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中國譯界對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態度已經由開始全盤接受發展到現在的頗多批評,甚至有全盤否定的現象。譯界以前對此理論的評論視角多集中在翻譯的性質、標準和檢驗等層面上。本文擬從譯者主體性入手, 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譯界出現的翻譯主體性研究為背景,以譯者主體性理論為理論依據, 并借用譯者主體性這一理論來揭示此理論的一個局限性。
關鍵詞:功能對等;者主體性;局限性
作者簡介:郭紅玲(1989-),女,回族,河南商丘人,2013級研究生,單位:鄭州大學外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1
一、對翻譯主體性以及譯者主體性的研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譯界出現了面向譯入語文化的翻譯研究取向, 它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論”的翻譯研究傳統, 使譯者更多地關注譯文和譯文讀者, 更多地關注譯文的社會效應和實際功能。這種新取向的出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翻譯主體”的問題。目前,對于翻譯主體性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強調譯者作為文化創造者的主體地位,著重從主體間性理論研究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主體間性(inter-sunjectivity) 關系及各自主體性的表現。譯者主體性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課題,不論是對譯者主體性及主體間性的討論與研究,還是從其他不同角度對譯者主體性進行考察研究,已經為翻譯研究者們較為深入地探討了。本文接下來也將從譯者主體性的研究來分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局限性。
二、譯者主體性視角下奈達功能對等局限性的主要表現
1、理論概念本身局限性
奈達認為最小的、現實的功能對等是指譯文的讀者可以想象原文讀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指定意義和聯想意義的; 而最大的, 理想的功能對等指譯文讀者理解和欣賞譯文的指定意義和聯想意義的方式和原文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指定意義和聯想意義的方式一樣。然而他卻沒有看到隱藏在原文和譯文之下影響讀者理解、欣賞以及所產生反應的其他因素,比方說:源于讀者與目標語讀者在受教育背景、文化背景、認知方式、思維方式所處社會背景等等各方面的不同的因素也會造成源語讀者以及目標語讀者對于原文及譯文不同的理解及欣賞。
2、功能對等在文學翻譯中局限性
奈達曾經指出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然而這樣的自然,對等在文學翻譯中是不適用的,首先說對等這一觀點,在文學翻譯中,由于各國文學形式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要達到對等的不可能的。另外,文學語言是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學語言是塑造文學形象, 表達作品主題的工具。這恰恰是文學作品與一般語言的區別對于文學語言來說,讀者不能對于文章的深層次含義一覽無遺,往往需要讀者不斷揣摩與推測。而這種藝術意境譯者很難把握, 很難在譯文中傳達出來。再說有一些文學作品, 意義晦澀, 形象朦朧, 其可譯性本來就很少,當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功能對等問題了。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文學內容隱含意義是很難達到對等的。
3、翻譯策略選擇的角度看功能對等的局限性
從奈達功能理論的定義—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從這樣的自然、對等中我們可以看出,奈達更傾向于歸化的翻譯策略。而僅僅依靠這樣一種策略是無法使所有的翻譯達到其目的。而翻譯主體性的研究中,不同翻譯策略的選擇最能體現譯者的主體性,譯者往往會根據社會、文化因素采取的不同的翻譯策略,以達到翻譯的合理化。而在奈達的功能對等中更傾向于歸化的翻譯策略,這對于拓展本國讀者的視野,傳播外來文化會造成一定的阻礙。
4、檢驗翻譯質量標準的角度看功能對等的局限性
奈達在談到翻譯的檢驗時說:“對翻譯的檢驗主要不在于比較原文和譯文的語言轉換情況,不在于譯者的主觀想象力,而在于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在于譯文對原文的客觀再現。在此, 奈達提出了他檢驗翻譯的一貫標準,那就是,以譯入語為歸宿,以譯文讀者為服務對象,以讀者的反應來評價譯文。然而,譯者是貫穿翻譯全過程的主體,不管是從最開始的翻譯文本的選擇,到對原文本的理解,然后對原文本以目標語的在再現,各個過程都離不開譯者,單純以讀者對于譯本的反應作為評價譯文好壞的唯一標注,這對于譯者來說是很不公平的。House說過:“對翻譯的評價似乎不能像評價自然科學那樣絕對客觀地單純地進行”。所以在判斷譯作的好壞時,應該綜合考慮讀者、譯者的綜合體,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共同來對譯文做出全面、合理、公正的評價。
三、結語
譯者主體性研究是翻譯主體研究的新課題,它不僅對翻譯研究,而且對原語及目的語文學關系的研究和翻譯史的撰寫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雖然奈達的“功能對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也不能全部否定它本身所具有的優點,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一理論。此外,我們也應看到這一理論對于譯者主體性的忽視,譯者主體性作為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必將對于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
[2].葛小琴.《后現代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