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雪梅,童明余
(重慶師范大學圖書館,重慶 400047)
近年來,我國圖書館講座服務取得了迅速發展,大部分省級公共圖書館擁有了自己的講座品牌和忠實的聽眾群體,講座服務逐漸成為城市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成為市民學習的城市教室。隨著講座服務的不斷深化,各基層圖書館也相繼展開了此項工作。為全面了解講座服務在基層圖書館的現狀,筆者對重慶市38個區縣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工作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便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尋找對策,促進圖書館講座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問卷調查進行,同時輔以電話咨詢、個別訪談、網絡調查等方法。問卷設計主要是圍繞講座服務開展的基本情況、內容與形式、經費來源、組織管理、開發利用、意見與建議等6個方面進行,共設計了單項選擇7題,多項選擇10項,填空3題以及1個開放式問題。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8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有8家基層圖書館未開展講座相關服務。調查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重慶市基層圖書館講座服務基本情況
場地、人員是開展講座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表1顯示,在30個基層圖書館中,73.3%的圖書館擁有講座專用或固定場地,其中100人以下的小型場地9個,101~150人的中小型場地6個,151~200人的中型場地2個,200人以上的大型場地5個。人員配備方面,全市基層圖書館講座服務工作共有從業人員52人,其中專職14人,兼職38人,兼職現象嚴重,不利于講座服務工作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表1顯示,全部基層圖書館都是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免費講座。但應注意的是,在免費服務的情況下,經費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關于經費來源是一項多項選擇題,調查顯示,圖書館講座經費渠道較多,但經費保障并不樂觀,60%的圖書館須自籌資金,僅有26.7%的圖書館有用于講座的專項經費,其他經費來源包括:10%的圖書館有社會捐贈、3.3%的圖書館有商業贊助,13.3%的圖書館講座經費來自合作或辦公經費等其他途徑。可以看出,基層圖書館講座專項經費投入不足,經費來源不穩定,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講座工作的發展。
從講座開辦歷史來看,個別基層圖書館開辦講座起源較早,北碚區、沙坪壩區、潼南縣等圖書館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即開始開辦講座。近十年是講座快速發展時期,大部分圖書館是在2007年以后開辦講座的。講座頻率反映了講座開展的規模和效果,對2013年度情況的調查顯示,66.7%的圖書館開展的講座在12次以內,大致為平均每月一次;另有23.3%的圖書館開展講座頻率在平均每月1~2次之間,有兩個圖書館全年開展講座超過24次。
對講座內容與組織合作方式的調查是兩道多選題。調查結果表明,重慶市基層圖書館講座內容較為集中,大部分圖書開展的講座內容為社會熱點(62.8%)、養生保健(44.2%)、文學(44.2%)等,另有少部分歷史、教育、環境保護等內容講座。關于講座的組織與合作方式,調查顯示,基層圖書館講座組織主要考慮的兩大因素是聽眾需求和社會熱點,分別占83.3%和80%,僅有10%的圖書館形成講座組織的系列化。在組織合作方面,有66.7%的圖書館選擇通過將講座送到學校或社區進行組織合作,43.3%的圖書館加入了全國區域性講座聯盟。隨著重慶市公共圖書館講座展覽聯盟的正式成立和運作,相信越來越多的基層圖書館會加入,以獲得更多的資源與支持。

圖1圖書館講座宣傳方式
講座宣傳是講座工作的重要一環,宣傳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講座的效果和影響力。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由于方便快捷,網絡成為圖書館講座最主要的宣傳方式,但對相關網頁的進一步調查顯示,網絡宣傳主要集中在圖書館網站上,與大眾傳媒合作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網絡宣傳的力量。海報由于操作方便、簡單易行、更容易引起到館讀者的注意而成為基層圖書館講座服務第二大宣傳方式。另外,有部分圖書館利用QQ、微博等新媒體與傳統的電視廣播等宣傳。可以看出,圖書館講座的宣傳大多局限于自身的條件,宣傳工作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講座資源的二次開發是指以各種方式保存現場講座相關資料,進行匯總、編輯以用于再次傳播與利用,它是擴大圖書館講座影響、實現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調查結果顯示,基層圖書館在講座工作中比較善于保存相關資料,全部圖書館都保存了現場講座照片,76.7%的圖書館保存了講座課件資料,26.7%的圖書館保存了錄像資料,10%的圖書館保存了錄音資料,這是講座資源二次開發的前提和條件,為下一步講座資源共建共享和再次傳播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普遍認為經費不足和缺乏專人管理、人員素質不夠是制約基層圖書館講座發展的兩大主要因素,持這一觀點者的比例分別高達90%和80%。另有76.7%的圖書館認為專家資源匱乏也是制約講座發展的重要因素。基層圖書館受經費、途徑等影響,聘請知名人士開展講座存在不少困難。
經費是保障講座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其來源除努力爭取相關政府部門更多的專項支持外,基層圖書館還可以通過合作與共建,積極開源節流,拓寬經費來源渠道。
首先,可以通過冠名等方式吸引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商業贊助,通過宣傳,尋求公益性基金、社會愛心人士的無償捐助。其次,可以利用共建共享,降低講座成本。一是建立地區講座聯盟,在相關政府部門支持下,由市圖書館牽頭,各區縣級圖書館加入,還可以與各高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保持合作,簽訂相關合作協議。通過共建共享,促進相互合作,共同邀請專家作巡回演講,共同承擔費用等,從而降低講座成本。二是加入全國圖書館講座聯盟,與其他區域講座聯盟交流,擴大合作范圍,爭取更多資源。
首先,完善制度建設、強化管理手段。一是建立健全講座工作的相關制度,細分崗位要求,落實崗位責任。二是規范工作流程,創新管理手段。如借鑒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的AB崗位互補制,實現分工與合作,維護講座隊伍穩定。三是逐步設立專門的講座管理部門。由專人負責管理講座的各個重要環節,并通過團隊合作提高講座管理水平。其次,加強培訓,提高隊伍素質。針對目前講座工作人員兼職現象普遍的狀況,一要加大對現有人員的培養力度,根據實際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通過聘請專家、組織交流等不同方式,提高人員的業務素質、文化修養等綜合能力。二要適當引進專業人才,特別是講座管理重要環節如策劃、主持、編輯等方面的人才。
首先,是做好講座信息的全程發布工作,包括前期宣傳預告、后期新聞報道以及講座內容視頻共享,特別利用好網絡,使讀者對講座基本信息和內容有全面的了解。二是加強與電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媒體合作,創新講座信息傳播機制,形成講座宣傳的多元途徑,擴大社會影響力。三是建立講座信息互動交流平臺,通過微博、論壇、QQ群等多種方式,讓讀者參與對講座的評價和討論,形成讀者與講座管理者、讀者與主講人、讀者與讀者的互動交流,激發讀者的參與熱情,擴大講座的受益面。
基層圖書館講座要擴大影響力,必須辦出自己的特色,與當地公眾的文化需求相契合,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講座面向當地公眾服務,借助地方文化資源,既豐富了講座的內涵,又凸顯了自身的特色。在被調查的基層圖書館中,有些已經率先進行了實踐。開展講座服務,一是講座內容要關注地方經濟、文化熱點,二是邀請地方名人、有影響的專家就市民關心的教育、健康等問題開設講座,有效加強講座對公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形成特色的同時,圖書館要注意打造講座品牌。根據自身特色,確立發展的宗旨和方針,對講座形象、目標聽眾及優勢特色予以定位;以主題為中心,形成系列化講座,塑造講座品牌,使基層講座服務也能成為公眾交流學習的“市民課堂”。
基層圖書館講座發展已經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發展中還存在諸多難題,講座特色還未形成,共建共享聯盟還未完全覆蓋,內容和形式有待不斷創新。基層圖書館講座的發展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共同關注,只有這樣,才能使講座服務逐漸成為地區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平臺。
[1]吳建中,陳凌康,趙景國.城市教室:上海圖書館市民講座——上海圖書館講座活動二十五年回顧[J].圖書館雜志,2003(1):52-54.
[2]蘇華.全國省級、副省級公共圖書館講座情況調查及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2(5):41-43.
[3]吳惠茹.中美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對比與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1(6):93-96.
[4]展覽講座資源實現共享,我市公共圖書館結聯盟[EB/OL][2014-8-3].http://www.chinacqsb.com/Get/News/Chongqing/Yaowen/1352606350677993.shtml.
[5]重慶市公共圖書館講座展覽聯盟8月巡展巡講預告[EB/OL][2014-8-3].http://www.cqlib.cn/ctdt/201408/t20140804_29839.html.
[6]李肖華.公共圖書館設立專業講座管理部門的設想[J]圖書館論壇,2012(3):117-120.
[7]伍雪梅.國內圖書館講座服務研究綜述[J].新世紀圖書館,2013(7):35-38.
[8]張穎.從圖書館講座看城市文化性格[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6(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