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玲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創新,首先要更新觀念。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教師必須有創新意識,不墨守成規,敢于向傳統挑戰。語文教育只有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在授知的同時,注重促進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并針對語文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選擇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求知欲中學習,在主動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能夠發現、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
關鍵詞:語文 課堂教學 創新設計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當然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課型的創新
課型創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型的創新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真正“悟”出課文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義來。質疑問難式、啟發討論式、自讀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傳統講授式課型基礎上的創新。這些課型的共同優勢在于真正落實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落實學生的創新行為。如自教式課型分為“自學——自教——自評——師評”四個環節。其中“自教”環節,鼓勵部分同學先脫“貧”致“富”,按提出的目標和內容掌握好之后來當小老師,小老師們怎么學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獨立地教。實踐證明,教學效果很好:小老師們極具創新能力,不僅完成了自教任務,而且講究了怎樣教得更好,讓大家聽得更明白,記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閃光點,甚至值得教師們學習。
二、找準切入點,創新設計
語文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認知點、訓練點、教育點、激發點和切入點。所謂“切入點”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結合點。語文教學要通過挖掘教材的創造教育潛在因素,找準教材與教學實踐的切入點,或集中或發散,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教學《鹿柴》中“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句時,啟發學生想象:走進柴扉后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就是本節課的切入點)學生將自己的想象付諸筆端:“待到人回柴扉開,綠葉紅花寬院窄,赤橙黃綠青藍紫,百花齊放競開來。”“未盡柴扉先聞香,滿園鮮花匯花洋,小樹正長嫩綠葉,蜂蝶飛舞捉迷藏。”這是從學生的即興創作中選取的兩首詩,既押韻,又充滿了豐富獨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童趣,這些詩作就是學生的創新。
三、課堂組織形式的創新
傳統的課堂的組織形式是較死板的。而學生的學習需要自讀,也需要討論和互助,討論式較好地滿足了這種需要。一般的討論分為同桌討論和四人小組討論兩種形式。能否打破這種形式,而有所創新呢?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但是,這些設想即使實現了,也是遙遠的事情。”這個句子的意思時,可以由課文本身的內容找準切入點,引出辯題--“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實現?”圍繞一個問題,學生分為正反方進行辯論,把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再如教學《鏡泊湖奇觀》時,由題眼“奇觀”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課堂上按學生的興趣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按提綱重點分別學習湖、瀑、林的奇觀。這兩堂課的組織形式都允許學生下位、走動,但課堂活而不亂,學生學得有趣、學得生動、學得有法、學有所得。
四、討論學習中創新
學生只有在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才能活躍思維,培養創新意識。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便是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的良好方法之一。課堂教學時我經常采用這種學生間民主交流的方法。討論中,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都想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每位同學都能從對方汲取對問題的不同認識,借鑒他人的看法,彌補自己思維中的欠缺或不足。因此,討論過程是一個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長此以往,創新意識就形成了。
五、板書設計的創新
一堂富有創意的優質課,始于針對教材和學生特點所作的精心構思,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新穎別致、不落窠臼的教學方案。其中,作為教案內容之濃縮的板書設計十分關鍵。欲使板書新穎別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課文潛在的構思線索,化隱為顯,以圖析文,從而庖丁解牛似地將課文的內在結構外化為課堂教學的直觀形式。其次,板書形式追求形象生動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詞或成語并配以動態、立體又具有美感的簡筆幾何圖等為上,從而收到凝精聚華,發乎探微之功效,將主要教學內容創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書設計的創新也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參與設計,甚至獨立完成板書設計。總之,新鮮生動,靈活多變的板書形式,是課堂教學藝術追求的創新目標之一。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嶧城區實驗小學)