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下校調研時,我發現低年級學生在使用課本上的習字格時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同為仿寫的兩個習字格,學生的書寫效果前后不一,第一個仿寫字總是比比第二個質量高。為什么會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對此進行了調研分析。
我們知道,小學低年級的講讀課文中,生字有兩種,一種是“會認字”,一種是“會寫字”?!皶J字”集中出現在緊隨課文后面的兩條橫線之間;“會寫字”則集中出現在課文后面的田字格里,每個生字的田字格一行四個:第一個田字格為范字,黑色楷體字,起到示范字形、筆畫位置、間架結構的作用,上面標注拼音;第二個田字格為“描紅格”,為紅色楷體字,是供學生描紅生字而設定的;第三和第四個為空白田字格,亦可稱作“自主習字格”,是為學生自主習字提供的書寫位置,我們以習字格1、習字格2稱之。
兩個自主習字格,為什么會第一個寫得比第二個好呢?通過調查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99%的教師都是一次性地讓學生使用了兩個空白習字格,即在講解范寫之后,一次性布置學生先描紅1個,再在兩個空白的田字格里書寫兩個。而教師讓學生一次性使用兩個空白習字格的,學生有80%第一個的字書寫質量要高于第二個。究其原因,是學生在描紅時已經非常用心地識、記、寫,因而在仿寫第一個字的時候也非常刻意地去模仿范字進行書寫了,到仿寫第二個字的時候,多數學生便會憑借前兩個字的書寫經驗進行仿寫,其細致程度開始下降。那么,如何避免這樣的現象,科學規范地使用課本上的習字格資源呢?
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第一,規范使用范字格。規范使用范字格應首先引領學生認真“讀字”。此處的 “讀字”并非讀字音,而是書法教學中的“讀帖”,即觀察、琢磨、背記字形的過程。教師應細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該范字的結構、字形、筆畫要點:先整體觀察范字的間架結構,再關注字形、筆畫的重點、難點,并著重指導易錯的筆畫和筆畫位置,把字形讀記入心。可借助課件演示并輔以教師范寫,邊示范邊講解筆畫名稱、筆畫位置、筆順等要點。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端坐在投影儀前,既可以示范書寫坐姿、握筆姿勢,又可以示范該漢字的書寫要點,從而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第二,合理使用描紅格?!懊杓t”能輔助學生在“讀字”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字的書寫要點,是學生初步習寫該字的平臺。為此,要充分利用好“描紅格”,鼓勵學生坐姿端正、正確握筆,認真細致地描紅,在筆畫、筆鋒、筆力、間架結構、筆順等方面全面感知該字的書寫過程。描紅是要做到“筆畫規范”,邊寫、邊想、邊記,把字描到腦里,記在心里。第三,科學使用習字格。通過“描紅”,學生對該字的字形、間架、筆畫要點、筆順的書寫等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此時應“趁熱打鐵”馬上進入“仿寫”環節:習字格1側重讓學生自主仿寫;習字格2側重讓學生揚長避短,提高書寫質量。課本給“仿寫”提供了兩個田字格,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2個習字格讓學生自主習字。鑒于學生對第一個仿寫字能夠自主做到“刻意”認真,為保證第二個字的書寫質量,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描紅與仿寫第一個字后,及時對習字效果進行交流展評,發現并指出學生仿寫中的問題,引導其在仿寫第二個字時加以改正。
另外,在進行“會寫字”的書寫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解讀本課“會寫字”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找出本課“會寫字”亟需指導的要點和薄弱環節,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重點字,以重點字為指導范例,著重教“讀字”“寫字”技法,讓學生長悟性,漸漸習得觸類旁通的能力;切忌對每一個“會寫字”平均用力。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作為教研員,我們應多關注一線教師課堂教學的細節,善于在課堂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幫助教師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在習字教學中,教師要科學規范地用好每一個習字格,讓每一個習字格都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