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度上海市教委大學生創新計劃 “韓國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的文化現象之比較”(項目編號: S201331015156)的研究成果。
摘 要:端午,無論在中國還是韓國,都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名稱、時間上很相似,再加上中韓兩國文化淵源的影響,很容易造成誤解。本文通過對中國端午節和韓國端午祭的起源、目的、習俗的比較,從而增強人們對中韓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中國;韓國;端午
作者簡介:常凱文,本科生,專業:朝鮮語。
指導老師:鄭慧,副教授,研究方向:韓國語教育、韓漢語言對比。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2
中韓兩國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較之地理位置上的一衣帶水,有一定差距。本文通過對中韓端午文化現象的比較,說明二者的異同,以期消除誤解,增加了解。
一、起源的差異
(一)、中國端午節起源
在中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由于古代“午”與 “五”相通,因此,“端午”亦稱為“端五”、“重五”、“重午”。又,古人有用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故又稱“沐蘭節”。唐宋時,稱“天中節”、“端陽節”。明清時北京人稱“五月節”、“女兒節”。道教稱“地臘節”。①紛繁復雜的名稱中可見端午節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中的重要性。
中國端午節的起源主要有如下兩類說法:關于節氣的“時節說”與關于歷史人物的“紀念說”。其中“時節說”主要有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等著作中提及的“龍日說”以及流傳與民間的“惡日說”;與“紀念說”有關的歷史人物主要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最廣,認同度最高。
(二)、韓國端午祭起源
韓國端午祭的起源,主要與韓國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有關。與之有關的主要人物有金庾信、梵日國師、鄭氏女等。
首先,關于“金庾信”說。金庾信是朝鮮三國時代新羅有名的大將,在他的帶領下,新羅軍隊先后消滅百濟與高句麗,統一了三國。金庾信死后被供奉為大關嶺山神,守護當地平安。
其次,關于“梵日國師”說。據傳,古時候,鶴山有一富家女子去石泉打水,喝了一瓢映有太陽的水。隨后便懷有身孕,并產下一子。但古時以未婚而孕不吉,家人便將嬰孩丟棄。數日后,得知丟棄地點的女子前去尋找嬰孩,卻看到一只仙鶴正在給嬰孩喂食。女子認為這嬰孩是上天所賜,日后必有所作為,隨即抱回家中,精心照料。不出所料,嬰孩日后成為梵日國師,死后被供奉為國師城隍神。
再次,關于“鄭氏女”說。傳說,國師城隍神愛上了一位姓鄭的姑娘,城隍神便在姑娘的夢中求婚,但卻被以城隍是神非人為由拒絕。不甘心的國師城隍神便派了一只老虎,半夜前去將鄭姓姑娘帶到大關嶺,與姑娘的靈魂舉行了婚禮。待到后來,人們找到鄭姓姑娘時,發現她的靈魂已經不見了。于是人們就把這一天看作他們結婚的日子,也是她成為國師女城隍神的日子。
(三)、端午起源比較
綜上,不難發現中韓兩國端午的起源有一定的共同點:都有紀念值得兩國人民尊敬的人物。而且,都有一位女性人物。不同點是中國端午的起源帶有早期社會的巫俗文化色彩,如“惡日”時要盡全力驅邪;而韓國端午的起源則帶有較為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如頻繁出現的“城隍神”等。
二、目的的差異
(一)、中國端午節目的
聯系中國端午節的起源,不難想到其目的。既然以端午時期為“惡日”,那么便要驅魔除邪以祈求平安健康;對于歷史人物無疑要紀念、學習。可以這樣說忠、孝文化正逐漸成為中國端午節的新內涵。
(二)、韓國端午祭目的
結合韓國的自然環境,不難得出其端午祭中所蘊含的期望與目的。
韓國山地眾多,又三面環海,對于農耕社會,這樣的自然環境有很多不便。地震、水災等自然災害往往極易產生巨大的破壞力,以人的力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想要生存下去,只有借助神靈的保佑。因此,為了改造自然環境,往往需要人們集中力量辦大事 。全民參與的祭祀活動,為培養團隊精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參與過程中,不僅加深了人與人的情感,而且加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利于國家和民族的進一步前進。此時,虔誠地向各路神仙祈禱,必定保佑農業豐收,保障生存。
此外,在江陵端午祭期間,有一項重要的民俗表演——巫俗。這是因為巫俗在韓國傳統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分量。在最為痛苦的時候,如“歲月號沉船事件”時,廣大韓國民眾最先想到的不是佛寺,不是教堂,而是巫俗。傳統的巫俗信仰者認為,通過巫師的舞蹈,人們能夠與神明溝通、并得到指示,與此同時神明能夠撫慰人們心靈上的痛苦。
(三)、端午目的比較
較之于中國端午節,韓國江陵端午的目的更為多樣。此外,中國端午節更側重于對人們精神的熏陶、如關注忠、孝民族精神;而韓國端午祭則更關注現實中的得失,更具現實意義,如保佑平安、團結力量、祈求豐收、撫慰煩惱。
三、習俗的差異
(一)、中國端午節的習俗
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導致了中國端午節習俗的豐富多彩。較為常見的有: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畫額、戴香囊、掛艾葉等等。其中,普遍認為前三項與紀念屈原有關;后三項與祈求平安健康有關。
在此,對關于紀念屈原的習俗詳加闡釋。相傳,眾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便劃船追趕拯救。為避免江河中魚蝦吃掉其的尸身,他們不僅選用外形為龍的船,以期驅散魚蝦;而且將飯團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喂飽魚蝦,免得它們去咬屈原;更將雄黃酒倒入江中,希望能夠將魚蝦等藥暈,以保護屈原大夫的身體。
(二)、韓國端午祭的習俗②
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日程,如從“迎神祭”算起,應該是連續五個晝夜(農歷五月初三至初七);如從“山神祭”起到“送神祭”止,則長達二十余天(農歷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如果從“釀神酒”開始,那就一月有余(農歷四月初五至五月初七)。
1、釀制神酒
江陵端午祭從釀造神酒拉開序幕。祭官們從市長手中領取釀制神酒所需的大米和麥芽,市民們也紛紛參加獻米儀式。酒是獻給神靈最重要的祭品。巫師用法器驅趕邪氣,使神酒釀制場所保持清潔。釀酒之前,祭官們要沐浴更衣,以保證神酒的清潔。并且,整個過程中要用白布裹嘴,不能說話。
2、各種祭祀活動
大關嶺山神祭、國師城隍祭、奉安祭、朝奠祭、送神祭等都是江陵端午祭時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動。
到了農歷四月十五日,江陵市民們登上大觀嶺舉行山神祭和供奉國師城隍的祭禮。祭禮儀式以儒家的方式開始。尤其在國師城隍祭中,由江陵市長擔任初獻官,祭辭中帶有為百姓祈禱平安的內容。因此雖然祭祀是民間的活動,歷來都有官方的代表、本地的德高望重的人士參加。祭祀結束后,巫師登場。用巫術來驅惡避邪,迎接城隍神。
3、迎接國師城隍神
神木是國師城隍降臨人間的途徑,也是城隍的象征。人們根據樹枝的抖動,判斷神的降臨。根據記載,神靈附體的樹會在人們碰到之前,自己抖動枝條。將神木供奉到城隍堂前,人們在神木上掛滿青色、紅色的彩帶,祈禱心愿。神降臨人間的旅程由此展開。神木下山的過程就是神來到人間的過程。供奉著城隍神位和神木的迎神隊伍,在歡快的巫樂伴奏聲中,從大觀嶺走下來。迎神的隊伍走上街頭,與市民們直接見面。神木和華蓋走在最前面,繞城一周后,來到舉行慶典的端午場。市內到處收拾提著端午燈的人群,祈禱城隍神驅走人間的邪魔惡鬼。將神位供奉到端午祭堂后,人們將自己的心愿放入端午燈中,讓花燈在江水中漂流。
4、演藝活動
演藝活動是在農歷五月初三到五月初七進行的,主要包括假面劇、農樂、農謠、各地藝術團體表演。
假面劇由六名帶著面具的舞者和樂師表演,六名舞者的角色分別是兩班大人、小梅夫人、兩名惡人和兩名小丑。故事描述的是兩班大人與小梅夫人在惡人的干擾下最終結為伉儷的愛情故事。
農樂發源于韓國部族國家時期。每年到了春秋兩季,農民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祈禱一年的豐收。農民們為了在艱苦的勞動中獲得放松、與村落中的人們和諧相處、祈禱物產豐富,創作出各種農樂和游戲。
農謠是農民勞作過程中,為了擺脫枯燥感、提高集體的勞動效率而創作的民謠。歌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平凡生活中的快樂。
在端午祭的慶典過程中,主辦方邀請了韓國內外的藝術團體到江陵表演,以增強節日氣氛,并以此向廣大游客展現韓國的豐富的民俗文化。③
(三)、端午習俗對比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韓國端午祭習俗明顯受中國端午節的影響。中國端午節的起源要比韓國端午祭早,所以無論是飲食,還是驅邪習俗,韓國端午祭都深受中國的影響。不同的是:中國端午節是節日型慶典,而韓國江陵端午祭是祭祀型慶典。實際上,中國端午節最初也是祭祀型慶典,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才逐漸演變為節日型慶典的。④
四、傳承的差異
(一)、中國端午節的傳承
在中國,有很多具有制作傳統文化產品技術的藝人。雖然也有資金投入,但政府更愿意讓藝人主動融入市場,在銷售中獲利,用市場經濟的方法去引導藝人改進生產,從而保護傳統文化。因此在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更傾向于民間百姓和市場。⑤
(二)、韓國端午祭的傳承
對于重要的文物以及文化遺產,韓國政府都對其進行編號加以保護。例如,江陵端午祭在1967 年就被指定為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而且,在江陵端午祭中,負責祭祀的巫師是世襲的。她們不僅都有政府編號,還能夠得到政府的補貼。此外,政府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技藝傳授他人。因此,可以說韓國政府是保護這些傳統文化的主體。
(三)、端午傳承對比
比較中韓兩國端午文化的現狀與傳承,不難看出,韓國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更為細致,投入的資金更為雄厚,從事有關工作的人員專業化程度更高。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這些都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五、結語
任何文化既有其穩定性、歸屬性的一面,也有流動性、遷移性的特點。⑥不可否認,韓國江陵端午祭一定程度上來講起源于中國。至于為何能后申遺成功?莫過于他們對待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態度。在中國端午節傳播過程中,韓國人注重將其與自身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了具有韓國特色的江陵端午祭。文化之間的爭奪戰也好口水戰也罷,總是無休無止的,與其糾結于“誰動了我的奶酪”,倒不如身體力行保護我們流傳千年的文化瑰寶,畢竟“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注釋: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42.
[2]鑒于大家對中國端午節的習俗比較了解,在此不再贅述。關于韓國端午祭具體習俗,鑒于資料不是很多,本文所用主要整理自網絡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yNDYyNjQ=.html中的內容。
[3]黃榴丹.中國端午節與韓國端午祭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
[4]王友富,謝苗.中韓端午習俗比較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01:115-118.
[5]黃榴丹.中國端午節與韓國端午祭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
[6]樸永煥.韓國端午的特征與韓中端午申遺后的文化反思[J]. 職大學報,2011,03: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