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芹
[中圖分類號]:J72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1
秧歌劇是中國現代革命藝術的典型,透過這一藝術形式,可以感性的看到中國革命的內在動因以及取得成功的必然性。《歷史舞臺上的秧歌劇》就是以“鏡子”來闡釋中國革命文化道路的著作。該書是遼寧社會科學院徐明君副研究員主持的遼寧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文化領導權與魯藝秧歌劇的審美意識形態研究”成果。全書分為秧歌劇發生的時代背景、秧歌劇形成的社會動因、延安秧歌劇的意識形態、東北秧歌劇的文化啟蒙等四章。該書通過社會大舞臺來探尋秧歌劇產生意識形態功能的美學原理,并還原了秧歌劇發生的歷史環境。
全書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到民間去”的五四傳統、國統區左翼文藝的時代精神、蘇區紅色戲劇的藝術積淀,這都為秧歌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這本書通過對延安秧歌劇藝術形式的分析,總結延安秧歌劇對定縣鄉村戲劇的創造和其現代性因素。可見,該書以“到民間去”為主線,在國統區與解放區雙重背景下研究魯藝改造秧歌劇的文化意義。在此基礎上,該書以前現代的民族形式和后現代環境戲劇的多維視角,闡釋廣場秧歌劇超越審美與現實界限的審美意識形態功能。戲劇性格導致中國大舞臺的形成,并在鄉土中國基礎上形成了戲劇中國圖景。在天地大舞臺中,秧歌劇延續了國統區街頭劇、茶館劇等左翼短劇風格,也是對蘇區紅色戲劇實踐的延伸。
其次,該書從定縣秧歌劇的文化探索、文藝民間化的時代要求、抗日戰爭中的延安魯藝、解放戰爭中的東北魯藝等角度探索了秧歌劇發生的社會因素。定縣鄉村建設中文藝教育包括平民文學、藝術教育、鄉村戲劇,這與魯藝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的學科設置有某種程度的內在聯系。定縣鄉村建設中“文藝教育”的“平民文學”項目搜集了秧歌、民謠,“農村戲劇”項目進行了熊佛西的鄉村戲劇實驗。在《講話》精神指引下,魯藝不僅繼承了鄉村建設知識分子的民間立場,更借鑒了熊佛西領導的作為定縣鄉村戲劇實驗文化成果的農民話劇藝術形式,進行了延安秧歌劇的藝術創造。
《講話》對“奔赴延安”的魯藝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是秧歌劇藝術創造的時代背景。在“救亡壓倒啟蒙”背景下,農民成為抗戰主體,魯藝人“學習民間、改造民間”對民間秧歌劇在主題、人物關系、扮相、語言方面進一步豐富了其“大戲”內涵。可見,1942年的《講話》是魯藝的思想分期標志。而1945年則是魯藝行動的轉折。魯藝在抗戰勝利后進入東北,創造了東北秧歌劇,實際上進行了延安秧歌劇的區域轉移。魯藝也開拓了東北文藝新局面,并使其具有現實主義、集體主義的傾向和“人民性”的傳統。從延安到東北,秧歌審美文化發展問題的解決實質上構建了魯藝秧歌文化史。
再次,該書論述了抗戰初期的延安戲劇狀況與延安秧歌劇的假定性、現代性與民族化特點。該書首先從藝術史角度,以魯藝在整風前因“演大戲”被批評為“關門提高”的現象為突破口,總結延安戲劇作為一個整體具有現代、前現代、后現代多元化特征,考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兩種不同大戲的形成。《雷雨》等劇場戲劇借助“第四堵墻”實現了一種真實的角色體驗,而廣場則具有巴赫金所說的“狂歡化”特點,從而具有了意識形態性。在中國戲劇史上,曾領導“國劇運動”的熊佛西在河北定縣開展鄉村戲劇實驗的“露天劇場”和解放區秧歌劇的“天地大舞臺”都是廣場戲劇的典范。
該書論述了秧歌劇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以西方戲劇理論為參照,作為廣場戲劇的秧歌劇體現了環境戲劇特點。而環境戲劇的表演體系也是建立在批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基礎之上的。延安新秧歌劇和與環境戲劇關系密切的人類表演學以及社會表演學有共同之處,這解釋了延安秧歌劇對現實政治的鼓動功能。現代化是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延安新秧歌也以重塑傳統的方式走向了現代化之路。在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民間起到了積極作用,作為小傳統的民間經過改造后就具有了現代性因素。延安秧歌劇通過對去除色情成分,保留語言特色以及進一步的民族形式的探索和文化符號的象征性運用,來實現政治認同。
最后,該書對東北秧歌劇的藝術內涵、民族主義與審美價值進行了論述。在東北,這個中國的“東方社會”,容易形成以南方漢族地區為主要活動區域的國民黨的民族主義文化觀念。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民族矛盾轉化為階級矛盾。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在東北解放區擴大影響。東北秧歌劇的主題主要是對共產黨的認同,以此服務于解放戰爭。在土地改革中,東北秧歌劇對民眾進行了思想啟蒙。土地改革是一種政治暴力。在流亡、救亡的歷史語境下,東北秧歌劇的暴力敘事由于地域和時代特點,具有戰爭暴力和政治暴力的雙重特征。翻身和啟蒙、救亡一樣是五四后中國現代文學對人的發現,東北秧歌劇的暴力敘事表現為土地改革后的政治翻身,這也形成了東北秧歌劇的現代性因素和時代特征。
該書從列寧提出的“兩種民族文化”理論出發,詮釋了東北秧歌劇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內涵。
在抗戰時期,作為民間文化的秧歌劇不僅啟發了民族歌劇《白毛女》,是文藝大眾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產物,代表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解放戰爭時期,東北秧歌劇恢復了左翼戲劇的階級維度,并對左翼戲劇進行了民族化發展,實現了秧歌劇的意識形態功能。當然,該書在資料的完備性上需要進一步完善,但在理論性上則體現了一定學術價值,具有創新性,其研究方法也具有前瞻性,是一部較為有價值的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