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校科研重點項目(ZD2014042),2012年廣西民族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
摘 ?要:簡要歸納國內外近年二語音系研究的特點及趨勢。
關鍵詞:國內外;二語音系;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語調”是超音段音系學術語,指口語中的音高模式,英語中的語調包括重音、音調、節奏、停頓等韻律特征(Cruttenden 1997)。對中國學習者英語語調模式的研究屬于“二語語音學和音系學”的研究范圍。2004年,語音分析軟件Praat公開全部源代碼后迅速普及,二語音系在國內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
1. 國外研究現狀和趨勢
國外二語語音和音系學近十年在理論方法和技術上均有較大突破,具有如下特點:(1)研究內容多元化:包括音系習得的認知過程、口音與可理解度的關系、流利度和語音評估、語調感知、超音段與音段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學策略的有效性、韻律對口音感知的影響、感知對習得的作用、族裔身份對產出的作用等;(2)學科的交叉性突出;涵蓋語音(產出和感知)、音系學、教學法、心理學、社會語言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3)研究方法多樣:多借助語音分析軟件等手段進行,以實證研究居多,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也有基于大規模語料庫的分析。當前趨勢在于,從多角度探索語音習得過程中的各種因素,最終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類語言的本質規律或服務于教學實踐。(Wanick-Klimczak et al.2013)
2.國內研究現狀和趨勢
1999-2007年,中國知網以“英語語調”為主題的論文為8-18篇/年,2008-2014年33-39篇/年,學界逐漸從基于音段的語音研究過渡到超音段的語調研究,語調成為熱點。從內容和方法上看,近年語調研究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0-2006):主要通過對比英漢語調系統,解釋或預測學生存在的語調問題,如重讀和弱讀不分明、語調平直、降調過多、不會使用降升調、調型單一、停頓不當等(潘華慧1994,溫晉東1995,黃怡俐等1997,張一鳴2001,陳文凱2002,李建武等2003,竇艷2003)。這些研究主要基于觀察和直覺,屬印象式的描述,以定性研究居多。
第二階段(2006- ):以語音分析軟件為手段,實證研究為主,為分析學習者的語調偏誤提供數據支持。2006年,陳樺的系列論文及專著《中國學生英語語調模式研究》(2008)開辟了二語實驗語音學研究的新領域,可謂開山之作。隨后,王紅梅(2008)、楊軍(2009)、文秋芳等(2010)、洪薇(2012)等依據國內外音系理論,分析學習者的語調特點。這一階段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均有拓展,包括學習者語調單位和調群邊界的聲學特征(戴崢崢等2011,黃麗娜2012,孟小佳等2009,夏志華等2008)、調核重音或凸顯實現的方式和特點(高薇2013,紀曉麗2010,楊瑩2010)、調核的位置和偏離度(陶海宗2012,吳力菡等2010)、自我修復、列舉并列成分和附加疑問句的語調特征(凌莉等2012,齊文靜等2012,邵鵬飛等2013)、語調功能的習得(徐維麗2011,許紅妹2009)、認知接口(程春梅2012)等方面的探索。可以說,國內二語語調研究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特點如下:
(1)描述性研究居多。大多聚焦于學習者的語調特點,通過參照本族語者的語調表現,對學習者的語調偏誤進行較為細致的描寫和歸納。而對于學習者具有這些語調特征的原因分析,學界大多歸因于母語遷移作用(陳文凱2002,竇艷2003,黃怡俐等1997,李建武等2003,潘華慧1994,張一鳴2001),較為籠統,鮮有對其背后的音系根源進行深入探索和充分論證(如王紅梅2008,楊軍2009)。
(2)重視口語產出的聲學特征,語音描寫精細,但忽略語音事實背后的音系意義。
(3)關注口語產出的聲學表現,忽略了二語語調感知方面的因素,僅查閱到張景(2008、2012)和楊曉春等(2010)對調型和調核感知的研究。
(4)以橫向研究為主,縱向研究較罕見,僅查閱到文秋芳等(2010)、畢冉等(2013)。
(5)多止于對學習者的偏誤分析,鮮有系統的學習策略或干預性實驗研究,如陳樺等(2010),胡宇(2012),蔣紅柳(2012),楊晉(2010)。
(6)考察對象以高校學生居多,對其他層次的學習者(如陳樺2008)關注較少。
綜上,國內二語語音發展模式的音系分析和可學性研究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Cruttenden, A. Inton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Wanick-Klimczak et al. (eds.) [M].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English Accents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13.
[3] 陳樺. 二語語音習得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方向[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1(6).
[4] 文秋芳. 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發展的規律和特點[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