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摘要:“地方高校應立足、服務于地方的文化和經濟發展”這是地方高校的職責和使命,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應該與地方優秀的音樂文化緊密結合。本文以新化山歌傳承人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培養為例,對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地方音樂文化緊密結合的依據、意義和創新等進行了闡述,旨在促進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同時,促進新化山歌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聲樂教學 改革 新化山歌 結合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于傳統,民族文化才能彰顯出獨特魅力,這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推動文化發展應遵循的原則。音樂作為一個國家風土人情的重要體現,成為國際間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種方式。新化山歌作為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載體和溝通橋梁,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通過它可以讓人們更完整、更真實地了解和認識湖南民歌和梅山文化。地方高校立足地方能成為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生力軍。新化山歌是當地民眾在生產生活的發展歷程中沉淀下來的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財富和地方文化。因此,本地方高校有責任義務為新化山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做出努力。
一、依據與趨勢
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地方優秀的音樂文化的緊密結合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校教育為重要抓手的。通過將新化山歌納入高校聲樂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優化了高校聲樂教學手段,豐富了高校聲樂教學內容,必能探索出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個性化、特色化、跨越式發展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新化山歌文化的持續化與科學化,使新化山歌得到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提升新化山歌的社會教育意義,促進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與新化山歌的可持續性發展。
地方高校應立足服務于地方的文化和經濟,承擔著為地方服務的職責。新化作為“蚩尤故里”,在悠長的歷史沉淀中因其地域及傳統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特色鮮明新化山歌。新化山歌在中國民歌中獨樹一幟,它既是新化人民的忠實伙伴,同時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地方高校在思考課程改革,思考如何較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更應該思考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為了彰顯地方高校的特色辦學,促進地方高校聲樂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同時也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新化山歌,促進新化山歌的可持續性發展,將新化山歌傳承人的培養與地方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結合在一起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
二、價值與意義
地方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教學除了培養人才,還承擔著服務地方文化和經濟發展的職責。在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地方高校在思考如何較好的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更應該加快自身辦學特色與可持續發展的步伐。為促進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為了新化山歌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將新化山歌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與實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學術價值來看,對新化山歌的研究,如果僅從藝術學的角度切入,研究的重點僅集中在山歌的藝術特征、音樂形態等音樂本體的研究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分析新化山歌的音樂元素、特色風格、文化內涵、演唱方法、表演形式等,將新化山歌納入到地方高校聲樂課教學當中,使其與地方高校的聲樂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能豐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內容,突出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特色,更能培養新化山歌的傳承人、使新化山歌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提升新化山歌的社會教育意義,促進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與新化山歌的可持續性發展。
從現實意義來看,將新化山歌這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和藝術形態,通過與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相結合,能發掘新化山歌的音樂教育價值、山歌藝術價值和音樂審美價值。同時,將新化山歌作為高校聲樂教學的研究對象,豐富了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內容,促進了高校聲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通過藝術與高校音樂教育結合,讓新化山歌真正走進高校課堂教學,在學生當中培養新化山歌傳承人,促進地方高校的特色教學、豐富了學校和學生的文化藝術層次,促進和諧社會的穩步發展。
三、內容與創新
新化山歌作為地方的一種特色文化藝術需要得到社會的重視。在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將新化山歌傳承人的培養納入到地方高校聲樂課教學體系當中,首先要在教學中揭示新化山歌與當地民眾生活之間的關系,分析整理新化山歌的音樂形態、歌詞內容、演唱方法和社會功能等;研究新化山歌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新化山歌傳承人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培養策略,研究高校教師與地方山歌歌手共同授課、新化山歌在創新與保持原有特色風貌等問題。突出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特色,進一步促進地方高校聲樂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將新化山歌與地方高校聲樂課教學教學的對接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以往學者研究新化山歌是僅從文學文本或音樂形態角度出發將其進行研究;在教學中重視新化山歌與聲樂課教學、高校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關系,體現出新化山歌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教育意義。在高校教育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趨勢下將新化山歌傳承人的培養與高校聲樂教學的有機結合,就地方音樂文化的教育、保護和傳承在新的時期的創新和發展問題給出有益結論,給其他地方的民間藝術進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南省2013年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化山歌傳承與旅游開發對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YBA18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改課題《地方本科院校聲樂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RKJGY1312。
參考文獻:
[1]蔣菁,管建華,錢茸.中國音樂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1.
[2]周涵.論新化山歌的傳承與藝術特點[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01).
[3]劉亦群.論湖南新化山歌特征與演唱[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01).
[4]陳征南.簡析湖南婁底民歌的地域特征[J].中國音樂,2008,(02).
[5]康曉丹.湖南新化山歌形態特征和傳承保護[J].大眾文藝,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