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少敏
建筑設計融入當地氣候與生態環境研究
葛少敏
摘 要:在建筑設計中融合當地的氣候和生態環境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也能實現環保、低碳和節能。本文用了歸納綜合的方法通過調查和研究總結了建筑設計融入當地氣候和生態環境的原理和方法。在這樣的建筑造型設計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并且結合當地的氣候資源還有地形的起伏,從而有效避免不好的氣候對建筑產生的影響,真正做到冬暖夏涼,實用環保。
關鍵詞:建筑設計;氣候;生態環境;節能策略
長期以來,經過人們的探索和發現以及前人的總結,我們了解到地理氣候是影響地域建筑與人類文明的首要因素。在很多建筑學者看來建筑和地方氣候的結合是很重要的,他提出的很多理論也和這方面有關,在民間建筑的藝術設計當中吸取了很多經驗,并且不斷的創新變化,在發展中進步,在摸索中成長。
1.1基于鄉土建筑和生態節能的建筑設計理論。對于建筑設計來說,生態氣候的建筑設計相對來說是最低能耗的一種設計,因為在各種建筑過程中,這種比較被動式的建筑更有利于綜合的運用,更容易系統化,更容易達到與氣候結合的目的,這樣的建筑設計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把建筑和空間資源達到統一,相互協調。最好的建筑師能夠與社會其他的各個領域都進行關聯,比如說社會經濟等。好的案例不僅僅能夠實現客戶的滿意享受,也能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這樣的建筑才更能體現其宗旨,這樣才能很好的體現其特色,形成獨特的具有現代化地域特性的建筑形象。
建筑設計融入當地氣候與生態環境的設計理論是基于適應當地的地域自然環境的設計原理和方法,通過現代的理解和改變來研究建筑的建筑方法,進行演變和優化。其中融入地方氣候的建筑要遵循很多理念,其中可持續發展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理念,要形成冬暖夏涼的局面和功能。其實對于結合氣候的建筑來說,在我國發展還不是很成熟,需要根據一些標準來進行設計,設計出因地制宜的優秀建筑,讓建筑向著人們期望的方向轉變,消除不利的影響,盡可能力求發展創新,提高樓層的居住舒適度,也提高環保水平,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其中關于結合了當地氣候的建筑,應用到的原理也有很多。
生態氣候建筑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充分利用地方的氣候以及當地的自然資源,可以的話再加上鄉土建筑和自然主義美學觀、價值觀、理論觀作為思想基礎,并且充分的貫徹落實節能減排,低碳環保。打破原先的建筑與自然之間對峙的局面,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和諧統一。
1.2 適宜的技術。適宜的技術在實踐的基礎上已經擺脫了之前的束縛,應用的技術也很先進,所以說要選擇非常適合的技術類型,在那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很多情況下技術是結合了當地的氣候還有建筑的風格來決定的,只有在確定好了建筑風格,研究明白當地氣候之后才能更好的應用技術去實現想要完成的設計和目標,不要盲目施工。其中有很多技術和手段能實現空間氣候的變化,遮陽,通風都能實現。而且這種建筑的優點就在于不僅僅能結合氣候特點還能突出人文氣息。真正做到了人文和生態的完美結合。
2.1 生態氣候群。設計一定要考慮當地的氣候和生態環境,包括很多方面都要注意,海拔地勢等等,生態氣候建筑條件不同,選擇的策略也不同。比如有些方向適合人類居住,例如我們所說的“朝陽”面。準確應用好氣候的條件才能更好的實現建筑的優化。
2.2 與自然結合。建筑的前提一定是對生態有益。至少不能對環境產生破壞,任何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建筑都不能實施,因為我們要建立的就是一種結合生態環境的優質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筑類型,不能改變初衷,不能有害于當地環境,充分做到與大自然結合進行建造。事實上,任何一個建筑都要以其獨有的人文、地貌以及環境得以存在的。建筑與自然地理的和諧共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自然環境與建筑相互協調,從而達到共生和諧。在自然的通風方式上,建筑在設計的時候,朝陽面都會有一定的開口,這樣有利于保證空氣的質量清新。
2.3 自然通風應變
2.3.1 庭院通風。庭院的通風一定要注意,比其他的建筑要講究一些,不僅僅要布置盆景等,還要利用水蒸氣蒸發等方法來改善氣溫,加速空氣的流通速度。實現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2.3.2 通風豎井。通風豎井的建立實際上就是為了能夠將污濁的空氣及時排放出去,讓新鮮的空氣可以進入建筑的內部,從而可以使空氣更加清新。
2.4 應變氣候的熱緩沖空間。可調節變化的建筑空間策略。季節冷暖的變化和晝夜交替等發生溫度波動的時候,要求氣候建筑空間可以調節環境微氣候,使得建筑空間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就像人的血管一樣。
3.1 低體型系數。低體型系數是影響生態氣候建筑熱工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對于同樣的物體而言,體積越大,在相對時間里散熱越多,對于建筑來說也是如此。所以說,寒冷地區建筑的體積系數越小越有利于保溫。因此,無論從空間布局與造型處理,還是構造與材料的運用上,都需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應對措施。圓柱形與方形是最節能降耗的建筑體型。
3.2 立體綠化。綠化有利于空氣的凈化,有利于微氣候條件,還有很好的保溫隔熱效果,可以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有效解決建筑外表皮夏季隔熱和冬季得熱,從生態角度給綠化注入了深層的含義。所以說空氣的綠化還是特別重要的。
3.3 生態節能措施。要做到生態節能其實并不是很容易,因為其中有很多細節,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生態節能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不依賴于那些耗能的設備和產品,在某些方面實現獨立,在細節的構造上采取措施,盡量做到完善,這樣才能改善建筑的熱環境實現微氣候建構。
生態氣候的建筑在我國發展還不夠成熟,做不到的地方有很多,所以我們要進行改善,充分結合大自然,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理,真正做到建筑與自然結合,充分造福社會。達到建筑與文化的充分融合和和諧。通過遵循生態節能與環保的設計指導理念,最大化的實現人類適宜居住的建筑環境,提供人性化的生態節能效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建筑團隊,用很成熟的技術來建設融入當地氣候的建筑,來實現在建筑創新上的飛躍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濤,楊鳳鵬.精通ANSY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沈世釗,陳昕.網殼結構穩定性[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葛少敏,女,1984年07月14日出生,畢業于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裝飾技術專業,現從事裝修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