會科學,2009.(11)
[3]張紅.‘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采訪記[J]. 外國文學動態,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