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學花
摘要:現代的地理教學出現了很多瓶頸,一些看似很簡單的東西同學們都不知道,制約了教學成績的提高,這令老師們非常的困惑和苦惱,難道真是我們教學的水平太低嗎?夸美紐斯的教學思想也許會解開我們心中的謎團:地理知識源于生活,因此必須強調生活經驗的作用,
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大膽的向傳統教學模式發起挑戰,呼吁增開地理實驗課、實踐課,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地理教學瓶頸。
關鍵詞:夸美紐斯;實踐;興趣;效率;實驗
今天無意中翻看了《大教學論》,可能是緣分讓我邂逅了這位17世紀捷克著名的愛國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我與本書中所傳遞的教育思想產生了共鳴,如找到知音般激動。
本人涉足地理講壇已8年有余,與剛參加工作時的稚嫩相比,增添了不少的對教育的困惑,也因此促使我不停地探索問題的根源。
一、目前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生活經驗的缺失致使缺少了最基本的地理素養
地理是一門充斥著生活氣息、非常有意思的科學,《大教學論》中如是說:“無論什么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里有價值去學習,這樣一個學生學的知識,才不至于一出學校立刻就消失掉了。”可見,像地理這種源于生活的非純理論的學科,又擔負著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生存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學科,不能完全指望閉門造車,缺少了生活經驗的支撐,地理學起來是抽象的、晦澀的、無趣的、無用的。當今我們提出素質教育,這是教育界的多么讓人激動的事情,教育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地理又何嘗不是呢?《地理教育國際憲章》序言中這樣說:“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須。”克林頓總統也提出:2000年所有美國學生都要具備運用地理學的能力。我國素質教育也一直在提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而且高考題的命題特點也非常明顯得體現了地理的生活氣息。
而我們的學生現在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三分之二的同學不知道什么時候種小麥、收小麥;大多數同學不知道農業生產過程,也就不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學不能完整的背出24節氣;一半的同學想象不出什么是地上河;三分之一的同學不能區分不同的地貌;更有甚者,相當一部分同學不能正確的認識各種自然災害,也缺乏災害中的自救與互救能力。剛剛做過一道題:蜂農為了“追花奪蜜”,往往要不停的遷徙放蜂,并附有我國東線放峰線路圖。問到:說出蜂農“追花奪蜜”應選擇的交通運輸方式及理由。有約五分之一的同學答到:“采用航空運輸,理由是便于追上蜜蜂!”這樣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這難道不是生活經驗的缺失?
2、學生缺乏地理學習興趣
雖然在我國高中地理《課標》中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調查、地理專題研究”的思想,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我們的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自然、體驗社會,我們目前的學校教育還存在較多的功利色彩,所以使得學校教育變成了學生非常痛恨而又不得不在的場所,變成了他們興趣的屠宰場,遠遠沒有實現既定的三維目標。
二、關于地理教學的暢想
1、開設地理實驗課、實踐課,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和創新能力
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在我們的童年時代,整天在廣闊的田野里玩耍,身上沾滿了泥土的氣息,見證了春華秋實、和日月輪回,也正是在那些時候,我獲得了寶貴的生活經驗,從小學自然課里的24節氣,到初中生物課里的植物的生長規律到動物的解剖結構,再到物理的杠桿原理等等,寶貴的生活經驗讓我學起這些知識來格外輕松,也樂此不疲。如果我們有條件開設實踐課的話,我會第一個帶著我的學生走進田野,走進工廠,鉆進大山,沐浴江河,讓大自然成為我們的課堂,用實踐去檢驗課本的理論,那該有多美好!
當然僅靠實踐是遠遠不能滿足地理教學的需求,很多地理過程比較抽象,歷時比較漫長或不容易被觀察到,那么我們可以采用模擬實驗的方式。例如水土流失的過程,洪澇災害的發生過程,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等,在實驗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分析每種現象的成因、危害等,相信學生會有說不完的話。而不是現在毫無邏輯關系的背誦。
2、借助地理微課形式,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實踐和實驗課在學習地理時也具有其有限性,例如:地球運動、地質作用的發生過程、雨帶的推移等知識,我們無法用實驗完成教學任務,目前的學習主要是基于課本,部分學生缺乏時空想象能力,因此非常苦惱。中國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2年9月10日開始開展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教育部也在同年12月開展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微課通過視頻、動畫演示等多種形式,將抽象的、漫長的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地理變遷短時間內呈現給學生,生動形象,效果顯著。
3、借助生活現象,積極營造學習地理的氛圍
作為地理老師,要用一雙專業的眼睛看世界。臺風來了,我會帶領學生回顧氣旋的相關知識;寒潮來了,我會讓學生描述冷風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特征;沙塵暴來了,我會讓學生推測其發源地、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強調人地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總之,看到什么現象,都要在課前幾分鐘與同學們探討,實踐證明,學生對結合生活現象的探討要比對單純的講解知識感興趣的多。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優秀教師那里,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而不是把現成的結論、對真理的正確證明過程告訴學生”。地理教師應當抓住時機創設適當的情景,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思考的支點,自覺地引起學生的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興趣。但愿我會成為這樣的老師!
以上是受大師的啟發而對地理教學的思考,時代不斷的發展,教學的方式也應該不斷地變化,但是丟必須植根于生活。
參考文獻:
[1]《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地理課程標準》.
[3]《地理教育》.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