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當代作家邁克爾·坎寧安的小說《時時刻刻》中“房間”意象具有明顯的雙重意義,既是女性的現實中的囚禁之處,也是女性釋放自我的自由之所。空間意象的“圍城”是文學作品中恒久的主題,對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小說將三位不同時空的女性通過“房間”這個意象并置在一起,描述了大半個世紀女性的精神發展史,既是對英國作家伍爾夫的紀念,也是對現代的女性的一種啟迪。
關鍵詞:《時時刻刻》;房間;意象
作者簡介:王文靜,女,籍貫:內蒙古,職稱: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01
邁克爾·坎寧安,美國當代作家,在1998年發表了他的第四部小說《時時刻刻》。該書一經發表便受到眾多讀者和評論家的關注,獲得了1999年普利策文學獎。并于2002年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熒幕,獲得了當年的金球獎和奧斯卡多項獎的提名。小說巧妙地把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女作家伍爾夫,50年代的家庭主婦勞拉及20世紀末的現代女性克萊麗莎三個女性的故事編織在一起,不同時空的女性通過一個共同的意象“房間”被連接起來。房間這個意象貫穿小說,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既是現實中女性的囚禁之處,也是精神上女性的自由之所。
1、房間——囚禁之處
在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倫敦。由于精神狀態不是太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伍爾夫在丈夫的陪伴下居住在倫敦郊區里士滿鎮的霍格斯宅,一個灰白色的兩層小樓。夫婦兩人買了一臺二手的打印機,在家里建立了霍格斯(Hogarth)出版社。此時的伍爾夫正在創作她的小說《達洛維夫人》。雖然她在這里擁有一間房子,不用為生活等勞心,丈夫也不干涉她進行寫作,但是實際上她時刻處于一種精神高度緊張和焦慮的狀態。在她看來,這所房子就是囚禁人的牢籠,精神康復的病房,或者說更像一座監獄。因此她想方設法逃離這里,回到倫敦。
50年代的美國洛杉磯。懷孕的勞拉作為一名“屋子里的天使”——家庭主婦,使得房間的囚禁意義得到升級。正值二戰之后,戰場上幸存的士兵值得擁有這一切,家和家里的妻子。這個看似溫馨美滿的房子是勞拉精神需求和獨立聲音的囚禁之處。讀書是她最好的消遣,白天丈夫出門上班,房間便是她的空間,但是小兒子理查德又讓她處于男性的監視之下?!靶阎拿總€小時幾乎都在她身邊度過,始終觀察她……他會觀察她,確切知道她什么時候失敗率,失敗到什么程度?!边@種時刻處于男性監視以及以男性的標準對女性的衡量是她無法喘息。
20世紀末的另一位女性,克萊麗莎·沃恩是紐約一位書刊編輯,和同性戀女友莎莉住在兩個人的豪華別墅,并通過人工授精孕育了女兒。她還是沒有逃出家庭及社會給予她的特殊角色——妻子。無論是個人的行為還是外界強加給她身份的界定,在她潛意識里都得到了認同,因此她陷入了他人和家庭對自己內心的囚禁中。
2、房間——自由之所
伍爾夫的房間也是她自由創作的地方,是她的領地。她可以在自己的房間內自行思考,創作和塑造。在她自己的房間里,她可以回避丈夫,醫生,仆人對她的監視,她可以自由創作。然而對她來講倫敦才是個足夠大的“自由”的所在?!八龑幵冈趥惗丿偗偘d癲地死去,也不愿在里滿士人間蒸發”。只有在倫敦,伍爾夫才能找到自己作為一名正常人,一位作家的存在,倫敦才是他的自由領地。
勞拉的自由之所是她的車子和旅館的那間房子。汽車這個狹窄的空間構成了一個自我的世界,她可以決定到什么地方去可以再自己的車子內獲得短暫的精神自由?!叭欢胍囊粋€她可以看書、思考的幽靜的地方——卻不容易找到。”最終她來到一間汽車旅館,這種靜謐分隔的氣氛使勞拉找到了了久違的安心和自由——她擁有的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可以獨立思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這間房間里,她讀著伍爾夫寫的小說《達洛維夫人》,打算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但是摸著懷著寶寶的肚子后來放棄了,收拾東西回到家里。在這個房間里,她得到了自由,這個自由足夠大到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
得了艾滋病的理查德住在一棟破舊臟亂的閣樓。她來接理查德參加慶功晚會,可是理查德在克萊麗莎的面前從樓上跳了下去??巳R麗莎在理查德死后終于拋開了“達洛維夫人”的稱號,也擺脫了理查德帶給她的陰影,面對社會這個大“房間”,克萊麗莎沒有因為理查德的死去而絕望,相反卻用積極地心態去面對,意識到“我們的生命似乎會有那么一刻突然綻放開來,給予我們所期盼的一切…我們仍然珍愛這座城市,珍愛清晨”。而克萊麗莎在理查德死去后倒掉為晚宴準備的沙拉,在熄燈前的那一抹微笑正是的解脫后的輕松。
通過“房間”這個雙重意象,處于20世紀的三位女性被聯系起來。一方面,房間作為一個囚禁空間,處于其中的女性個體性被消磨,被吞噬,失去自由;另一方面,這個房間也使其在抵制下產生一種相對自由的領地。這個自由可以存在在想象中,獨處的空間里,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然而這種悖論性又使得人們在兩者之中做出選擇?!稌r時刻刻》既是對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紀念,也是對處于如今社會現代女性的一種啟迪。
參考文獻:
[1]邁克爾坎寧安著,王家湘譯 《時時刻刻》
[2]黃丹.影片《時時刻刻》結構藝術詳解
[3]馬淑娟 《時時刻刻》中的場域意象分析
[4]王麗莉.解讀邁克爾坎寧安的《時時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