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委婉語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語言之中,從人類開始具有交際意識以來,委婉語就成為了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確認識英語和漢語中的委婉語,才能達到更好地與人交流的效果。
關鍵詞:英語;漢語;委婉語;差異;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趙耀(1994-),女,籍貫:河南鄭州,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一、有關社會底層群眾的委婉語
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會存在貧富差距,因此就會有不同階層的群眾。雖然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共同富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是會存在不少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現實。因此,隨著適應這樣的社會現狀,語言也會隨之不斷發展變化產生一些有關社會底層群眾的委婉語。例如:(1)在一些正規的場合我們都不會將貧窮的人直接稱呼為“窮人”,而是會用“工薪階級”來代替。或者像對于從農村到城市里打工的農民工,我們都會稱呼他們為“外來務工人員”。(2)對于生活條件貧困而接受國家福利的家庭,我們會說是“低保家庭”。(3)對于無家可歸的人,我們在公眾場合不會使用“要飯的”、“乞丐”這樣比較直接的稱呼,而是會說成“乞討者”或者是“流浪者”來描述。
英語中也會有同樣的現象存在,一般會有“the man who on the beach”這樣委婉的說法來表述“the poor”。其他的還有“the man who out at the elbows”、“down and out”等。而對于工薪階級的家庭則也有相應的表述,例如:“salariat(薪水階層)”、 “wage-earning class”等委婉的詞語來表示。
社會底層民眾是一個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些關于底層民眾的委婉語也正是體現了每一個社會都充分尊重社會下層群眾。即使在物質上缺乏滿足,但是在精神上卻應平等對待每一個人。這也是一個國家發展所必需的文明程度,也體現了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
二、有關考試方面的委婉語
在學習方面也會存在一些委婉語。在中國古代,我們會對考上學的人說是“中榜”、“金榜題名”等詞語,相反,對于沒考上的人我們會說是“落榜”,“落榜”這個詞語一直沿用于今天,現在我們仍然把高考沒有被錄取的考生稱為“落榜生”。并且我們對于沒有考好的或者考的不理想的稱為“發揮失常”或“考試失利”等一些較能安慰他人的詞語。這些詞語在傳遞“沒被錄取”這一信息的基礎上,又對考生加以肯定,肯定學生的能力。這些委婉語都要好于“失敗”這一詞來描述事實。
在英語中比較通俗的有關“落榜”的詞語是“fail in the test”、“fail the exam”等,但是如果想要傳遞這一信息卻又不想過于直接地表達或轉述給第三人,以免傷害失利者的自尊,就會用“out of the examination for a school admission”,或者是會用更加委婉的語句:“I will try again next year.”或“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the good news but there just have the bad one.”
這就是英語和漢語中有關考試方面的委婉語。尤其是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寒窗苦讀用盡全力等到參加高考實現蛻變,而事實卻恰恰相反的時候,對學生打擊是極其大的,因此,在提及考試時,委婉語則成為安慰劑。
三、有關表達年老的委婉語
年老作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生理事實,使得人們不得不接受,但是人們還是很忌諱年老。雖然“老”字在一些語境中表示尊敬的含意,如我們總是對經驗豐富的人稱為“老總”、“老師傅”、“老張”、“張老”等,這些“老”都含有褒義,但是同樣也具有貶義,如“那個女人長得很老。”這是人們最不愿意聽到的關于一個人外貌的評價,因此,在交際時要注意避諱這樣的說法。漢語中表示年老的委婉語有:“花甲之年”指六十歲的老人,“古稀之年”指七十歲的老人,“期頤之年”指百歲老人,其他還有“高年”、“高壽”、“耄耋”和“夕陽紅”等詞語。
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如“The old lady likes to be called golden ager.”“golden ager”在中文里可譯為“長壽老人”。我在和德國留學生交談時曾問起她“Who is your favorite teacher?”,Alex回答我說“The old lady who teach our comprehensive course.”在這里她用了“old lady”來形容,其實這也是一種比較尊敬的說法,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使用“old woman”。
可見,雖然在客觀上我們不得不接受一直在不斷老化的現實,但是,在人際社會中,還是希望能夠聽到他人對自己年長的尊敬以及含蓄的表達。在使用這些委婉語時,不僅能夠使聽者的內心得到慰藉,使其變為一個容易接受的事實,還能夠體現說話者的內涵和修養,尤其是作為一個異國者與外國友人談話時,更能凸顯出其社交能力,以達到更好地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徐莉娜,跨文化交際中的委婉語解讀策略[M].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